春秋戰國的社會動蕩,帶來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大繁榮,這些流派總稱諸子百家。百家學說,大體成形于春秋,繁盛于戰國,其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
諸子百家
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
其中流傳中最為廣泛,并獨立發展成為學派的共有12家,分別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方技家。
百家爭鳴
如果深入了解,就會發現,中國古人智慧遠超我們想象。比如:墨家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最早記錄了小孔成像的物理現象;陰陽家嘗試用“陰陽”和“五行”學說來闡釋宇宙演變和歷史興衰;名家提出“白馬非馬”、“飛鳥之影不動”等邏輯思想探究同古希臘哲學家思考方式如出一轍。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中痛罵楊朱和墨翟:“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其中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恰恰是當時中國人自我意識的覺悟與個體存在意義的高揚!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自我意識覺醒只有西方才有。
諸子百家
百家爭鳴時,各家都有自己的對策與治國主張。為了打敗其他學派和補自己學說的不足,各學派對其他流派的學說或多或少都有吸收,整體呈現融合之勢,但是各流派還是各有特色與專長,所以并不是所有學派都適合用于政治的、治國的指導思想。比如:方技家(醫家)、農家、兵家、名家、小說家等。
雜家雖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實際上有點“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流傳下來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沒有多少痕跡,歷史上并不顯赫。
雜家
縱橫家,是謀圣鬼谷子創立的學術流派,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屬外交家一類,是亂世的特定產物。大一統的帝國建立以后,縱橫家智謀就很難再有用武之地了。
墨家提倡“兼以易別”,即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墨家在戰國初期曾有很大影響,但后期漸向自然科學和游俠靠攏,再加上它對人員要求過高(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和高尚思想),導致它在西漢之后基本消失。
墨家
一番發展下來,可用于治國指導思想的,也就只剩下法家、道家和儒家。
法家提倡“法治”,以富國強兵為己任。法家不是純粹的理論家,而是積極入世的行動派,法家思想主要著眼于法律的實際效用。
韓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把法家思想概述為“勢、法、術”三個方面。其中“勢”是核心,“法”、“術”為其服務。
韓非子
法家不相信所謂的賢能政治能夠治理好國家,他們推崇權勢政治,認為國家治理必須依賴一個強勢的君主控制的權力體系。主張在君、臣、民三者的關系中,臣、民必須絕對服從君王的權勢。
法家把君、臣之間看作是一種相互爭斗、彼此算計的政治對立關系。“術”是君主駕馭臣民,使之服從于統治的手段和策略。
法家
愛民、富民不是法家追求的目標,管理百姓需要嚴刑峻法,“法”是唯一依據。所以韓非子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貴,以過受罪,以功致賞而不念慈惠之賜”(《韓非子·六反》)
在這種勢、法、術的理念下,法家往往放棄自己的獨立性,對王權表現出一種典型的依附型政治態度。士大夫參與政治,也只能是悉心揣摩君主的心思,絕對服從君主的意志。
秦國一統
法家最成功的政治實踐是幫助文化落后的秦國一統六合,最失敗的地方在于,繼續選擇法治的大秦帝國只存在短短的十四年就二世而亡。后世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為:仁義不施,民心盡失。
說道家思想可以用來治國,可能會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事實是:《道德經》本來就是寫給王侯看的書,“治大國若烹小鮮”是明確寫在書里的話。
老子
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家治國思想,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不折騰。
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作為,而是不妄作為,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可以“無為無不為”。
文景之治
西漢建立后,由于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朝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因此造就了 “文景之治”的盛世。
只是每個想有所作為的君王都忍不住折騰的心,再加上像莊子這樣,連千金重利、卿相尊位都拒絕的疏離王權,所以道家思想也越來越難成為政治主流。
儒家
不同于道家疏離王權的政治態度,儒家毫不掩飾“學而優則仕”的政治追求,往往會執著地向君主權力集團靠攏,希望取得君王的信任,以進入到權力體系中,參與國家治理的政治活動。
也不同于法家對王權的依附,儒家會堅持自己的政治原則和價值理想,并不一味地取悅于君主。自孔子起,就把“士志于道”這種理想主義精神賦予儒生,所謂“從道不從君”,“天下有道”才是儒家的最高追求。
孔子
儒家的“道”是理想主義的,他們設計了一整套理想化的政治價值觀,并且用這一套理想化的政治價值觀,作為規范政治、約束君主的政治道德準則,也作為衡量政治權力合法性的依據。“君用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理想中的儒家君臣是合作關系。
儒家強調自我道德修養,在共同價值信仰的引領下,經世治學,往往都有強大的自驅力。這是大量“儒臣”受到君主歡迎的重要原因。
孟子
但是儒學畢竟是一套人世的思想體系和價值信仰,當它拓展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就會因不同社會身份、不同政治訴求、不同思想趨向的人而變得內容豐富并不斷演變發展。事實上,儒家士大夫在具體的歷史條件、政治背景下,與君主的合作的政治態度、思想追求也會表現出很大區別。
荀子
自西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思想始終是主流的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