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糧改飼試點項目對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草畜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利通區自2015年起實施糧改飼試點項目,通過以養帶種、訂單種養模式,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促進了種養加一體化協調平衡發展,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農業部、財政部于2015年聯合啟動了糧改飼試點項目工作,項目立足種養結合循環發展,通過以養帶種、訂單種養模式,探索建立種養結合、糧草兼顧的新型農牧業結構,實現種養加一體化,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通區作為全國第一批實施糧改飼試點項目的市縣之一,3年來積極探索工作方式,創新工作模式,邊實施、邊總結、邊改進,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經驗。
1 利通區草畜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利通區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基地建設為抓手,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出戶入場、牛羊上山、規模養殖、種養結合、草畜一體”的產業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現代草畜產業發展,實現了草畜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快速提升。目前共建成規模化奶牛養殖場73個,奶牛存欄13.9萬頭,年產鮮奶58萬噸;肉牛飼養量達8.4萬頭,羊只飼養量達61.9萬只。利通區玉米種植面積為28萬畝,其中優質青貯種植面積為16萬畝,優質飼草種植面積為2.8萬畝。草畜產業已經成為利通區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
2 利通區糧改飼試點項目落實情況
2015年,利通區爭取到糧改飼試點項目補助資金1000萬元,共有84家草食家畜養殖場(其中肉牛養殖場9家、肉羊養殖場5家、奶牛養殖場70家)實施項目,完成全株玉米收儲45.7萬噸。2016年,爭取到項目補助資金1278萬元,調整用于糧改飼試點項目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耕地14.36萬畝,共有85家草食家畜養殖場(其中肉牛養殖場14家、肉羊養殖場4家、奶牛養殖場67家)參與項目,完成全株玉米收儲46萬噸。2017年,爭取項目經費1556萬元,調整青貯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耕地16.01萬畝,共有111家草食家畜養殖場(其中肉牛養殖場27家、肉羊養殖場6家、奶牛養殖場78家)參與項目,完成全株玉米收儲56.02萬噸,項目實施單位最高補助金額為45萬元。糧改飼試點工作加快了利通區種植結構調整,實現了種養加一體化協調平衡發展。
3 糧改飼工作對利通區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
(1)提升了青貯玉米種植水平和質量。通過舉辦糧改飼試點工作培訓班,組建專家團隊,對全株玉米種植、收割、加工利用等環節的新技術進行傳授,推廣全株玉米青貯制作加工利用新技術,引進青貯玉米新品種7個,推廣新品種種植面積達2.9萬畝,廣泛使用青貯生物酶,切實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貯飼料品質,干物質達到30%~35%、淀粉含量≥28%、中性洗滌纖維≤45%、酸性洗滌纖維≤25%,全株玉米青貯優質率超過95%,青貯飼料品質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7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舉辦的首屆中國青貯飼料質量評鑒大賽中,吳忠市利牛畜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榮獲金獎,富源牧業(吳忠)有限責任公司榮獲銀獎。
(2)提高了玉米青貯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糧改飼試點項目帶動草食家畜養殖場自主購買大型農機具的積極性,目前,利通區擁有大型青貯玉米收獲機械25臺,其中克拉斯和約翰迪爾占7成以上,青貯玉米機械化收獲面積達到100%。建立了青貯玉米種植、收獲、調制和飼喂全程機械化生產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青貯作業環節分離的模式,有效地解決了青貯制作要求的割、運、鍘、裝、壓、封“六及時”問題。
(3)提升了秸稈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傳統種植籽粒玉米,費時費工價格低,且收獲完籽粒玉米后沒有價值的玉米秸稈在田間被焚燒,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糧改飼項目的實施促進了玉米秸稈的利用,增加了單位土地生物產量利用率,避免了秸稈焚燒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2017年,利通區種植戶通過銷售青貯玉米,平均每畝收入1400元左右,比種植籽實玉米高出200元,按糧改飼試點16萬畝計,實現增收3200萬元。種植戶通過訂單合同種植青貯玉米,有效規避了種植籽粒玉米的市場風險。
(4)促進了農機農藝新技術的應用。在糧改飼項目實施過程中,整合農業農機推廣技術資源,開展技術服務。推廣一年兩熟種植模式,2017年落實冬牧70黑麥草14345畝,示范冬牧70黑麥復種青貯玉米,通過復種每畝增加收入350元左右,有效提升了種植戶的經濟收入。鼓勵農機作業服務公司參與糧改飼工作,引進北斗導航無人駕駛飛機,開展了全程機械化玉米種植技術和玉米控釋肥等試驗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青貯玉米種植過程中被廣泛應用。
(5)創新了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積極探索和建立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鼓勵引導轄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通過合作式、托管式、訂單式、全程式等服務模式,為農民種植全株青貯玉米提供產前、產中、產后覆蓋全程的社會化綜合配套服務。2017年,吳忠市立軍農機作業公司在利通區板橋鄉波浪渠村和金積鎮田橋村開展全株青貯玉米種植托管,采取“保底+利潤分紅”的方式,將農戶土地集中后統一管理,超出保底的收益部分由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按比例進行分紅。此種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降低了農藥化肥施用量,提升了農作物品質,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農戶、村集體、服務組織的“三方共贏”。
(6)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核心任務是推進玉米結構調整。玉米作為糧食,60%被用作飼料,其農作物秸稈也大量用于畜禽養殖。當下,優質飼草有效供給不足成為制約草食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玉米主產區發展全株青貯玉米,能有效減少牛羊等草食家畜飼草料供需缺口,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穩糧、優經、擴飼”是我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以玉米為突破口推動糧改飼,適度推進玉米利用方式的轉變,改籽粒收儲利用為全株青貯利用,讓玉米從跨區域銷售轉向就地利用,促進玉米優勢產區向牛羊生產基地的轉變。2017年利通區落實糧食種植面積34.4萬畝,其中小麥3.9萬畝,水稻9萬畝,玉米21.5萬畝,冬牧草1.4萬畝,建設千畝以上青貯玉米示范基地16個,冬牧70黑麥草后茬復種示范點2個。糧改飼項目實施3年來,青貯種植面積由13.4萬畝調整到16.1萬畝,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
(7)促進了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為做好糧改飼項目,利通區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加大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加工調制后以青貯飼草料形式由牛羊等草食家畜就地轉化,奶牛養殖場將奶牛糞便還田用于青貯飼料的種植,通過增施有機肥及配方施肥技術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的使用,全面實現優質飼草種植規模化、標準化。2017年17家奶牛養殖場(企業、合作社)流轉土地自種青貯玉米5.1萬畝,種養一體化經營比例達到31%,顯著提高了青貯玉米質量,青貯玉米良種普及率達到100%,有機肥使用率達到90%以上,減少化肥用量40%以上,真正實現了田里長飼料,糞便做肥料,以牧肥田,農牧結合,種養循環。
(8)推進了草畜產業節本增效。草食家畜養殖場(企業、合作社)通過糧改飼試點項目,緊緊圍繞優質全株玉米青貯制作、加工、調制、飼喂等環節,推進全混合日糧(TMR)飼喂、高效飼料添加劑應用等標準化集成技術的應用,全株玉米青貯的優質率進一步提高,效益增加明顯。特別是奶牛養殖場,各項指標已經接近國內先進水平,奶牛日單產從年初的29kg增加到32kg,千克奶成本從3.3元降到了3.2元,肉牛和肉羊場使用全株玉米青貯后,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0.383kg和0.05kg。
(馬天飛 曹玉魁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畜牧水產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