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 | 仝小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胰島素分泌缺
陷),以及機體靶組織或靶器官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胰島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異常等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水平和科學科技的進步、人口的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相應的疾病譜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已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位嚴重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2]。我國糖尿病的患病率持續(xù)快速增長[3-5],已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6]。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脾癉”、“消渴”等范疇。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中醫(yī)對糖尿病的認識逐步完善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黃帝內(nèi)經(jīng)》明言“消渴”,它所涉及的疾病范圍較廣,除糖尿病外還可能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尿崩癥等[8]。

“消渴”是由唐代的甄立言提出的,至宋形成上、中、下三焦分型論治消渴的格局,并由此產(chǎn)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其后歷代醫(yī)家多有補充,近代醫(yī)家提出三型辨證及中滿內(nèi)熱理論具有較好的代表性[9-11]。

目前,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被廣泛應用,2007年頒布的《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也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但近年來一些新認識、新觀點及新的臨床證據(jù)不斷出現(xiàn),有鑒于此,我們編寫本指南,以期基于已有的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的循證醫(yī)學研究成果,對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提出適當?shù)慕ㄗh。

1 疾病診斷和分型標準


1.1 診斷標準
本病的診斷參照《1999年WHO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糖尿病的定義、分類與診斷標準》
和《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12]中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診斷要點如下:
(1)癥狀:以多飲、多食、多尿及原因不明的消瘦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也有多飲、多食、多尿癥狀不明顯,以肺痹、眩暈、胸痹心痛、水腫、中風、眼疾、瘡癰等病癥,或因煩渴、煩躁、神昏等病就診,或無癥狀,體檢時發(fā)現(xiàn)本病。
(2)體征[13]:早期病情較輕,大多無明顯體征。病情嚴重時出現(xiàn)急性并發(fā)癥有失水等表現(xiàn),病久則出現(xiàn)與大血管、微血管、周圍或內(nèi)臟神經(jīng)、肌肉、骨關節(jié)等各種并發(fā)癥相應的體征[14]。
(3)診斷標準:按照《1999年WHO專家咨詢委員會的糖尿病的定義、分類與診斷標準》:


(1)糖尿病癥狀(多尿、多飲及不能解釋的體重下降),并且隨機(餐后任何時間)血漿葡萄糖(VPG)≥11.11.1mmol/L(200mg/dl);或

(2)空腹(禁熱量攝入至少8h)血漿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
(3)葡萄糖(75g脫水葡萄糖)耐量試驗(OCTT)中2h的血漿葡萄糖(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注:在不引起急性代謝失代償?shù)母哐乔闆r下,應在另一日重復上述指標中任何一項,以確證糖尿病的診斷,不推薦做第三次OCTT測定。

糖尿病的診斷是依據(jù)空腹、任意時間或OGTT中2h血糖值確定的。

空腹指8~14h內(nèi)無任何熱量攝入;

任意時間指一天內(nèi)任何時間,與上次進餐時間及食物攝入量無關;

OGTT是指以75g無水葡萄糖為負荷量,溶于水內(nèi)口服(如含1分子水的葡萄糖為82.5g)。


必須注意,在無高血糖危象,即無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及高血糖高滲性非酮癥昏迷狀態(tài)下,一次血糖值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者必須在另一日按表內(nèi)三個標準之一復測核實。如復測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則需在隨訪中復查明確。

再次強調(diào),對無高血糖危象者診斷糖尿病時,絕不能依據(jù)一次血糖測定值進行診斷。


急性感染、創(chuàng)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可出現(xiàn)暫時血糖升高,不能依此診斷為糖尿病,須在應激消除后復查。


兒童的糖尿病診斷標準與成人一致。


妊娠婦女的糖尿病診斷標準長期以來未統(tǒng)一,建議亦采用75gOGTT。


流行病學調(diào)查時可采用空腹和(或)OGTT后2h血糖標準。最好進行OGTT,如因任何原因不能采用OGTT,則可單用空腹血糖(FBG)進行調(diào)查。但應注意,某些個體空腹血糖水平及OGTT后2h血糖水平的判斷結(jié)果可不一致,以致分別以此兩水平調(diào)查所得的糖尿病患病率尤其在老年人中,有時可有差異。理想的調(diào)查是空腹及OGTT后2h血糖值并用。


1.2辨證分型
本辨證分型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標準(草案)》和《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并參考前期的文獻整理及臨床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制定[15-19]。

糖尿病本病的中醫(yī)發(fā)展進程基本圍繞郁熱虛損進行[20、21],早期以開郁清熱為主,中晚期以補虛為宜,并針對兼夾痰、濕、濁、瘀等致病因素辨證施治[22、23]。


1.2.1 糖尿病期


1.2.1.1 熱


a)肝胃郁熱證
主癥:面色紅赤,心煩易怒,口干口苦。
次癥:脘腹痞滿,胸脅脹悶,形體偏胖,腹部脹大,大便干,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b)痰熱互結(jié)證
主癥:形體肥胖,腹部脹大,口干口渴。
次癥:胸悶脘痞,喜冷飲,飲水量多,心煩口苦,大便干結(jié),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舌體胖,苔黃膩,脈弦滑。


c)肺胃熱盛證
主癥:口大渴,易饑多食,汗出多。
次癥:喜冷飲,飲水量多,小便多,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洪大。


d)胃腸實熱證
主癥:脘腹脹滿,痞塞不適,大便秘結(jié)難行。

次癥:口干口苦,或有口臭,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多食易饑,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右關明顯。


e)腸道濕熱證
主癥:脘腹痞滿,大便黏膩不爽,或臭穢難聞。
次癥:小便色黃,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舌紅,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滑數(shù)。


f)熱毒熾盛證
主癥:口渴引飲,心胸煩熱。
次癥:體生僑瘡、癰、疸,或皮膚瘙癢,便干渡黃,舌紅,苔黃。

1.2.1.2虛


a)熱盛傷津證
主癥:口大渴,汗多,乏力。
次癥:喜冷飲,飲水量多,易饑多食,尿頻量多,口苦,渡赤便秘,舌干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虛。


b)陰虛火旺證
主癥:五心煩熱,急躁易怒。
次癥:口干口渴,時時汗出,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紅赤,少苔,脈虛細數(shù)。


c)氣陰兩虛證
主癥:消瘦,疲乏無力,易汗出,口干口苦。
次癥: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脈虛細數(shù)。


d)脾虛胃滯(熱)證
主癥:心下痞滿,乏力納呆,口苦。
次癥:水谷不消,便溏,或腹瀉,口干口苦,乏力,納差,或干嘔呃逆,舌淡胖苔膩或薄黃膩,舌下絡瘀,脈弦滑無力。


e)上熱下寒證
主癥:心煩口苦,下利。
次癥:胃脘灼熱,或嘔吐,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紅,苔根部腐膩,舌下絡脈瘀閉。


1.2.1.3損(并發(fā)癥期)


