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病條辨》
【原文】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發(fā)斑者,化斑湯主之。(《溫病條辨·卷一·上焦篇》)
【組成】石膏一兩(30g) 知母四錢(12g) 生甘草三錢(9g) 玄參三錢(9g) 犀角二錢(2-6g)磨沖 白粳米一合(9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鐘,夜一服。
【功效】清氣涼血。
【主治】溫病熱入氣血。癥見發(fā)熱煩躁,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等。
【方解】本方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玄參、犀角(水牛角絲代)而成。白虎湯大清氣分之熱,針對無形邪熱彌漫,熱盛傷津而設。加用玄參苦甘咸寒而質潤,功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潤燥,瀉火解毒,治療溫熱病氣血兩燔,發(fā)斑發(fā)疹,并有解毒散結、利咽消腫之功。水牛角則咸寒入血分,清心、肝、胃三經之火,而有涼血解毒之功,故多用于溫病熱入營血,身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絳脈數,或見斑疹,以及高熱煩躁,驚厥抽搐者。二藥配合白虎湯,則清氣涼血之功宜佳。
本方是由石膏、知母、生甘草、犀角(水牛角絲代)、玄參、粳米等共同組成氣血兩清之方,用于治療氣血兩燔的發(fā)斑發(fā)疹之證。王教授臨床常用大劑清熱涼血解毒、疏風清熱利濕法治療銀屑病、濕疹、蕁麻疹,以及紅斑鱗屑類皮膚病,乃參考借鑒溫病營分、血分證的治療思路,療效確實。
王教授指出:尋常型銀屑病的早期、進行期或急性復發(fā)多以血熱為主,可表現(xiàn)為風熱、濕熱、火毒等實證;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遷延日久則以血瘀證為多,消退期以血虛風燥證多見。王教授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突出血分熱毒的病理因素,治以涼血清熱解毒為主,佐以利濕祛風止癢。對于尋常型銀屑病的靜止期及消退期患者,王教授則特別重視養(yǎng)血活血藥的應用,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血虛血燥則癢,故養(yǎng)血潤膚,活血通絡能疏風止癢。對于血熱型銀屑病,癥見:紅疹皮損不斷增多,自覺瘙癢,常于夏季加重,伴有怕熱,小便黃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涼血清熱解毒為主,祛風利濕止癢。方用化斑湯、犀角地黃湯、消風散等合方加減。組成:生石膏30g,生地黃30g,水牛角絲30g,知母15g,玄參15g,赤芍20g,牡丹皮15g,紫草15g,雙花30g,連翹30g,蟬蛻10g,苦參10g,白鮮皮20g,地膚子15g,晚蠶沙30g,生甘草10g。其中,犀角地黃湯的配伍重點在于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方中水牛角絲代替犀角,清熱涼血,內平火熱,用治耗血動血為君藥,能使火平熱降,毒解血寧;生地甘寒,一以佐水牛角絲清熱涼血,一則養(yǎng)陰生津是為臣藥;赤芍、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丹、芍配水牛角絲,清熱涼血還可防血留瘀滯。而化斑湯則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玄參、犀角而成。本方是石膏、犀角(現(xiàn)為水牛角絲)、玄參共同組成氣血兩清之方,用于治療氣血兩燔的發(fā)斑之證。而苦參、白鮮皮、地膚子為王教授治療濕熱型皮膚病的常用藥組。其中,苦參清熱燥濕,祛風殺蟲,通利小便,以治皮膚瘙癢、濕熱瘡毒、疥癬諸證;白鮮皮祛風利濕,清熱止癢,對濕熱郁滯之各種皮膚病瘙癢,止癢效果明顯;土茯苓味淡性平,滲利導泄,功能清熱利濕解毒,對濕熱蘊結之無名毒氣、紅赤痛癢等皮膚病有獨特療效;諸藥合用,既能清熱瀉火、滲利濕熱,又可止癢解毒、標本兼治,是治療濕熱型皮膚病的有效方藥。
