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西板栗3113(燕山早豐),好多人都不清楚為啥叫3113,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3113的由來。
?
遷西板栗
1971年,按照上級抓革命促生產的要求,王福堂與冉啟嶼二人由工人梁寶全帶隊到遷西縣漢兒莊鄉楊家峪蹲點,扎根山區23年,開展板栗研究,結出豐收成果。1973年與陳霜瑩(歸國華僑)一起在楊家峪開展板栗單株選優,建立密植實驗園,多頭高接改劣換優,建“圍山轉”示范點等工作。當時遷西燕山栗是出口日本的拳頭產品,不得從外地引種,只能從實生大樹中選育優種,王福堂等把萬株結果樹實生樹逐一編號,挨戶與栗農詳細座談,根據提供的線索,經過三年的產量測查和觀察,復合試驗設計高產單株,選出了編號為3113、107、018、007、517等十多個優良單株,開展嫁接實驗。
1976年,各省栗產區紛紛向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反映出口量分配不均的意見。為解決爭議,中糧在遷西組織板栗品質鑒評會。要求各地親自攜帶各自產品栗參會,分別糖炒后編號,送給每個與會者(外貿人員、科技人員和農民共百余人)品嘗,按照口感(香甜糯)打分。統計結果顯示遷西燕山栗均為100分,泰山栗80分,南方栗50分,日本栗僅20分。除品嘗口感外,還進行栗堅果的含糖量、淀粉、蛋白質、VC、糊化度等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遷西燕山栗綜合營養均高于其它,品嘗后大家都心服口服,進而解除了板栗出口量分配不均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