肥胖與非肥胖2型糖尿病日久均可導致肝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出現(xiàn)各種慢性并發(fā)癥,嚴重者可發(fā)生死亡。


a)肝腎陰虛證:小便頻數(shù),渾濁如膏,視物模糊,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低熱顏紅,口干咽燥,多夢遺精,皮膚干燥,雀目,或蚊蠅飛舞,或失明,皮膚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注:在糖尿病中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合并視網(wǎng)膜病變[24.25]。


b)陰陽兩虛證:小便頻數(shù),夜尿增多,渾濁如脂如膏,甚至飲一溲一,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神疲,耳輪干枯,面色熏黑;腰膝酸軟無力,畏寒肢涼,四肢欠溫,陽痿,下肢浮腫,甚則全身皆腫,舌質(zhì)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注: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后期[26.27]。

c)脾腎陽虛證:腰膝酸冷,夜尿頻,畏寒身冷,小便清長或小便不利,大便稀糖,或見浮腫,舌淡胖大,脈沉細。


1.2.1.4 兼證


除以上證候外,痰、濕、濁、瘀是本病常見的兼證[28],兼痰主要見于肥胖糖尿病患者[29];兼濕主要見于糖尿病胃腸病變[30.31];兼濁主要見于糖尿病血脂、血尿酸較高的患者[32、33];兼瘀主要見于糖尿病血管病變[34.35]。


a)兼痰:嗜食肥甘,形體肥胖,嘔惡眩暈,惡心口黏,頭重嗜睡,食油膩則加重,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滑。


b)兼濕:頭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陰雨天加重,倦怠嗜臥,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唐泄或黏滯不爽,小便不利,舌胖大,邊齒痕,苔膩,脈弦滑。


c)兼濁:腹部肥胖,實驗室檢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膩,
脈滑。


d)兼瘀:肢體麻木或疼痛,胸悶刺痛,或中風偏癱,語言睿澀,或眼底出血,或下肢紫暗,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脈弦澀。


2 中醫(yī)治療


2.1 治療原則
糖尿病多因稟賦異常、過食肥甘、多坐少動及精神因素而成。病因復雜,變證多端。


辨證當明確熱、虛、損等不同病程特點。本病郁久化熱,肝胃郁熱者,宜開郁清胃;根據(jù)肺熱、腸熱、胃熱諸證辨證治之。燥熱傷陰,壯火食氣終致氣血陰陽俱虛,則須益氣養(yǎng)血,滋陰補陽潤燥。脈損、絡損諸證更宜及早、全程治絡,應根據(jù)不同病情選用辛香疏絡、辛潤通絡、活血通絡諸法,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36]。


2.2辨證論治


2.2.1 熱


a)肝胃郁熱證
癥狀:脘腹痞滿,胸脅脹悶,面色紅赤,形體偏胖,腹部脹大,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開郁清熱[37、38]。
方藥:大柴胡湯(《傷寒論》)加減[39-44]。柴胡、黃芩、半夏、枳實、白芍、大黃、生姜。(Ib強推薦)
加減:舌苔厚膩加化橘紅、陳皮、茯苓;舌苔黃膩、脘痞加五谷蟲、紅曲、生山楂;舌暗,舌底脈絡瘀加水蛭粉、桃仁。


b)痰熱互結(jié)證
癥狀:形體肥胖,腹部脹大,胸悶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心煩口苦,大便干結(jié),小便色黃,舌質(zhì)紅,舌體胖,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45-48]。

方藥:小陷胸湯(《傷寒論》)加減(49-52)。黃連、半夏、全瓜蔞、枳實。(b強推薦)加減:口渴喜飲加生牡礪;腹部脹滿加炒萊菔子、檳椰;不寐或少寐加竹茹、陳皮。


c)肺胃熱盛證
癥狀:口大渴,喜冷飲,飲水量多,易饑多食,汗出多,小便多,面色紅赤,舌紅,苔薄黃,脈洪大。
治法:清熱瀉火[53]。
方藥:白虎湯[54.55](《傷寒論》)加減或桑白皮湯(《古今醫(yī)統(tǒng)》)合玉女煎[56-58](《景岳全書》)加減。石膏、知母、生甘草、桑白皮、黃芩、天冬、麥冬、南沙參。(Ⅱb弱推薦)
加減:心煩加黃連;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乏力、汗出多加西洋參、烏梅、桑葉。


d)胃腸實熱證
癥狀:脘腹脹滿,痞塞不適,大便秘結(jié)難行,口干口苦,或有口臭,口渴喜冷飲,飲水量多,多食易饑,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右關明顯。
治法:清泄實熱[59、60]。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61-63](《傷寒論》)加減或小承氣湯(《傷寒論》)加減[64]。大黃、黃連、枳實、石膏、葛根、元明粉。(Ⅱb弱推薦)
加減:口渴甚加天花粉、生牡礪;大便干結(jié)不行加枳殼、厚樸,并加大大黃、元明粉用量;大便干結(jié)如球狀加當歸、首烏、生地;口舌生瘡、心胸煩熱,或齒、鼻出血加黃芩、黃柏、梔子、蒲公英。


e)腸道濕熱證
癥狀:脘腹痞滿,大便黏膩不爽,或臭穢難聞,小便色黃,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舌紅,舌體胖大,或邊有齒痕,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利濕熱[65]。

方藥:葛根芩連湯(《傷寒論》)加減[66.67]。葛根、黃連、黃苓、炙甘草。(Ib強推薦)加減:苔厚腐膩去炙甘草,加蒼術。納食不香,脘腹脹悶,四肢沉重,加蒼術、藿香、佩蘭、炒薏苡仁;小便不暢,尿急、尿痛加黃柏、桂枝、知母;

濕熱下注、肢體酸重加秦皮、威靈仙、防己;濕熱傷陰加天花粉、生牡蠣。


f)熱毒熾盛證
癥狀;口渴引飲,心胸煩熱,體生疥瘡、癰、疸,或皮膚瘙癢,便干溲黃,舌紅,苔黃。
治法:清熱解毒[68,69]。
方藥:三黃湯[70-72](《千金翼方》)合五味消毒飲[73、74](《醫(yī)宗今鑒》)加減。黃連、黃芩、生大黃、銀花、地丁、連翹、黃芩?、梔子、魚腥草。(IV弱推薦)
加減:心中懊?而煩,臥寐不安加梔子;皮膚瘙癢甚加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癰疽瘡癤,熱紅腫甚加丹皮、赤芍、蒲公英。


2.2.2虛


a)熱盛傷津證
癥狀:口大渴,喜冷飲,飲水量多,汗多,乏力,易饑多食,尿頻量多,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紅,苔黃燥,脈洪大而虛。

治法:清熱益氣生津[75]。
方藥:白虎加人參湯[76、77](《傷寒論》)或消渴方[78.79](《丹溪心法》)加減。石膏、知母、太子參、天花粉、生地、黃連、葛根、麥冬、藕汁。(Ⅱb強推薦)加減:口干渴甚加生牡礪;便秘加玄參、麥冬;熱象重加黃連、黃芩,太子參易為西洋參;大汗出,乏力甚加浮小麥、烏梅、白芍。


b)陰虛火旺證
癥狀:五心煩熱,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時時汗出,少寐多夢,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紅赤,少苔,脈虛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80-82]。
方藥:知柏地黃丸(《景岳全書》)加減[83-86]。知母、黃柏、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IV級弱推薦)
加減:失眠甚加夜交藤、炒棗仁;火熱重加黃連、烏梅;大便秘結(jié)加玄參、當歸。


c)氣陰兩虛證
癥狀:消瘦,疲乏無力,易汗出,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脈虛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87]。
綜方藥:生脈散[88-91](《醫(yī)學啟源》)合增液湯(《溫病條辨》)加減[92.93]。人參、生地、五味子、麥冬、玄參。(Ⅱb弱推薦)
加減[94]:口苦、大汗、舌紅脈數(shù)等熱象較著加黃連、黃柏;口干渴、舌干少苔等陰虛之象明顯加石斛、天花粉、生牡礪;乏力、自汗等氣虛癥狀明顯加黃芪。


