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后,很多媽媽們都在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有媽媽說,數學我還能死揪一下練習,語文可怎么辦?
老娘的知識量,也就能幫他捉捉蟲改倆錯別字,撐死再輔導輔導小學作文。
至于那些文言文、名著解析啥的,臣妾可不會教啊!
雖然我勉強算是一個靠文字為生的博主,但對于娃的語文,我也是兩眼一抹黑。
不過我會借助工具,一個是繪本,一個就是紀錄片啦。
紀錄片里會講到人文歷史、自然地理還有藝術哲學,非常符合現在的大語文趨勢。
我最近帶土豆番茄看的幾部真心還不錯,推薦給大家!
《航拍中國》
《航拍中國》采用了航拍的形式,從空中來俯瞰我們國家960萬平方公里大好河山。
雖然這是一部地理紀錄片,但它的旁白絕對是作文的典范,金句的素材庫。
每集拍攝一個省份,一集50分鐘左右,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歷史,從文案到畫面到音樂都非常驚艷。
目前出了3季,豆瓣的評分都在8分以上。
《航拍中國》的畫面美到每個看過的人都會忍不住感嘆: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可太愛了!
看看這四季輪換的震撼
像不像打翻了調色盤?
這不就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嗎?古人誠不欺我!
這部紀錄片除了美到窒息外,還有滿滿的干貨,可以說是最全的地理教科書!
相比于書本里干巴巴的圖片,看《航拍中國》學地理可就生動又好理解多了。
比如,橫斷山脈是怎么來的?
我之所以強烈推薦娃看這個紀錄片,是因為不僅能get地理知識,語文素養也會得到提高。
《航拍中國》可以說是央視有史以來,拍攝難度最大、單集投資最高的紀錄片,整個團隊也非常用心。
編導團隊對每集的文本都至少進行了近十輪的調整,從最初精選后形成的15萬文字素材,到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六七千字的旁白。
可以說是字斟句酌,最后呈現的旁白確實很精彩,我隨意給大家分享幾句:
“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
“一分鐘,等云開霧散,日照金山。一季秋,待河谷飄香,大雁南飛?!?/span>
“云南的云,不光飄在天上,也漂在水里?!?/span>
有人說,央視紀錄片=高分作文課堂,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都知道,要想寫好作文,需要有豐富的知識積累,看完《航拍中國》這類的紀錄片,孩子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說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吧,至少寫出來的內容是豐富又生動的,不會干巴巴的,也不會像擠牙膏一樣,半天就寫出8個字。
更別說,團隊如此用心地打磨文本,紀錄片里出現的詞句都用了最精確的搭配和最優美的表達。
經常浸潤在這些優秀文字中的孩子,文學素養一定不會差。
《故宮100》
關于故宮的優秀紀錄片很多,比如《故宮至寶》、《我在故宮六百年》等,我今天推薦的這部《故宮100》比較適合孩子看。
因為《故宮100》的語言相對通俗,而且每一集的時長只有6分鐘,孩子能坐得住。
在講解時還配有動畫,顯得很生動,番茄土豆常常看到入迷~
這部紀錄片介紹了故宮里100個建筑,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天文、哲學等串聯在一起。
娃看下來,真的可以學到很多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
比如,我們都知道故宮也叫紫禁城,那你知道為什么這么叫嗎?