再如,王教授治療皮肌炎溫病發(fā)斑證,以紅色斑樣皮損為主。溫病發(fā)斑為正氣不足,熱毒之邪蘊結于皮膚,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的一類疾病,溫病發(fā)斑多為素體熱盛,復加風濕熱之邪,或發(fā)汗不當,邪入于里,波及氣血,正邪交爭,以實邪為主要矛盾;或病至后期,風濕之邪化熱搏于肌膚或內傳營血,氣血兩燔,火性上炎,以眼瞼及眶周紫紅色斑疹為特點,治以清熱解毒,涼血祛風,方用化斑湯加減。藥用:生石膏60g,知母30g,生地60g,玄參30g,水牛角60g,穿山龍30g,忍冬藤30g,木防己15g,薏苡仁30g,萆薢30g,生甘草20g。化斑湯乃白虎湯加玄參、水牛角而成。陽明主肌肉,以大量生石膏清陽明之熱,《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論石膏“善清瘟疹之熱”、“善清頭面之熱”。知母清金保肺,甘草清熱解毒和中,病至發(fā)斑,不獨在氣分,故加玄參、水牛角、生地涼血之品,玄參啟腎經之氣,水牛角絲救腎水以濟心火,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生血脈,3 味藥合用托斑外出。重用生石膏、水牛角、玄參、生地,在急性期生石膏、生地常用至50-100g,玄參用至30-60g,王慶國教授用藥膽大心細,對于病情急重、病勢鴟張、熱象明顯者,需用足清熱涼血之品。另外,風邪為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予穿山龍、忍冬藤疏風通絡,忍冬藤乃金銀花之莖枝,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尤適用于熱盛之證;濕熱并重時則加用防己、萆薢、薏苡仁等祛濕清熱。
杜某,男,35,2014年3月24日初診。
主訴:周身泛發(fā)銀屑病。現(xiàn)病史:患者全身泛發(fā)紅色丘疹或斑丘疹,以頭皮、后背、下肢多見,約綠豆大小,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瘙癢為甚,怕熱,口干口苦,睡眠不佳,后半夜容易醒。大便干,2-3日一次,小便黃。雙手十指均為灰指甲,膝關節(jié)疼痛 3年有余。銀屑病病史多年,2007—2008年加重,曾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就診效不佳。外用方有效,但未接受正規(guī)治療。
舌診:舌質小、色紅,苔薄黃。脈診:脈細如絲。
中醫(yī)診斷:白庀,證屬血分熱毒,濕熱內盛,兼有風邪。
西醫(yī)診斷:銀屑病。
辨證分析:本案患者證屬血分熱毒,濕熱內盛,兼有風邪,治宜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透熱轉氣,疏風清熱利濕。
處方:犀角地黃湯、化斑湯加減。
雙 花30g,連 翹30g,知 母20g,丹 皮30g,青風藤20g,生石膏50g(先煎),寒水石20g(先煎),水牛角絲30(先煎),海風藤20g,青 蒿20g,徐長卿15g,晚蠶砂30g,生黃芪30g,玄 參20g,紫 草20g,白鮮皮20g,苦 參20g,地膚子30g,蟬 衣10g,14劑。
2014年4月3日二診:服藥一般,患者周身多處新發(fā)紅斑或皮疹,瘙癢依舊,晚上為甚,影響休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此為血分內有毒熱,濕邪內阻,邪氣鴟張。前方去生黃芪,加生麻黃10g,苦杏仁10g以宣透熱毒。