d)脾虛胃滯(熱)證
癥狀:心下痞滿,口干,乏力,納差,嘔惡納呆,水谷不消,便溏,或腹瀉,干嘔呃逆,舌淡胖苔膩或薄黃膩,舌下絡瘀,脈弦滑無力。
治法:辛開苦降,運脾理滯[95、96]。
方藥:半夏瀉心湯(《傷寒論》)加減[97-101]。半夏、黃芩、黃連、黨參、干姜、炙甘草。(Ⅱb弱推薦)或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傷寒論》)加減[102]。干姜、黃芩、黃連、人參。(Ⅲa弱推薦)
加減:腹瀉甚易干姜為生姜;嘔吐加蘇葉、蘇梗、旋覆花等;便秘加檳椰、枳實、大黃;瘀血內(nèi)阻加水蛭粉、生大黃;熱盛者宜西洋參易人參;手腳麻木者加雞血藤通絡。


e)上熱下寒證
癥狀:心煩口苦,胃脘灼熱,或嘔吐,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紅,苔根部腐膩,舌下絡脈瘀閉。
治法:清上溫下[103]。
方藥:烏梅丸(《傷寒論》)加減[104、105]。烏梅、黃連、黃柏、干姜、蜀椒、附子、當歸、肉桂、黨參。(Ⅱb弱推薦)
加減:下寒甚重用肉桂;上熱明顯重用黃連、黃芩;
虛象著重用黨參,加黃芪;瘀血內(nèi)阻加水蛭粉、桃仁、生大黃。

2.2.3損(并發(fā)癥期)


肥胖與非肥胖2型糖尿病日久均可導致肝腎陰虛或腎陰陽兩虛,出現(xiàn)各種慢性并發(fā)癥,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a)肝腎陰虛證
癥狀:小便頻數(shù),渾濁如膏,視物模糊,腰膝酸軟,眩暈耳鳴,五心煩熱,低熱顴紅,口干咽燥,多夢遺精,皮膚干燥,雀目,或蚊蠅飛舞,或失明,皮膚瘙癢,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106]。
方藥:杞菊地黃丸(《醫(yī)級》)加減[107、108]。枸杞、菊花、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女貞子、墨旱蓮。(Ⅱa弱推薦)或六味地黃丸(《小兒要證直訣》)加減109]。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Ⅱb弱推薦)
加減:視物模糊加茺蔚子、桑椹子;頭暈加桑葉、天麻。
注:在糖尿病中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


b)陰陽兩虛證
癥狀:小便頻數(shù),夜尿增多,渾濁如脂如膏,甚至飲一溲一,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神疲,耳輪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軟無力,畏寒肢涼,四肢欠溫,陽痿,下肢浮腫,甚則全身皆腫,舌質(zhì)淡,苔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陽。
方藥: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110、111]。制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Ib強推薦)
加減:腎陽虛選右歸飲(《景岳全書》)加減[112-114];腎陰虛選左歸飲(《景岳全書》)加減[115-117]。
注:本證主要見于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等后期。


c)脾腎陽虛證
癥狀:腰膝酸冷,夜尿頻,畏寒身冷,小便清長或小便不利,大便稀溏,或見浮腫,舌淡胖大,脈沉細。
治法:溫補脾腎[118、119]。
方藥:附子理中丸(《傷寒論》)加減[120]。制附子、干姜、人參、炒白術、炙甘草。(Ⅲb弱推薦)
加減:偏于腎陽虛倍用肉桂;偏于腎陰虛重用知母,加生地;腎陽虛水腫甚加茯苓、澤瀉利水消腫;兼心陽虛衰欲脫加山萸肉、肉桂,人參易為紅參;水腫兼尿中大量泡沫加金櫻子、芡實。

2.2.4 兼證
除以上證候外,痰、濕、濁、瘀是本病常見的兼證,兼痰主要見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兼濕主要見于糖尿病胃腸病變患者;兼濁主要見于糖尿病血脂、血尿酸較高的患者;兼瘀主要見于糖尿病血管病變患者。


a)兼痰
癥狀:嗜食肥甘,形體肥胖,嘔惡眩暈,惡心口黏,頭重嗜睡,食油膩則加重,舌體胖大,苔白厚膩,脈滑。
治法:行氣化痰[121]。
方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122]。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Ⅲb弱推薦)

b)兼濕
癥狀:頭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陰雨天加重,倦怠嗜臥,脘腹脹滿,食少納呆,大便溏泄或黏滯不爽,小便不利,舌胖大,邊齒痕,苔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健脾。
方藥: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123]。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茯苓。(Ⅱb弱推薦)


c)兼濁
癥狀:腹部肥胖,實驗室檢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膩,脈滑。
治法:消膏降濁。
方藥:紅曲、五谷蟲、生山楂、西紅花、威靈仙[124-126]。(IV弱推薦)

d)兼瘀
癥狀:肢體麻木或疼痛,胸悶刺痛,或中風偏癱,語言謇澀,或眼底出血,或下肢紫暗,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127]。
方藥: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128、129],以眼底或腎臟絡脈病變?yōu)橹髡撸说之敎秱摗罚┘訙p[130、131]。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生地、白芍、酒大黃、水蛭。(Ⅱb弱推薦)


2.3 中成藥
中成藥的選用必須適合該品種的證型,切忌盲目使用。建議選用無糖顆粒劑、膠囊劑、濃縮丸或片劑。


(1)津力達顆粒: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兼瘀血證,一次9g,一日3次[132、133]。
(Ia強推薦)
(2)消渴丸: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5~10丸,一日2~3次,飯前15~20min[134-136]。(Ia強推薦)
(3)天芪降糖膠囊:用于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5粒,一日3次[137]。(Ib強推薦)
(4)芪藥消渴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6粒,一日3次[138、139]。(Ⅱa弱推薦)
(5)金芪降糖片:用于消渴病氣虛有熱證,一次7~10粒,飯前服用[140.141]。(Ia強推薦)
(6)天麥消渴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陰虛內(nèi)熱證,一次1~2片,一日2
次[142、143]。(IIb弱推薦)
(7)渴樂寧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4粒,一日3次[144]。(Ⅱb弱推薦)
(8)養(yǎng)陰降糖片:用于消渴病氣虛有熱證,一次8片,一日3次[145、146]。(Ib弱推薦)
(9)降糖甲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證,一次6片,一日3次[147]。(Ⅲb弱推薦)
(10)消渴平片: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一次6~8片,一日3次,或遵醫(yī)囑[148]。(Ⅱb強推薦)

(11)消糖靈膠囊(消渴平膠囊):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一次3片,一日2次或遵醫(yī)囑149、150】。(Ib弱推薦)
(12)糖尿靈片: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證,尿糖升高者,一次4~6片,一日3次[151]。(Ⅱa弱推薦)
(13)玉泉丸:用于治療因胰島功能減退而引起的物質(zhì)代謝、糖類代謝紊亂,血糖升高之糖尿病,肺胃腎陰虧損,熱病后期。一次6g,一日4次;7歲以上小兒一次3g,3~7歲小兒一次2g[152、153]。(IIb弱推薦)
(14)生津消渴膠囊: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一次3~4粒,一日3次[154155]。(IIb弱推薦)
(15)糖樂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4粒,一日3次[156]。(Ⅲb弱推薦)

(16)通脈降糖膠囊: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瘀血阻絡證,一次3~4粒,一日3次[157]。(Ⅲb弱推薦)
(17)玉蘭降糖膠囊:用于消渴病陰虛有熱證,一次3~5粒,一日3次,飯前服用[158]。(IIb弱推薦)
(18)玉泉顆粒:用于消渴病氣陰兩虛有熱證,一次5g,一日4次[159]。(Ib弱推薦)(19)山藥參芪丸:用于糖尿病氣陰兩虛證,一次30丸,一日3次;并外貼山藥參芪膏[160]。(Ⅲb弱推薦)


