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定量研究時,需要在論文中寫出研究假設。研究假設可以在Method部分指出,也可以在引言部分指出,還可以在研究背景部分指出。
論文《父母心理困擾對青少年學業倦怠的影響:父母教育參與和親子親和的中介作用》中在論文主體前指出了研究假設。
青少年學業倦怠(learning burnout)是一種發生在中學生身上持續的、負性的、與學習有關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學習動機減弱,對學習產生疏離感,同時 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1] 。學業倦怠現 象普遍存在于中學生群體中,而且還會隨著其年級 的增長而逐漸加重[2] 。相關研究表明,學業倦怠不僅帶來更低的學業成績,還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一旦學生出現學業倦怠現象,就會引發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并伴隨一系列不良行為的產生[3] 。因此,探討影響青少年學業倦怠的因素對促進青少年的積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榮老師注:先指出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自身無法應對而產生的不良情緒體驗,如焦慮、抑郁、沮喪、厭煩等[4] 。(榮老師注:先對心理困擾的定義進行了界定)既往研究發現父母心理困擾可能對青少年學業倦怠具有重要影響。父母心理健康水平與子女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如父母長期處于焦慮、抑郁狀態下,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更高[5] 。同時,父母壓力越大,對孩子的期望越高[6] ,孩子因此感受到更大的學業壓力,出現學業倦怠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7] 。(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既往研究的結果)據此,本研究推測父母心理困擾能夠對青少年學業倦怠產生直接影響。(榮老師注:根據既往研究結果,給出了研究假設)
相關研究發現父母教育參與(parent involve? ment in education)也是促進青少年學業發展的關鍵因素[8] ,即父母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期望對孩子 所做出的旨在提高孩子學業成績、促進孩子心理發展的一系列行為[9] 。教養過程模型和教養壓力模型一致認為,父母的心理壓力反應(如教養壓力)會導致其消極教養行為增多[10,11] 。因壓力而產生消極情緒體驗的父母可能更加挑剔、易怒,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更可能表現出較多的忽視和嚴厲管教行為,從而影響教育參與的質量[12] 。(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既往研究的結果)綜上,本研究推測父母心理困擾能夠通過影響父母教育參與從而對青少年學業倦怠產生間接影響。(榮老師注:根據既往研究結果,給出了研究假設)
親子親和(cohesion)是衡量親子關系質量的重要指標,指父母與孩子間良好的情感聯結,主要體現在親子間的積極互動之中[13] 。(榮老師注:先對親子親和的定義進行了界定)親子親和水平越高, 親子關系質量越好。外溢假設指出,父母的心理困擾會溢出到家庭之中影響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降低家庭人際互動質量,進而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行 為產生消極影響[14] 。同時,情緒安全假設認為良好的家庭情緒氛圍有利于形成安全、親密的親子關系, 而緊張的家庭情緒氛圍則會導致孩子的不安全感, 進而引起親子關系的疏遠和緊張[15] ,促使孩子出現學業倦怠。實證研究也發現,積極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增強青少年應對學業壓力的能力及其學習積極 性、主動性和持久性,從而有效抑制學業倦怠[16] 。相比于親子關系不良的學生,具有良好親子關系的學生學業成就往往更高。(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相關理論和既往研究的結果)由上可推測父母心理困擾可以通過影響親子關系間接作用于青少年學業倦怠。(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既往研究的結果)
發展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家庭屬于教育環境的微系統,家庭系統對兒童青少年發展的影響主要通 過親子間的互動來完成[17] 。(榮老師注:介紹了相關理論)家長的教育行為影響著 親子關系發展的水平[18] ,實證研究發現父母關注孩 子學業并作出積極評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 系[19]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子女學習、生活、交往以 及學校事務與子女進行溝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開端。(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既往研究的結果)由此可推測,父母教育參與也會影響到親子親和。(榮老師注:接著介紹了既往研究的結果)
來源于:
[1]尹霞云,劉敏,林仁智.父母心理困擾對青少年學業倦怠的影響:父母教育參與和親子親和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2,30(03):605-608+613.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22.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