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既是智慧之源、進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的更新加快,人們所掌握知識的“保質期”會變得越來越短,昨天的人才明天就不一定是人才,昔日的經驗就不一定能解決今天的問題,現在的知識就不一定適用于將來。因此,每名同志應始終把學習作為終身課題,做到持之以恒,常學常新。 常閱讀。閱讀是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大家知道,在世界各民族中,猶太民族以聰明智慧著稱。這其實得益于其閱讀習慣的培養,在猶太家庭,父母會在書上涂抹蜂蜜,讓年幼的孩子沾著吃,以此告訴孩子,閱讀是甜蜜的。記得去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下發《2010年全民閱讀活動計劃》要求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閱讀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多讀書、讀好書,在全社會大興讀書學習之風,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閱讀作為獲取知識的基礎環節,開闊眼界的有效方法,提升境界的最佳途徑,必須要保持經常,切實在閱讀中開闊自己、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常思考。孔子早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有句名言:一個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當前,一些同志在學習上患有“消化不良”癥,滿足于知道一些名詞、學過一些內容、了解一些章節,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習不能簡單的翻一翻、看一看、過過目,必須要咀嚼、消化和吸收其中的營養,否則對身心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只學不思,即使學得再多也不會有益處,甚至還會因為曲解理論而誤導工作、貽誤事業。思考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思想活動過程,是把書本上有益的養分轉化為自己的素質能力的過程,只有常思考、常總結、常積累,學習才能有收獲,思想才能有進步,工作才能有創新。 常交流。日常生活中,一些同志片面的認為學習就是關著門,靜下心,認真記,而忽視交流在學習中的作用。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 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 我們各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共同有兩個思想。因此,讀書學習決不能啃書本、讀死書,而要講求方法,這樣才能開卷有益、事半功倍。要在相互交流中開啟智慧,觸發思想,領悟真諦;要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促進記憶,提升素質;要在相互交流中破解難題,尋找對策,推進工作。 常運用。學習的目的是用。只學不用,就會陷入“本本主義”。當前,有些同志在學習上不能夠理論結合實際,滿足于學在本上、講在嘴上、寫在紙上,不注重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防止和克服這種現象,就要牢固樹立實踐標準。不僅要當知識的“存儲器”,還要當知識的“處理器”,善于開動腦筋、縝密思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堅持讀書而不唯書,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有的放矢地開展讀書學習。 |
(責任編輯:秦華) |
相關專題 |
·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