2.4綜合治療


糖尿病中醫(yī)治療除中藥治療外,尚涵蓋食療、運動治療及心理調(diào)攝。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中醫(yī)食療藥膳對改善糖代謝有一定影響,中醫(yī)食療藥膳配合常規(guī)治療效果較好[161、162](IIb弱推薦)。

運動治療方面,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均有一定作用。其中,五禽戲鍛煉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末梢血糖和HbAlc水平(163)(Ⅲb弱推薦)。八段錦運動鍛煉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且對血脂有改善作用[164](Ⅱa弱/段錦推薦)。另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太極拳鍛煉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其血糖及血脂水平,改善IR,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65、166]
(Ⅱb弱推薦)。


3 指南推薦要點
中藥內(nèi)治法包括辨證論治和中成藥,是糖尿病中醫(yī)治療的基本方法。
糖尿病的辨證規(guī)律以郁熱虛損為主線,早期以實證、熱證為主,中晚期以虛實夾雜、虛證為主,并針對兼夾痰、濕、濁、瘀等致病因素辨證施治。在此基礎上可運用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等辨證方法以辨證兼夾證、主證與主證或主證與兼夾證之間的多種組合證型。推薦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的中藥單方辨證加減、高度基于主要基本病機的中藥單方及部分中成藥治療糖尿病。

5 當代名老中醫(yī)及專家治療老年糖尿病的經(jīng)驗


施今墨辨治消渴,認為本病的致病因素是綜合性的,尤其與情志不舒、嗜酒、喜食厚味有關。病因病機為火炎于上,陰虧于下,水火不相既濟;真陰虧耗,水源不充,相火獨亢,虛熱妄炎,耗損肺、胃(脾)、腎諸臟。以虛為本,又有陰虛燥熱、脾氣虛損、陽虛陰寒的主次之分[167]。據(jù)證立養(yǎng)陰生津、益氣健脾、清熱解毒、滋腎養(yǎng)血、斂精固澀、活血化瘀、平肝息風、潤腸通便、芳化醒脾、回陽固脫十法[168]。施氏認為,三消之表現(xiàn),僅為糖尿病的一個證候,而多數(shù)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自汗懶言、倦怠喜臥、虛胖無力或日漸消瘦、舌質(zhì)胖大或有齒痕、脈沉緩或弱無力等正氣虛弱的征象。故治療糖尿病,除滋陰清熱外,健脾補氣法也不可忽視。施氏治療糖尿病有三消者,常從脾、肺、腎三臟入手,尤以脾腎為重點。基本方用黃芪、山藥、蒼術、玄參、生地黃、熟地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148]。施氏臨證發(fā)現(xiàn)糖尿病辨證以虛熱多見,常以虛實寒熱為綱,但不將其完全獨立分開,而是非常注重兼顧虛、熱、實的主次統(tǒng)籌用藥,此乃施氏辨證特色之一。以三焦為目,分屬臟腑辨證,上消病在肺,以口干思飲、渴飲無度為主癥;中消病在脾胃(膽),以消谷善饑、食不知飽為主癥;下消病在腎與肝,以飲一溲二、尿量頻多、夜間尤甚為主癥[169]。施氏臨證分三消而不泥于三消,按三焦及臟腑病變的主次用藥,上消常選甘寒生津的生脈散或麥門冬湯;中消常選苦寒堅陰清熱的三黃石膏湯或清胃散;下消常選味厚質(zhì)濃的六味地黃湯或固澀類[170]。施氏在遣方用藥上善用對藥,在辨證的基礎上多加用黃芪伍山藥、蒼術配玄參兩對藥味,黃芪配山藥,氣陰兼顧,補脾功用益彰;蒼術配燥潤互制,健脾滋陰雙效[150]。臨證時時注重滋陰養(yǎng)液生津,處方中多用山藥、山茱萸、生地黃、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天花粉、石槲、玉竹、天門冬、麥冬等益陰生津之品,在養(yǎng)陰生津時,隨證酌配或益氣,或清熱,或溫陽,或理氣,或活血之味。施氏用藥圓機活法,不拘一格,若遇服湯劑不便或短期內(nèi)湯劑不能控制的患者,則分別緩急自148]。擬丸劑以期常服[150];又常用豬、鴨、雞胰臟等以臟補臟的臟器療法。


祝湛予辨治糖尿病主要繼承其師施今墨先生的學術思想,力倡較高層次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較高層次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實踐指把西醫(yī)的病因病理、診斷方法、化驗指標及藥理研究等有機地應用到中醫(yī)治療中。祝氏治療糖尿病,善于在運用傳統(tǒng)四診等宏觀辨證方法的同時,結(jié)合血糖、尿糖、酮體、血液流變學測定等微觀檢查指標,綜合分析進行辨證分型,以增強遣方藥的針對性[171]。祝氏在大量臨床觀察的基礎上,參考西醫(yī)學成果,首次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療血瘀證糖尿病患者,開創(chuàng)了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的新思路。祝氏認為,糖尿病血瘀證主要是由氣陰兩虛所致。氣為血帥,氣虛推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而成瘀血;陰虛火旺,煎熬津液,津血同源,津虧液少則血液黏稠不暢亦可成瘀,瘀血形成后又可阻滯氣機,津液失于敷布,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的葛根、丹參藥對,結(jié)合其師施今墨先生的“生黃芪配生地黃,蒼術配玄參”的經(jīng)驗,組成“降糖基本方”,又名“降糖對藥方”,除此之外,還擬立了調(diào)氣活血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或五香散(五靈脂、香附、黑白丑),進而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益氣活血、逐瘀活血、溫經(jīng)活血、清熱活血、軟堅活血等治法在內(nèi)的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活血化瘀療法。雖創(chuàng)立了降糖對藥方等辨病論治方劑,但祝氏不拘泥于基本方,十分重視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的原則。通過臨床實踐總結(jié),將本病分為氣陰兩虛、陰虛火旺、燥熱入血、瘀血阻絡和陰陽兩虛五個證型,其中,氣陰兩虛證方用降糖對藥方(生黃芪、生地黃、蒼術、玄參、丹參、葛根);陰虛火旺證方用一貫煎加味;燥熱入血證方用溫清飲合降糖對藥方;瘀血阻絡證方用降糖活血方(葛根、丹參、蒼術、玄參、生地黃、生黃芪、赤芍、廣木香、當歸、益母草、川芎);陰陽兩虛證方用桂附地黃湯加味。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的患者,祝氏自擬降糖生脈方(又名降糖2號方)(生黃芪、生地黃、熟地黃、北沙參、麥冬、五味子、生山楂、天花粉)治療,凡是心絞痛者加菖蒲、郁金、羌活、菊花;血壓高者加牛膝、夏枯草、黃芩、鉤藤;血脂高者加制首烏、丹參、草決明等,進一步延伸了中西醫(yī)結(jié)合辨病辨證論治方法[172]。此外,祝氏診治糖尿病還特別重視對患者的飲食宜忌的健康教育,強調(diào)飲食定量、定質(zhì)、定時,忌飲酒和甜食,進行綜合調(diào)理[152]。