因為紫是古人心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星來自天上;
禁是權力,來自于人也施之于人;
城是這一片連綿殿宇在大地上的輝煌建設。
名字雖短卻大有文章,每個字背后都有獨特的含義。
在《故宮100》里看多了這樣的文字解析,娃以后學文言文都變得輕松了起來。
《光影時間》這一集介紹了教科書里常出現的日晷。
在出現精確的計時器前,古人一直用日晷來測算時間,這體現了他們對天文的探究。
日晷的盤面和赤道平行,指針和地軸同向,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上下兩面的刻度,從子到亥,十二個時辰均勻分布。
每年從春分到秋分的半年中,太陽直射在北半球,晷針的影子投在晷盤正面。
從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陽直射南半球,就要從晷盤的背面讀取刻度。
如果說日晷是古人天文智慧的體現,那午門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古人的哲學思想。
午門是紫禁城里最大且正式的門,因為正午的太陽總是出現在正南方向,所以南門叫做午門。
又因為坐北朝南的是天子,所以正南方向的午門就是紫禁城中最尊貴的大門。
而方位上至陽的午門卻采取了帶著陰性意象的凹形形制,陰陽相合,充滿了中國古代的哲學意味。
不僅如此,午門的整體形狀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古代典籍《周禮》中規定,皇宮的正門叫做雉門,雉也叫朱雀,是傳說中一種火紅的神鳥。
午門凹字臺墩上,五座屋脊微翹的樓閣,形似五只舉翅的大鳥。
朱雀長啥樣大家不知道,所以民間一般叫它五鳳樓。
你看,我們覺得普普通通的一個建筑,其實背后隱含了哲學、天文、歷史等各種傳統文化。
梁思成先生曾經說過,“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會產生它自己的建筑,就像故宮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者。”
文史不分家,我深以為然。
其實之前我也帶土豆和番茄去過故宮,但基本上就是走馬觀花。
看了這部紀錄片后,我很想帶他們再去一次,好好地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肯定是很不一樣的體驗。
《超簡中國史·宋》
《超簡中國史·宋》質量上乘,內容很有意思,講解也很接地氣。
《超簡中國史·宋》,每集用100秒展示宋朝的風貌,從生活、服飾到書畫、禮儀,涵蓋宋朝的方方面面,為宋朝做3D式梳理。
看這目錄,是不是一下就被吸引住了?
整體的畫風很宋朝,光看畫面就是場視覺盛宴!
內容也很有意思,比如有一集講解了宋人的“小資生活”。
宋人的生活方式與我們熟悉的現代生活比較接近,他們大約五更天開放早市,早餐還豐富得不得了。
比如煎白腸、灌肺、炒肺等小吃,七寶素粥、五味粥等8種粥,還有糍糕、重陽糕等19種點心。
講真,這不就是現在的廣東早茶么?
早飯過后,宋人愛踢足球,那時候稱作蹴鞠,文人則更愛玩儒雅的高爾夫。
沒錯,宋朝就有高爾夫了,也就是捶丸。
運動完就差不多晌午了,到了吃午飯的時間。
去哪吃?吃什么?對宋人來說還真是個問題,因為選擇太多了。
北宋汴京的酒樓有72家,菜品也很多。主菜除了常見的豬羊雞鴨等,還有河豚螃蟹等海鮮。
不僅食材豐富,宋朝的烹飪樣式也很多。
宋朝時期因為冶金技術的快速發展,鐵鍋正式進入了百姓家。
鐵鍋的出現給了廚師發揮的余地,烹、炒、烤、蒸等,足足有幾十種烹飪方式。
北宋的汴京常住人口有100萬,南宋的臨安更多有124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巨大的人口流動,催生了各種菜系。
我們現在八大菜系中的魯菜、粵菜、川菜和蘇菜在宋朝時就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了。
中國社會的繁華夜生活也是從北宋開始的。
北宋初年,宵禁解除。宋人的夜生活變得豐富了起來,很多人會在晚上再吃一頓,這讓我們的飲食習慣從一直以來的兩頓變成了三頓。
在夜市,還能買到20幾種酒和80多種冰鎮飲料,這么一看,宋人就是蹦迪的鼻祖呀!
看完之后,是不是和我一樣暗暗羨慕宋人,沒想到那時候的生活這么繁華,這么有意思。
可能就像視頻中說的,中國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宋人心中自有山水,他們往往比我們更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
除了生活很小資之外,宋朝的經濟也很繁榮,四大發明更是有三個出自于宋朝。
這些知識在這部紀錄片里都能看到,而且解說得很有趣。
不少網友看了《超簡中國史·宋》后都表示,自己開始對歷史感興趣了。
我一直覺得孩子看紀錄片就像我讀書一樣,我常常在一兩年后就忘了書的具體內容,但它們已經變成營養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同樣的道理,孩子看每一部紀錄片都在汲取知識,都是在積累和沉淀在積累。
等孩子有一天想要取用時,就有新奇的創意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