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曹操,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這樣一句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當時許劭給曹操下的一句評語。許劭在當時即是著名的社會人物評論家,很受人信服。于是曹操“奸雄”之名就出去了,并流傳后世。雖然一個“雄”字表現出曹操之非凡,但一個“奸”字卻也讓曹操的形象大為受損。尤其是《三國演義》流行民間后,其添油加醋使一些沒讀過正史的人對曹操更是沒有好看法。
但史上真實的曹操其實是令人敬佩的,與“奸雄”說法相比,我更喜歡陳壽對其“超世之杰”的評語。真實的曹操令人敬佩的地方很多,其中最感動人的一點是胸懷天下、心系蒼生。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為害京都。曹操散家財招募義兵以誅董卓。公元190年,各路人馬推袁紹為盟主,共擊董卓,但卻畏其兵強,莫敢先進,都停在酸棗這個地方觀望。曹操指出機不可失,認為“一戰而天下定”,于是率先引兵進擊。可是袁紹等十余萬軍并不跟進。曹操兵少,與董卓軍交戰不利,損兵折將,自己也被箭射中,只得敗回,可到酸棗一看,袁紹等人每天飲酒聚會,根本沒想去打董卓。曹操怒斥:“今兵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望,竊為諸君恥之!”
在對董卓的征戰上,與袁紹等人相比,曹操的表現確實堪贊,顯出其懷天下之心。如果不是胸懷天下,曹操怎么會拿自家錢去招兵買馬,怎么敢以少擊多?在當時,官皆巨鼠,都往自家偷,像曹操這樣能散自家錢財招募義兵的能有幾個?像袁紹這樣手握重兵的將帥,其實皆為自利。有人說曹操有稱霸天下之野心,但那時他才幾千兵馬,微不足道,根本沒有實力可言,其口稱的“天下”怎么可能是自己的天下呢?那時曹操應該還沒有雄霸天下的野心。
許多人說到曹操之奸,少不了舉其割發代刑之事,稱其言而無信。可是從這一事中,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曹操的心系蒼生。此事的緣起,是行軍過一片麥地,曹操下令:“無敗麥,犯者死。”意思是說不要毀壞了麥田,違令就處死。這道命令完全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所以此事應該解讀為愛民案例才對,怎么能光看到后面曹操的割發代刑呢?割發代刑難道不也有其合理一面嗎?
在三國中,劉備愛民廣為人知,逃跑時帶著老百姓,電視劇里拍得挺動人。可曹操的愛民卻未加表現。曹操的愛民事例其實還是挺多的。曹操一開始當個洛陽北部尉時,治五色棒懲治豪強,這其實就體現出愛民的一面。沒有懲治,豪強就無法無天,欺壓百姓。再比如,建安十四年,曹操駐軍合肥時,哀嘆因為連年戰亂而“百姓流離”,就下令官府一定要救助“不能自存”的人。
許多人對曹操的看法,已經因為“奸雄”一詞而形成思維定勢,尤其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深。但如果細讀歷史,就會發現曹操其憂國憂民的一面也很光彩,帶著這種理解去讀曹操的遺令,你就會被感動。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這段話里完全可以理解為:曹操至死仍心懷天下,絲毫沒有為個人著想。“天下尚未安定”傳遞出的,難道不是對“革命尚未成功”的憂心忡忡嗎?“未得遵古”是說不要大操大辦喪禮,“有司各率其職”是說不要因喪禮影響平天下的大事,這都表現出以天下為重的思想意識。“無藏金玉珍寶”常被曲解為怕被人盜墓,說曹操為盜墓始祖,知道藏也沒有用,但了解曹操不愛財和節儉的特點后,就會明白曹操的本意是要把錢都用于軍政上,這還是以天下為重。要知道,古代帝王都是重死的,曹操能這樣對待自己的死后之事,實在難能可貴。
當年未出仕時,聽到許劭評自己為“亂世奸雄”,曹操并沒有生氣,反而哈哈大笑,顯得很高興。如果知道死后被評為“超世之杰”,不知他會不會更高興。現在知道并認可“超世之杰”一說的人大概不多,很希望能有一部正面表現曹操的影視作品,讓其“超世之杰”之稱也廣為人知,給其正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