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有時候不是一種一眼就能讓人識別的疾病,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表現方式,這里舉幾個例子,也許會讓不少男性產生共鳴。私企老板趙先生說他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心里越想越沒反應,越著急越不行,以致后來一挨著床妻子一暗示就先軟了:而陳CEO說他還行,可就是不太硬,每次勉勉強強,讓他在妻子跟前很沒面子。還有一種像王教授所說的,他原本性生活次數不多,以前一直沒太在意,但有一次體檢查出高血糖,醫生順便問了他的陰莖勃起問題,這才讓他意識到自己原來受ED困擾很久了……
聽了上面這些表現方式,也許大家會困惑,難道這全都是ED?其實大可不必緊張:嚴格來說,是否夠得上真正的ED,其標準至少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陰莖不能達到或維持足夠的勃起硬度和時間來進行性生活;二是性生活時雙方不夠和諧,滿意度不高;三是勃起困難出現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偶爾一次兩次、一周、兩周不能算。
一般情況下,人們通常會關注那些一眼就能看得到的表現,但如同上面王教授的例子,ED有時候并非獨立存在,而是一種與多種慢性疾病密切相關的病癥。我們不能只盯著“下半身”,一“勃”障目而不見“泰山”,還要看到引起ED的潛在,的慢性病癥的表現,如糖尿病、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等,這些疾病都可能引起ED或隱藏于ED之后。如果忽略了這些,我們就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尷尬境地,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反之,我們就能夠更好地掌握ED的情況,更全面地了解ED,并做出合理正確的評估,最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當然,單靠男性主觀的感覺和講述就判定ED是錯誤的,醫生還會有一些化驗檢查和儀器檢測來幫助做客觀分析。通過有針對性的現代檢查,還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那些未被我們察覺到的表現。
當然,ED的表現方式因人而異,甚至是千人千樣,有時候讓人無法一眼識別,此時最好能夠得到專業的醫生指導,或由專渠道獲得自我診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