雙 花30g,連 翹30g,知 母20g,丹 皮30g,青風藤20g,生石膏50g(先煎),寒水石20g(先煎),水牛角絲30(先煎),海風藤20g,青 蒿20g,徐長卿15g,晚蠶砂30g,玄 參20g,紫 草20g,白鮮皮20g,苦杏仁10g苦 參20g,地膚子30g,蟬 衣10g,生麻黃10g,14劑。
2014年4月24日三診:患者皮疹減輕,紅勢大減,瘙癢減輕。左手灰指甲有好轉,有新生指甲長出。睡眠可,納食可,二便可。舌深紅、苔薄黃水滑,脈滑。前方減地膚子至10g、玄參增至30g,加生地榆20g、生地黃30g。
雙 花30g,連 翹30g,知 母20g,丹 皮30g,青風藤20g,生石膏50g(先煎),寒水石20g(先煎),水牛角絲30(先煎),海風藤20g,青 蒿20g,徐長卿15g,晚蠶砂30g,玄 參30g,紫 草20g,白鮮皮20g,苦杏仁10g,苦 參20g,地膚子10g,蟬 衣10g,生麻黃10g,生地榆20g,生地黃30g,14劑。
患者續(xù)服14劑后紅疹消退,無新起皮疹,諸癥穩(wěn)定。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按語: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皮損的慢性易于復發(fā)的炎癥性皮膚病。臨床表現(xiàn)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多層銀白色鱗屑,尚可有紅斑、膿皰等皮損,以四肢伸面、頭皮和腰部較多。銀屑病屬中醫(yī)“白疕”病癥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由外邪內侵,七情內傷,脾胃失和等因素致內外合邪、熱壅血絡所致。此外,少數患者因調治不當,兼感毒邪,熱毒流竄,入于營血,造成氣血兩燔,耗傷陰血之證。病久則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故皮損厚硬。本例患者屬血熱型銀屑病,故以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為要,疏風利濕止癢為輔,且生地、水牛角絲、生石膏等涼血清熱藥用量需大,并酌加養(yǎng)陰生津之品。另外,本病必須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海產品及高熱量、高蛋白食物,以防其血熱毒增故也。若果能嚴格忌口,并堅持正確的中醫(yī)辨證治療,穩(wěn)定病情,防止復發(fā)大有可能。
患者女性,52 歲,2016 年4 月18 日初診。皮肌炎4 年余。患者4 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雙側上眼瞼腫性紅斑,伴晨僵,偶有四肢肌肉、關節(jié)酸痛,當地醫(yī)院診斷為DM,予激素治療(具體不詳)后肌肉、關節(jié)基本無疼痛,但面部仍有紅色皮疹,故求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刻下癥:雙側上眼瞼腫性紅斑,面部潮紅,上額汗出,手足心熱,周身肌肉、關節(jié)無明顯疼痛,自覺乏力,偶有肌肉無力,無咳嗽、咳痰,無胸悶、心悸,大便偏干,小便正常,眠差。滿舌紅赤,苔白褐,脈滑數。患者于2014 年行子宮切除術,月經已斷,否認其他慢性病史。查體:雙上眼瞼腫性紅斑,Gottron 丘疹(-),四肢肌力V-級。輔助檢查示:乳酸脫氫酶260 IU/L,α-羥丁酸脫氫酶252 IU/L,血沉、腫瘤標志物未見異常;腹部超聲:肝囊腫。
西醫(yī)診斷:DM,中醫(yī)診斷:溫病發(fā)斑,辨證屬陽明熱盛,氣血兩燔。西醫(yī)按原有激素治療方案為主,中醫(yī)治以清熱解肌,祛風涼血,方用化斑湯加減:
生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20g,玄參60g,水牛角絲60g,生地100g,穿山龍30g,忍冬藤30g,木防己15g,萆薢30g,黃柏10g。14 劑,水煎服,每日服1 劑,早晚溫服。