呂仁和治療糖尿病,認為傳統(tǒng)的“三消”辨證已不足以應對糖尿病不同分型及各個階段的證候特點。由此創(chuàng)立了反映糖尿病病情不同階段的“三期”辨證,即以脾癉、消渴、消癉來概括糖尿病,從前期的隱匿期到發(fā)病期乃至并發(fā)癥期不同階段的證候特點[148]。各期又有其各自的病機特點,如I期的病機特點為虛,分為陰虛肝旺、陰虛陽亢、氣陰兩虛三個證型。Ⅱ期為陰虛化熱,分為陰虛燥熱;胃腸結(jié)熱;肺胃實熱;濕熱困脾;肝郁化熱;肺熱化毒;氣陰兩傷,經(jīng)脈失養(yǎng)七個證型。Ⅲ期變證較多,又分早中晚三期,早期以氣陰兩虛,經(jīng)脈不和為主;中期以痰瘀互阻,陰損及陽為主;晚期以氣血陰陽俱虛,痰濕瘀郁互結(jié)為主[15];臨床當根據(jù)具體情況,進一步分期分型辨證治療。呂氏在臨床實踐中十分重視“病-期-證-癥”相結(jié)合的診療思路,經(jīng)過長期臨床總結(jié),創(chuàng)立“六對論治”的思路與方法,具體包括對病論治、對病辨證論治、對病分期辨證論治、對癥狀論治、對癥辨證論治、對癥辨病與辨證論治。和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防治的“二、五、八”方案、“三自如意表”,共同被譽為“三件寶”。“二、五、八”方案中的“二”,即兩個治療目標:健康、長壽;“五”,即五項觀察指標: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包括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血壓、體重、多系統(tǒng)臨床癥狀;“八”,即八項治療措施,具體包括三項基礎治療措施(飲食、運動、心理)和五項選擇治療措施(中醫(yī)藥辨證論治、口服西藥、應用胰島素、針灸、按摩和氣功)。體現(xiàn)了從整體觀認識疾病,發(fā)揮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的優(yōu)勢。“三自如意表”包括自查、自找、自調(diào)三方面,通過這種方法,為糖尿病患者制訂了簡單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自我防治方法。呂氏曾師從施今墨、祝湛予先生,臨床上也擅于應用“對藥”,且在此繼承基礎上發(fā)展為把固定三個藥或四個藥組合到一起應用的“藥串”,如藥串狗脊、續(xù)斷、杜仲、木瓜,呂氏常用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糖尿病合并骨質(zhì)疏松癥、老年退行性病變、骨關節(jié)炎,以及多種腎臟病所致的腰腿疼痛、伸屈不利、筋骨酸痛等。呂氏認為沖、任、督、帶四脈皆循行于腰間;狗脊、木瓜藥對配合杜仲、續(xù)斷等可以固沖任,通督脈,攝帶脈,所以常用于治療肝腎虧虛、沖、任、督、帶經(jīng)脈失養(yǎng)所致的各種腰腿痛 。

林蘭[174]創(chuàng)建了糖尿病三型辨證理論,分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三型,指出此三型代表了糖尿病病程發(fā)展的早、中、晚三個不同時期。其中,陰虛貫穿本病始終,為糖尿病之本;氣陰兩虛為基本證型;血瘀為主要兼證。“三型辨證”在各型下存在不同亞型(分層辨證),三型各自有不同的臨床特點、內(nèi)在規(guī)律和證治特點。陰虛熱盛型包括肺胃熱盛(方選白虎湯合消渴方加減)、心胃火盛(方選玉女煎加味)、心火亢盛(方選瀉心湯合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加減)、肝陽偏亢(方選天麻鉤藤飲合知柏地黃湯加減);氣陰兩虛型包括心肺兩虛(方選生脈散加減)、心脾兩虛(方選歸脾湯加減)、心腎兩虛(方選補心丹合交泰丸加減)、心肝兩虛(方選當歸補血湯合一貫煎加減)、肺氣陰兩虛(方選當歸補血湯合一貫煎加減);陰陽兩虛型包括腎陰陽兩虛(方選右歸飲加減)、脾腎陽虛(方選四君子湯合四神丸加減)、脾胃陽虛(方選大、小建中湯加減),并擬定了“降糖甲片”。


熊曼琪[175]認為,消渴病的病機以脾虛、氣陰兩虛兼有血瘀為主,糖尿病證候主要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因果。總的治則為泄熱,降火,生津,滋陰。根據(jù)所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相應予以益氣、活血、解毒、溫陽、祛濕、養(yǎng)肝、息風等治法。臨床上對上、中、下三消,分別用白虎加人參湯、桃核承氣湯、真武湯等經(jīng)方加減治療。同時,針對其“脾虛”的基本病機,應根據(jù)不同證候應用健脾益氣法或加用健脾益氣藥顧護脾氣。活用經(jīng)方時方,以活血降糖飲和加味桃核承氣湯為主。根據(jù)糖尿病病機以脾虛為主,氣陰兩虛兼有血瘀為主癥,自擬活血降糖飲(黃芪、生地黃、丹參、太子參、五味子、麥冬、懷山藥、黃精、牡丹皮、大黃、川紅花、桃仁)對癥治療,方中黃芪、太子參補脾益氣,生地黃、牡丹皮清熱涼血,麥冬配黃精滋腎潤肺、益胃生津,丹參、川紅花、大黃、桃仁活血化瘀。


程益春[176、177]認為,脾虛是糖尿病發(fā)病的病理基礎,脾的氣機升降失常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機制,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正是在脾虛的基礎上由脾及肺、腎、心、肝五臟。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也是在脾虛的基礎上氣虛血瘀累及其余五臟而變證叢生,瘀血阻于經(jīng)脈之中則發(fā)生大血管病變,瘀血阻于周圍絡脈則發(fā)生微血管病變。其中,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涉及肝脾;糖尿病腎病涉及肺脾腎;糖尿病合并心臟病涉及心脾;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涉及心肝脾。最后氣虛及陽,脾腎陽虛,至陰陽兩虛。故健脾法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同時認為并發(fā)癥的產(chǎn)生不離一個“瘀”字,所以治療糖尿病活血化瘀是貫穿始終的。臨床上常用的辨證分型為燥熱傷肺型、肺胃燥熱型、濕熱中阻型、腸燥傷陰型、脾氣虧虛型、脾虛肺胃蘊熱型等,并創(chuàng)制了健脾降糖飲,隨證加減,臨床多獲良效。健脾降糖飲的基本方:生黃芪、黃精、白術、山藥、茯苓、葛根、雞內(nèi)金。臨床加減又參考三消辨證,以口渴為主病在中上焦,治在脾肺,健脾益氣兼生津潤燥,故在健脾降糖飲的基礎上加天花粉、川連、生地、麥冬等藥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以多食易饑為主病在中焦,治在脾胃,健脾益氣,清熱生津,故在健脾降糖飲的基礎上加白虎湯、人參白虎湯、小承氣湯等清胃瀉火生津。以多尿為主病在中下焦,治在脾腎,健脾益氣,補腎益精縮尿,故在健脾降糖飲的基礎上加用山萸肉、枸杞、蓮子肉、芡實、金櫻子等固腎縮尿之品。


