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閱讀與論文寫作二者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一篇好的學術論文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文獻閱讀基礎之上。文獻作為科學研究領域的基石,只有熟讀文獻、掌握文獻,才能起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目的。但是,隨著資源的高度集中與互聯網的急速普及,文獻處理相關工作完成后,如何進一步撰寫高質量、規范化的學術論文?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研究生階段應精確明晰基礎問題的界限與解決方法,避免陷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陷阱之中。
第一步:讀什么文獻
精研數據庫,對于文獻數據庫和專業數據庫應該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Ncbi 等了。因人而異添加數據庫到你的收藏夾。了解與自己研究方向有關的機構, 密切關注在該研究領域和方向的頂尖group 所發表的論文并認真研讀。對于本研究領域的國際領袖人物和實驗室,應該多花一點時間去研究他們的主頁。
經常上網看看最新的資訊說不準會激發你一時的靈感。定期讀幾篇cell ,nature,science 還是很重要的,不要認為和自己專業無關的就不關心,其實目前生物醫學界的許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 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領域上完全可能豁然開朗。特別要注意中文綜述文章后的英文參考文獻,可以用回顧性的方法查找該問題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查閱大量外文文獻,然后從文獻的文獻再去查找,如此往復循環,你的idea 不知不覺中就被啟發開來。我們老板說過,看文獻,最重要,最有權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獻的文獻。
讀文獻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參考文獻, 按圖索驥, 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獻, 而且被引次數越多的越重要!! 通過搜索參考文獻的作者, 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該領域的文章。
第二步:梳理文獻的寫作邏輯
最重要的是理解討論中作者立意想法創新性以及關鍵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設計此實驗的思路除了文章內容,還要學習人家寫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樣一個觀點,別人有可能表達的很地道,同樣一個圖表,別人做的很漂亮,文獻修改意見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帶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專業的人,也能大致看懂;
最后想說的一點,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證,注意一些專業詞匯的翻譯,注意用詞的恰當和簡潔。
第三步:讀了就去寫
讀了要去寫,好的論文寫作,離不開大量的閱讀文獻,深入學習才能厚積薄發,寫出高質量的論文。好的方法往往可以使得研究事半功倍,持之以恒找到適合自己的文獻閱讀方法,一定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寫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學術寫作的觀點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感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學術中應精確明晰基礎問題的界限與解決方法,避免陷入“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陷阱之中。
直播預告
【經典閱讀:從一知半解到提煉精華:《社會契約論》的框架、內容與觀點】
直播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