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掌上醫訊
作者:高麗麗
肝纖維化是肝細胞外基質(ECM,膠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彌漫性過度沉積與異常分布,而致肝臟組織結構異常改變,并影響肝臟正常生理功能。
其是慢性肝病(包括肝炎病毒、乙醇、藥物、毒物、寄生蟲、代謝和遺傳、膽汁淤積、免疫異常等病因所致病程超過半年的各種肝病)過程中一種肝組織損傷過度修復反應,肝纖維化的持續存在,伴隨正常肝實質細胞的壞死和凋亡,而ECM不斷累積,肝實質逐步被ECM形成的瘢痕組織取代,最終形成肝硬化,臨床上可見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癥表現,甚至引起肝癌,致肝功能衰竭。
肝纖維化在組織學上是可逆的,而肝硬化逆轉較為困難,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轉。慢性肝病特別是慢性病毒性肝病者,病程較長、年齡較大、大量飲酒、體質量指數(BMI)增加、肝細胞脂肪變性、胰島素抵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與藥物使用不當等是致或加重肝纖維化的危險因素。
慢性炎癥反應是纖維化形成的前提及進展的驅動力,抑制炎癥、促進肝損傷修復是抗肝纖維化的重要措施。
肝纖維化的早期階段,以病因治療及抗炎保肝治療為主,進展期和顯著肝纖維化期及肝硬化期時需進行抗肝纖維化治療,抗肝纖維化治療被推薦用于防治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
一、抗肝纖維化的抗炎保肝藥物
抗炎保肝藥物是一類有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或增強肝臟解毒功能等作用的藥物,主要包括抗炎類藥物、解毒類藥物、肝細胞膜修復類藥物、利膽類藥物、抗氧化類藥物、降酶保肝類藥物及改善肝細胞能量代謝類藥物等。其中抗炎類藥物(甘草酸類制劑)、肝細胞膜修復類藥物(多烯磷脂酰膽堿)、利膽類藥物(熊去氧膽酸、奧貝膽酸)、抗氧化類藥物(水飛薊素)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
二、抗肝纖維化的中成藥
肝纖維化屬中醫“脅痛”、“黃疸”、“積聚”、“鼓脹”、“肝積”等范疇,可辯證分為肝膽濕熱證、肝郁脾虛證、痰瘀互結證、肝腎陰虛證、肝郁氣滯證。中成藥如扶正化瘀膠囊/片、復方鱉甲軟肝片、安絡化纖丸等可抗肝纖維化,需辯證用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