丁學屏[178]治療糖尿病的主要治則治法為清熱潤燥,養(yǎng)陰生津;益氣養(yǎng)陰,毓養(yǎng)肝腎;從陰引陽,從陽引陰;辛苦芳淡,上下分消;顧護脾胃,藥忌滋膩剛燥;治療并發(fā)癥,重視肝脾腎。清熱潤燥,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桑葉、黃連、生地黃、女貞子、枸杞子、玉竹、制首烏、阿膠、天花粉、知母、地骨皮等。益氣養(yǎng)陰,毓養(yǎng)肝腎,方用地黃飲子加減:珠兒參、生黃芪、麥冬、五味子、生地黃、山萸肉、女貞子、枸杞子、百合、知母等。調(diào)補陰陽,方用《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的鹿茸丸加減:珠兒參、麥冬、五味子、生黃芪益氣養(yǎng)陰;玄參、熟地黃、山萸肉滋補腎陰;鹿茸、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溫煦腎陽;益母草、茯苓、澤蘭、澤瀉疏瘀行水。辛苦芳淡,上下分消,方用《證治準繩》清熱滲濕湯、《內(nèi)經(jīng)》鹿含白術澤瀉湯加減:黃連、蒼術、鹿銜草、澤瀉、土茯苓、菝契、黃柏、知母、茯苓、冬葵子、地膚子等。丁氏認為,臨床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jié)合現(xiàn)代藥理藥化,組方遣藥重用有降糖作用的中藥,常可提高療效。如清熱常用知母、黃連、黃柏、生地黃、玄參、紫草等;養(yǎng)陰常用麥冬、玉竹、黃精、女貞子、枸杞子等;益氣常用黃芪、人參、山藥、白扁豆等;芳香化濕用蒼術;(淡滲利濕常用茯苓、豬苓、澤瀉、冬葵子、薏苡仁、玉米須等;活血化瘀常用凌霄花、衛(wèi)矛、三七等。


栗德林179〕將病因病機概括為“五臟柔弱,內(nèi)熱熏蒸,傷津耗氣,血稠液濃”。栗教授指出,氣陰兩虛伴隨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立法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方劑以自擬芪黃消渴方加減化裁:人參15g,黃芪25g,麥門冬15g,黃連15g,生地黃20g,玄參20g,天花粉10g,山藥20g,蒼術15g,五味子10g,丁香葉15g。栗氏認為糖尿病冠心病病機為“五臟柔弱、內(nèi)熱熏蒸、傷津耗氣、血稠液濃、瘀阻痰凝”,治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痰為法,自擬經(jīng)驗方并研制芪玄益心膠囊(組成:人參、麥門冬、五味子、黃連、葛根、丹參、山楂、降香、冰片、黃芪、蒼術、山藥、玄參、生地黃、天花粉、赤芍16味藥)。栗氏將糖尿病腎病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概括為“五臟柔弱,內(nèi)熱熏蒸,傷津耗氣,血稠液濃,蓄濁失精”,提出益氣養(yǎng)陰、溫陽固腎、祛瘀化濁這一新的治療方法,擬定了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經(jīng)驗方麥地參腎消膠囊,有益氣養(yǎng)陰、溫陽固腎、祛瘀化濁之效,組方:君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臣藥,黃芪、山藥、牛蒡子、玄參、肉桂;佐藥,茴香、川楝子、黃連、五味子、草果、水蛭、大黃。


呂靖中[180]結(jié)合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將消渴病分為氣陰兩虛、肺胃熱盛、濕熱困脾、氣虛血瘀和陰陽兩虛五種證型。氣陰兩虛型相當于糖尿病早期,尚無合并癥發(fā)生的階段。基本治法為益氣養(yǎng)陰,方選七味白術散合生脈飲加減。肺胃熱盛型相當于糖尿病中期或合并各種感染的階段。基本治法為清肺胃熱,養(yǎng)陰生津,方選玉女煎或消渴方加減。尿頻量多者加桑螵蛸、芡實;大便干者加草決明、瓜蔞;心煩失眠者加炒棗仁、合歡皮。濕熱困脾證基本治法為清熱健脾利濕,方選黃連溫膽湯或三仁湯加減。氣虛血瘀證相當于糖尿病中后期合并血管和神經(jīng)病變者,幾乎各型均可兼有。基本治法為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選補陽還五湯或黃芪桂枝五物湯。陰陽兩虛證相當于糖尿病后期合并肝腎病變,此證可分三個亞型:偏肝腎陰虛者,表現(xiàn)為眩暈、失明、耳鳴、耳聾等;偏脾腎陽虛者,表現(xiàn)為泄瀉、水腫、陽痿等;陰竭陽脫,即消渴病之危證,包括各種糖尿病昏迷或腎衰竭尿毒癥期、中風、心肌梗死等。


查玉明[181]在辨證治療糖尿病中重視濕濁瘀血,臨證中深感“陰虛燥熱”無法全面概括消渴病復雜多變的病機。查氏積60余年之經(jīng)驗,打破常規(guī),將消渴之病因、病機、發(fā)展、轉(zhuǎn)歸概括為“肝腎陰虛是其本,燥熱是其標,濕熱濕寒是其化,氣陰兩虛是其常,脈絡瘀阻是其變,火熱濕濁瘀是其因,陰陽衰竭是其果”。從臨床實際出發(fā),認為傳統(tǒng)的三消辨證方法已不再適用于現(xiàn)代糖尿病,將糖尿病之病變歸納為燥熱證、濕證(濕熱、濕寒)、氣陰兩虛證、脈絡瘀阻證、陰陽虛衰證五組癥候群,以此為綱辨治消渴。查氏通過大量臨床實踐,在糖尿病的治療上,總結(jié)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燥熱證,治以泄熱養(yǎng)陰,滋陰以降火,方用白虎加人參湯合大補陰丸加麥冬、玄參、天花粉、玉竹;濕寒證,治以健脾益氣,溫中化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黃芪、佩蘭、雞內(nèi)金;濕熱證,治以清熱養(yǎng)陰兼以化濕,方用甘露飲加梔子、龍膽草、黃連、天花粉;氣陰兩虛證,治以益氣養(yǎng)陰,方用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加黃芪、菟絲子、枸杞子、生地;脈絡瘀阻證,常從血瘀論治,并發(fā)心血管疾病者,多采用血府逐瘀湯配伍丹參、葛根治療;并發(fā)腦血管病者,多用補陽還五湯加天麻、全蝎、丹參、葛根等治療;并發(fā)末梢神經(jīng)炎者,多以桃紅四物湯為主方,配合桂枝、細辛、西洋參、天花粉、雞血藤、鉤藤、天麻、全蝎等;陰陽虛衰證,治以補陽益陰,方用二仙湯合六味地黃湯加黃芪、懷牛膝、紅花。查氏在臨證中十分重視濕濁瘀血對本病的影響,提出“濕熱、濕寒是其化,脈絡瘀阻是其變”,指出這一變一化,使得糖尿病病情復雜多變,纏綿難愈。在臨床上,脾氣被傷,中洲失運,升降失調(diào),水濕內(nèi)蘊,聚濕生痰,痰濕內(nèi)停更傷脾陽,而致脾氣愈虛。故查氏常言,消渴勿忘濕化,意在強調(diào)糖尿病從脾論治的重要性,臨證須溫陽化濕,健脾益氣,以復化源。查氏還認識到血瘀證貫穿于糖尿病的始終,尤其多見于各種并發(fā)癥中,提出了將活血化瘀法恰當?shù)剡\用于糖尿病的治療中是影響療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劉啟庭辨治糖尿病不闔三消分說,深參病機,獨標新見,認為消渴之發(fā)生,乃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立三因五損之說。三因,即氣虛、陰虛、燥熱三大病理因素;五損,即心、肝、脾、肺、腎五臟虛損,是消渴患者臟腑功能失調(diào)的具體體現(xiàn)。劉氏根據(jù)以上辨證觀點及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從肺脾腎三臟著手,滋養(yǎng)培本,益氣養(yǎng)陰,溫補元陽,擬定了治療消渴病的基本方,藥物組成為黃芪、山藥、枸杞子、山萸肉、沙苑子、蠶繭、麥冬、天粉、地骨皮、茯苓、玉米須、水蛭、丹參、黃連、大黃。此亦為施今墨先生治療消渴的常用藥方。蠶繭一味,以血肉有情之身,補精氣至虛至損,以蟲藥善行之體,暢榮臟腑寓補于通,培元溫陽,益氣生津,尤為劉氏所喜用[151]。劉氏常在臟腑辨證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實驗室檢測指標指導臨床用藥,臨證之時,多中西合參,合理搭配中西藥物,強調(diào)解決好病與證、局部與整體的問題。辨治高胰島素血癥立法健運中宮,化瘀泄?jié)幔坏鸵葝u素血癥主張脾腎同治,氣陰雙補,陰陽雙調(diào),且擅用蠶繭,溫補元陽,取其“同類相求”之意,以血肉有情之品,直補臟腑;空腹高血糖者治以滋陰潤燥,清熱涼血;餐后高血糖者立法益氣健脾,毓陰清熱;尿糖改變者,注重治腎,復其開闔[182]。對老年人糖尿病,根據(jù)其生理病理特點,強調(diào)益氣養(yǎng)陰的同時勿忘溫陽,注重脾腎的調(diào)理,且要標本兼顧,注重化瘀降濁法的應用[183]。劉氏認為,中藥見效慢,但改善癥狀好,易于鞏固,而西藥見效快但改善癥狀慢,副作用大,故善合理搭配中西藥物,以期盡快達到治療目標,且長久維持療效。經(jīng)過大量臨床實踐,劉氏總結(jié)出糖尿病的“358”診治方案:“3”指通過留意不典型癥狀、尿的改變、OGTT試驗及其胰島素反應3方面的結(jié)合,爭取早期診斷。“5”指治療糖尿病的5項措施,即飲食、精神、療法、中西藥物治療及保健療法,整體調(diào)理。“8”指預防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8項對策,分別為增強體質(zhì)健康、節(jié)制飲食和情欲、積極防治各種感染、積極降低血糖、合理控制飲食、合理安排生活加強自我調(diào)護、早期發(fā)現(xiàn)并發(fā)癥和注意壞疽的早期預防[184]。


