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Method
對分課堂教學法
01
什么是對分課堂教學法
對分課堂教學法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該教學法自提出以來,就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應用。對分課堂其實就是在時間上把教學分為三個過程,分別是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課堂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
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對分課堂不主張教師面面俱到地講解書本理論與知識,而是要求教師在充分掌握專業理論的基礎之上進行精要式、概括式的講解。
內化吸收——Assimilation:一般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通常會安排學生學習教材的內容、適當補充一些學習材料并布置相應的作業。
課堂討論——Discussion:在課堂討論環節一般分為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和教師點評三個部分。
02
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優勢
目前,教學法的類型越來越多,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單一的講授法,相較于此,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優勢就明顯突出,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幾乎沒有發揮主動性的余地,多是教師一個人講授。而在對分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給學生留了進一步主動探索的學習空間,這也就能夠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
實現教師角色轉型
在傳統課堂的教學上,教師幾乎把所有學習內容的工作都承擔了,包括內容的準備、語言的組織、形式的呈現、關鍵詞的解釋等。而在對分課堂上,教師只需要把握精要,把其他內容留給學生學習,教學過程中的機械性教學所占比重大大降低,指導和引導性成分提升,教師的角色也從覆蓋內容、灌輸知識變為引導學生學習。
增加生生互動交流
在傳統課堂下,教師講授后學生各自學習,缺乏交流機會。對分課堂則把互動交流放到課堂上,每位學生都是帶著問題在上課的,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相互解答,共同進步。
03
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基本要求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在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法時,教師必須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和備教師三個方面。首先,要備教材。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能夠將課程所學內容按照深入淺出、提綱挈領地方式來講授。其次,要備學生。教師要提前了解學生的特點,提前將學生分組,以便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分實操。最后還要備教師自己。教師要真正認同對分課堂教學法的核心理念,理解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理論精髓,在課堂上充滿熱情與活力,感染和帶動學生實施對分教學活動。
做好課中組織工作
對分課堂教學法將課堂分為教師主講和學生扮演主角兩個部分,后一部分時間雖然是學生扮演主角,但并不是說教師就什么都不用管了,相反,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把控課堂教學節奏。根據時間變化及時發布操作信號。其次,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管理。教師要關注各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內化吸收環節督促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在小組討論環節要防止個別同學出現偷懶不參與、不認真敷衍了事、不守課堂紀律等現象,及時予以介入引導,以避免在班級中形成不良的影響。
做好課后總結工作
首先,要積極開展課后反思。在每一次對分課堂教學實踐之后,教師都要及時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找出可取之處與不足,并在下一次對分課堂上及時改正。其次,要及時開展調查研究。要深入學生當中去,了解學生對于應用該教學法的實際感受,并主動接收學生提出的寶貴意見。最后,還要積極與其它教學法進行比較。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不同教師因其知識背景的差異會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加強溝通與交流,可以吸收其它教學方法的優點來進一步完善對分課堂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