2016 年4 月30 日二診:患者面紅減,手熱減,上眼瞼仍有紅斑,腫度較前減輕,精力改善,患者訴藥后腹瀉,每日3-5 次,無腹痛。舌紅減,苔白,脈滑。腹瀉不疼為熱邪有出路之象,不應見瀉則止,此時應繼續(xù)守方,于上方加用生姜10g,炒山藥20g,女貞子15g,保胃氣、存津液,防止人體之氣、津液隨糟粕而脫失耗傷。續(xù)服14 劑,水煎溫服。
2016 年5 月20 日三診:患者服上藥5 劑后諸癥減輕,腹瀉減少,故自行停服中藥,停藥后面紅復發(fā),手足心發(fā)熱,夜間熱重如有冒火感,上眼瞼腫性紅斑不顯,口干口渴,頭痛,頭汗出。舌紅質干,苔薄白,脈細數。此為熱入陰分,耗傷陰血,于前方加醋龜板10g,牡丹皮10g,升麻20g,白芍30g,龜板、牡丹皮、白芍滋陰涼血,大量升麻取其清熱解毒之用。14 劑,水煎溫服。
2016 年6 月5 日四診:患者面紅、手足心熱、口干口渴減,上眼瞼紅斑不顯,病情平穩(wěn),偶有汗出,自覺身體舒暢。舌紅減,苔薄白,脈數。減用前方生石膏、水牛角、生地之量,續(xù)服7 劑,2 日1 劑,共服14 d。
患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8 周后,顏面部皮膚病變明顯改善,精力增加。后隨訪未見明顯皮損癥狀。
按語:皮肌炎(DM)是一類以橫紋肌炎癥及皮膚炎癥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臨床表現(xiàn)為四肢近端肌肉對稱性疼痛、腫脹、無力及皮膚的特異性改變,包括上眼瞼、眼眶周圍水腫性紫紅色斑,及四肢、手肘、掌指關節(jié)出現(xiàn)Gottron 丘疹。DM 屬風濕免疫病的一種,中醫(yī)無相應病名,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痹證”“痿證”“陰陽毒”“陽毒發(fā)斑”等范疇。目前西醫(yī)認為:DM 的發(fā)病是在具有遺傳基因體質的個體中加上其他環(huán)節(ji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中醫(yī)亦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邪盛正衰有關,在機體正氣內虛的前提下,多種外邪相互交結,內外因相引而發(fā)病。王慶國教授認為:本病內因以脾胃失和、營衛(wèi)失調為主。風為百病之長,常與他邪相合致病,DM 以風邪夾濕、夾熱多見,風邪善襲陽位,侵犯人體病位以在上、在外為主,風邪夾濕熱侵襲皮毛肌表,困于肌腠之間則見肌肉酸痛、疼痛;郁于皮表化熱則見紅色斑疹;病程日久正氣愈衰,風濕熱之邪入里侵犯五臟六腑,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邪氣入里首犯肺、脾兩經,肺失宣降則發(fā)肺痿、肺痹,脾失健運不能濡養(yǎng)四肢則發(fā)痿證,病邪或深入營血,或入絡成瘀,其演變與素體偏盛有關。王慶國教授臨床治療本病首重病證結合。蓋辨病與辨證是從不同的思維角度探析疾病,病證結合包含了中醫(yī)病證結合及西醫(yī)病與中醫(yī)證結合兩種形式,DM 的臨床表現(xiàn)常與其他病證相似,且發(fā)病隱匿常易忽略,發(fā)現(xiàn)之時已為疾病后期難治階段,故明確的西醫(yī)診斷尤其重要。如DM導致的上眼瞼水腫性紫紅色斑與接觸性皮炎導致的水腫性紅斑,中醫(yī)皆屬“斑疹”范疇,然究其發(fā)病機制極為不同,治療方法也隨之不同,強調辨病為治病的第一步,明確的西醫(yī)疾病診斷有助于醫(yī)者厘清疾病本源,避免誤診誤治,而后根據總體疾病外象進行辨證論治,達到病證結合。此外,王教授認為:采取中醫(yī)治療的同時亦不能舍棄應有的西醫(yī)治療,糖皮質激素雖其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多,但能有效控制病情,臨床治病時中西醫(yī)不應相互抵觸,應相互結合,截長補短,選擇對患者最有益的治療方案。
國慶節(jié)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