李賽美[185、186]擅用經(jīng)方治療糖尿病,遵循仲景學術思想,強調(diào)謹守病機。辨治糖尿病臨證實踐中,以抓主證為先;其次病癥結(jié)合,對應經(jīng)文,重視細節(jié);最后落實到“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的原則上以抓尋病機。李氏認為六經(jīng)辨證是所有辨證體系的基礎,“六經(jīng)詮雜病”,根據(jù)臨床實際,立足《傷寒論》六經(jīng)辨證,將這一體系融入到糖尿病整體、全程辨治過程,使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標本與緩急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靈活辨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李氏經(jīng)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糖尿病的演變進程是由表入里,由輕轉(zhuǎn)重,由腑傳臟,由實及虛,由熱化寒的動態(tài)發(fā)展,從病理角度來說,這屬于疾病從“陰陽失調(diào)”向“陰陽離決”方向的轉(zhuǎn)歸。另《內(nèi)經(jīng)》云“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即陰陽之間實際上以陽的變化為主導。故臨床辨治糖尿病過程中,主張平調(diào)陰陽,立足陽主陰從的思想,調(diào)整陰陽的偏盛偏衰,以期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相對穩(wěn)態(tài)。在糖尿病治療上,李氏尤擅用經(jīng)方,表現(xiàn)為活用經(jīng)方,拓展經(jīng)方的應用范圍,充分發(fā)揮經(jīng)方的治病潛力,并且總結(jié)出“主證對應、病機求同、治法類從及藥理演繹”四種診療方法,顯示出論治糖尿病的多樣性。李氏擅用經(jīng)方,但不泥于經(jīng)方,處方靈活多變,發(fā)展出經(jīng)方與經(jīng)方疊加、經(jīng)方與時方疊加、經(jīng)方與特異性用藥相結(jié)合的治療模式,充分契合疾病病機,揚長避短,體現(xiàn)了活用經(jīng)方的優(yōu)越性。


南征[187]認為,本病以“散膏”即今之胰腺為發(fā)病核心,波及五臟、胃及三焦,尤以肺、胃、腎為主,消渴雖以陰虛燥熱為其基本病機,更重要的根本在于多變,即“一源多支”。“一源者”,陰虛,主要為肺、胃、腎陰虛;“多支者”,氣虛、血瘀。消渴病初起以陰虛燥熱為主,病程日久后必有氣虛血瘀。南氏認為毒損肝絡是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病理基礎,主張根據(jù)病位、病機立法組方,從散膏入手,注重培補先后天,以滋陰清熱為主,益氣、活血、生津、溫陽貫穿始終。南氏強調(diào)滋陰重在滋腎之陰以固本;益氣重在補脾胃之氣。顧護散膏以利散精,從整體上調(diào)節(jié)氣血陰陽的平衡量。臨證中在任繼學教授常用方劑“柳氏方”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個經(jīng)驗方。用生地、知母、黃連為主藥,以枸杞、玉竹養(yǎng)陰生津潤燥,必用人參補五臟,溫陽補脾益氣,丹參養(yǎng)血活血,白術行氣祛瘀,且與大量補益藥相伍,防傷正并可制補藥呆滯之性,寓補于通。在消渴早期即加入行氣活血之品,旨在“疏其氣血,令其條達”以祛“無形之瘀”而使血活。中、后期血瘀之證顯現(xiàn)時,常用土鱉蟲、水蛭,以五味子斂耗散之正氣,滋腎固小便,與黃連相伍可交通心腎;以肉桂引火歸元,從陽引陰,溫腎脾,制滋陰清熱藥之寒涼之性。


仝小林[188]對糖尿病的治療經(jīng)驗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①將糖尿病分為肥胖型和消瘦

型。他認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診斷的前移及藥物的提前干預等原因,現(xiàn)代糖尿病的臨床特征已經(jīng)發(fā)生了極大變化,以肥胖為特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成為主體人群,這部分人群并不表現(xiàn)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仍處于糖尿病早中期,隨著病程發(fā)展才會逐漸出現(xiàn)典型的消渴癥狀。另一部人則起病即消瘦,多與遺傳有關。故辨治糖尿病首先分胖瘦。②創(chuàng)新脾癉理論,確立中滿內(nèi)熱為糖尿病早中期脾癉階段的核心病機,填補早中期證治的空白。傳統(tǒng)的消渴實際上相當于糖尿病的中晚期,無論在癥狀及病機上與肥胖型糖尿病均不相符。肥胖型糖尿病歸屬“脾癉”范疇,在病機上以中滿內(nèi)熱為核心病機,在證候上以肝胃郁熱證、胃腸實熱證、腸道濕熱證等為主要表現(xiàn),由此確立開郁清熱法為脾癉階段的基本治則,建立了開郁清胃、清利濕熱、通腑瀉濁、辛開苦降等治法,確證了大柴胡湯、小陷胸湯、葛根芩連湯等系列有效方劑。③總結(jié)出郁、熱、虛、損是糖尿病發(fā)展的自然病程。郁,相當于糖尿病前期,脾郁、肝郁是其本,表現(xiàn)可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熱,相當于早期階段,中滿內(nèi)熱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病機。虛,相當于糖尿病中晚期,由脾癉階段逐漸進入消渴階段,前一階段燥、熱未除,壯火散氣,燥熱傷陰,氣陰兩傷為始,進而陰損及陽,陰陽兩虛。這一階段雖以各種不足為其矛盾主要方面,但多虛實夾雜,可兼夾熱、痰、濕、瘀等。損,相當于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階段后期,或因虛極而臟腑受損,或因久病入絡,絡瘀脈損而成。結(jié)合糖尿病的現(xiàn)代研究,這一時期的根本在于絡損(微血管病變)、脈損(大血管病變)基礎上臟器的損傷。④提出糖尿病絡病理論。他認為無論大血管并發(fā)癥或微血管并發(fā)癥,都屬于“糖尿病絡病”范疇,在糖尿病的全程中,瘀的改變貫穿始終,因此提出早期治絡、全程通絡,在糖尿病發(fā)生的伊始即啟動治絡,預防并發(fā)癥,并確立了辛香疏絡、化瘀通絡、破血通絡、涼血通絡、補虛通絡等治法。


魏子孝[189]認為,陰傷燥熱一氣陰兩虛一陰陽俱虛為消渴病的病機發(fā)展過程。治療中即清瀉需顧護中氣,滋補需顧護元陽。在臨床中以“三多癥”為提綱,三多癥明顯,先驗舌質(zhì)。凡舌紅瘦而老者,是陰虧熱盛,擬清上滋下,以張景岳玉女煎(石膏、知母、生地、麥冬、牛膝)加太子參、玄參為基礎方。渴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以瀉肺熱;饑甚加黃連、鮮蘆根;便秘再加生大黃以瀉胃火;尿多加肉桂以護腎陽。凡舌淡胖而嫩者,是津氣不升,擬益氣升津,以張錫純玉液湯(山藥、黃芪、葛根、天花粉、知母、五味子、雞內(nèi)金)加減。渴甚加太子參、北沙參以助氣津;饑甚加黃連、鮮蘆根,去雞內(nèi)金,以清胃和中;便唐加太子參、炒白術,增葛根,以升舉清陽;尿多加益智仁,以攝津液。三多癥不明顯者,必辨陰陽,凡舌紅煩熱者,是腎陰耗傷,擬益氣滋腎,用參芪麥味地黃湯加減。煩熱明顯加知母、黃柏以瀉相火;頭暈耳鳴加鉤藤、石決明;兼便秘再加草決明以平肝陽;視物模糊加桑葉、枸杞子,以養(yǎng)肝明目。凡舌淡憎寒者,是腎陽虛損,用參芪地黃湯加菟絲子、肉桂為基礎方。四肢不溫加淫羊藿、桂枝,去肉桂,以溫經(jīng)散寒;肢端麻木加淫羊藿、雞血藤,以溫經(jīng)通絡;大便溏薄加白術、肉豆蔻,以溫補脾腎;小便不利,加生姜皮、桂枝,去肉桂,以通陽化氣。


趙進喜[190]認為,糖尿病的病因尤其與“熱”關系密切,熱當包括火熱、痰熱、濕熱、郁熱、熱毒等諸多種。治療上清熱的同時還應當益氣養(yǎng)陰,具體表現(xiàn)在:益氣方面,若患者氣虛明顯,則以黃芪、山藥相伍健脾益氣,氣虛的同時出現(xiàn)口干等傷陰癥狀時,則以黃芪、生地黃、沙參、葛根相配益氣養(yǎng)陰,而且在方中加用仙鶴草,補虛而不斂邪;養(yǎng)陰方面,多以葛根、生地黃、石斛、麥冬等養(yǎng)陰生津潤燥;口干明顯提示津傷嚴重者,則加用天花粉、五味子等酸甘生津;大便干者,加大生地黃用量以通便;傷陰明顯,則酌加知母、山萸肉等滋補肝腎之陰。熱象不顯,重視固護脾胃之氣方以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加減,同時兼顧到糖尿病熱傷氣陰的病機特點,佐以黃芩、黃連等少許清熱之品。活血化瘀貫穿始終,糖尿病初中期,常用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等活血化瘀之品;瘀血內(nèi)阻,疼痛癥狀明顯者,則
加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止痛;血瘀日久,瘀而化熱見有熱象者,酌加茜草、赤芍等涼血活血;若瘀血久攻不去,常以三棱、莪術同用破血消瘀,或適當加入地龍、水蛭等蟲藥入絡。糖尿病中后期,并發(fā)糖尿病周圍血管神經(jīng)病變而見四肢麻木、發(fā)涼者,以補陽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為基礎方,加用水蛭、地龍、土鰲蟲、穿山甲、九香蟲等蟲蟻搜剔之品,以達到活血通絡化瘀之效;并發(fā)糖尿病腎病者,補虛亦不忘活血化瘀散結(jié)。


6 利益沖突的宣言及經(jīng)費支持


糖尿病中醫(yī)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的制定是由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臨床研究基地全國中醫(yī)糖尿病臨床研究聯(lián)盟委托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全小林教授制定的,經(jīng)費由中
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資助提供。指南制定小組所有成員均聲明,完全獨立進行指南的編制工作,未與任何利益團體發(fā)生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于洪靜,李秋梅.2型糖尿病辨證分型與客觀指標研究進展.醫(yī)學與哲學,2013,34(1B):42-44.
[2]衛(wèi)生部疾控司.1996~2000年國家糖尿病防治規(guī)劃綱要[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雜志,1996,4(2):49.
[3]全國糖尿病研究協(xié)作組調(diào)查研究組,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調(diào)查報告[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81,20(11):678-683.
[4]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diào)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5]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 JAMA, 2013,310(9):948-959.
[6]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1,03(6):54-109.
[7] 歪小林,姬航宇,李敏,等.脾瘴新論[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08:988-991.
[8]韓永剛,高思華.《內(nèi)經(jīng)》論消渴[J].中醫(yī)雜志,2006,47(08):636.
[9]莊乾竹,古代消渴病學術史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9(9):612-615.
[10]張軍.消渴與消渴病異同考辨[J].光明中醫(yī),2002,17(3):7-9.
[11] 全小林,胡潔,李洪蛟,等,糖尿病中醫(yī)新論[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原中國醫(yī)藥學報),2006,21(6):349-351.
[12]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4:10-12.
[13] 全小林,糖尿病中醫(yī)防治指南解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25.
[14] US Renal Data System. USRDS 2007 Annual Data Report: Atlas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 2007.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5、當代名老中醫(yī)及專家治療老年糖尿病的經(jīng)驗
寒水型消渴+“糖尿病”與“消渴病”+“消渴型”糖尿病從“寒消”論治+消渴:“寒消”與“熱消”+從古方看糖尿病清熱治法+中醫(yī)降血糖,兩周即顯效
查玉明教授辨治糖尿病經(jīng)驗
糖尿病中西結(jié)合論治,不同類型糖尿病人的調(diào)理方法,趕緊收藏
現(xiàn)代名中醫(yī)糖尿病治療絕技
糖尿病“因虛致瘀”的治療+糖尿病療法參考+朱良春藥食合用治療糖尿病+ 降糖藥作用機制+名醫(yī).治糖尿病.案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凤庆县| 五华县| 濮阳县| 武陟县| 洛川县| 林口县| 手游| 芜湖市| 星子县| 邯郸县| 山丹县| 桂阳县| 焦作市| 温州市| 洛浦县| 冷水江市| 盐城市| 普定县| 锦屏县| 重庆市| 桐梓县| 建阳市| 个旧市| 磐石市| 米易县| 博野县| 冷水江市| 阳原县| 尤溪县| 砚山县| 花垣县| 酉阳| 南乐县| 衡阳县| 阿尔山市| 大英县| 陈巴尔虎旗| 叙永县| 尼木县| 米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