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天津針灸】給您講講——針灸古法二十八式

持針入肉各有方, 

十二經有十二節, 

九刺用以應九變, 

散刺后人遵古說,

說出《官針》法最詳, 

五臟五刺細街量,

繆刺《素同》有專章。

二十八法勿相忘。


注解

刺法者針道之用也, 《靈樞·官針篇》中載之最詳。一曰九刺以應九變;二曰十二節刺以應十二經;三曰五刺以應五臟。 繆刺則《素同·繆刺論》中論述更為詳備。在九刺, 十二節刺及五刺之中同時有輸刺法。 在三種輸刺之中, 十二節刺與五刺中之輸刺, 名同而法亦大體相同,故不重復贅賦。 另有散刺法系后人據古法而立。共為二十八法, 臚述于后。

招式在下面的分割線



一式 輸刺(九刺)



輸刺用針內外備,

 外取手足內取背。

諸經手足有滎腧, 

臟腑背俞尤足貴。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輸也。” (,甲乙經。作腧刺)是乃外取手足之滎腧,內取腰背之藏俞,內外同取之刺法也。如手太陰肺經羅患時,在手可取魚際(滎)或太淵(腧),在背可取肺俞。其余藏府可以類推。


二式 遠道刺(九刺)


病在上者取之下, 

遠道刺法疾可罷。

頭面府病刺府腧, 

手足上下義無二。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此乃上病取下,引而竭之之刺法也。《靈樞·刺節真邪篇》曰:  “刺府腧去府病。'故以六府之病變為宜。 足少陽之腧在足臨泣,足陽明之腧在陷谷,足太陽之腧在束骨。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故頭面及身以上屬于三陽經之病患, 均可在足取之。

除此以外, 其他經穴可以手足上下互取者用之尤多。 如列缺能治莖痛、尿血,照海能治咽痛、目赤。 《肘后歌》云: “頭面之疾針至陰, 腿腳有疾風府尋。”均遠道刺之類也。


三式 經刺(九刺)

表里陰陽樞紐穴, 

大經結絡經分說。 

經刺之法重在斯, 

足如公孫手列缺。

實者可瀉虛可補,

 不盛不虛以經取。

依經為治正那宜, 

湯液灸刺均能主 。


注解

這在《內經》中有二義其一,即《靈樞·官針篇》曰:  “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是乃在人身之大經脈與絡脈相結合處之刺法。“經分” 有大經脈在此處分行和即在該處取穴之意 。 如手太陰陽明之列缺、偏歷;足太陰陽明之公孫、豐隆;手少陰太陽之通里、支正;足太陽少陰之大鐘、飛揚;手厥陰少陽之內關、外關;足厥陰少陽之;蠡溝、光明。舉凡經脈與絡脈相結合處,均為陰陽表里經之樞紐穴,較之各經之其他腧穴,實尤為重要也。

經刺另一要義,即《靈樞·經脈篇》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難經》第六十九難曰:  “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病, 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所謂正經自病, 即病既不從生我者而來, 亦不從我生者而來;既不從克我者而來, 亦不從我克者而來, 系由于本經自感之那所致。因之當以本經之穴治之, 而他經之穴則不居于重要地位。


四式 絡刺(九刺)

絡刺之法不取穴,

視其浮絡瀉其血。

瘀血郁滯多在陰, 

刺宜淺點乃要訣。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此乃不取經穴, 但視其浮絡以瀉其惡血之刺法。 《素問·調經論》曰,  “刺留血奈何?視其血絡刺出其血, 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靈樞·經脈篇》曰:  “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靈樞·壽夭剛柔篇》曰:“久痹不去身者,視其血絡,盡出其血。”是均絡刺之用也。

瘀血之留于絡脈者, 以身之陰部為多見,如耳后、肘內及膝腘等處。頭之顳颥部亦常采用絡刺之法。 絡刺瀉血,有去瘀決滯, 清熱解毒之功。刺時對準青絡脈,用淺刺及點刺法,疾入半分至一分, 迅即遇出,以能出血為度,不閉其孔令惡血自流。如出血已變為鮮紅, 可按捺針孔以止之。在肘窩或膝腘等處青絡脈不顯時,如拍擊數下則青絡自見。絡刺與點刺,法既相近,而義亦可通。至于點刺取穴與絡刺不取穴,當隨宜斟酌,不可強分。


五式 分刺(九刺)

分刺深針分肉間, 

邪氣深藏淺刺難。

臀股肉多皆可用, 

腹胸脅肋勿輕談。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分肉”即肌肉豐厚而有界限可見者。邪氣深藏其間, 則淺刺不效, 必須深刺方能達于病所。在臀股及肌肉豐厚之處多可用之。胸腹脅肋等處,肌肉菲薄,如針刺過深即有刺中內臟之虞, 慎勿輕用。


六式 大瀉刺(九刺)

膿血深留瀉始除,

鈹針大瀉決江河。

膿不畏多除務盡,

血宜少見忌其多。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一作太刺)。于癰疽瘡瘍排除膿血時多用之。膿不畏多,瀉之務盡。血宜少見,切忌其多。血多者氣奪,血不止者致死。


七式 毛刺(九刺)

痹在皮毛病氣浮,

針須毛刺刺皮膚,

雀啄連連無問數,

落紅點點見功夫。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膚也。”浮痹者是風寒濕三氣客于皮毛之間,致皮膚頑麻不仁;但病勢流淺,尚未深入,故可用多刺淺刺之毛刺法, 隨病之所在以取之。針時如雀之啄食,連連而作,只宜平鋪, 不宜重疊,以患處大小而定,無問其數。針孔以略見血點為宜,但忌血外流,此乃毛刺與絡刺之分別也。


八式 巨刺(九刺)

此現有余彼不足,

左右感通候在脈,

氣血盛衰互傾移,

巨刺得宜功效速。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巨刺者,左取右, 右取左。”《素問·調經論》曰:  “病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是乃左右易位在對側取穴之刺法也。病雖在左而右脈能應之者, 是因陰陽之氣歸于權衡, 權衡以平,見于寸口。此現有余,彼即不足。故左病而右應之。補左陽之不足、實所以抑右陰之有余,瀉右陽之有余、正所以補左陰之不足。 由于氣血盛衰能左右傾移。故用針之道, 亦能左右互治。此乃巨刺左右互取之義也。


九式 焠刺(九刺)

燔針即是火燒針, 

除痹祛寒效獨尊,

瘰疬陰疽常焠刺, 

慎毋炮烙妄施為。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焠刺者刺燔針取痹也。”《甲乙經》曰:  “焠刺者燔針取痹氣也。”燔刺焠刺即仲景所謂燒針, 今則稱為火針。將針燒紅立即刺入患處, 猶如淬鐵,故稱焠刺。常用以治痹癥、陰疽及瘰疬等癥。


十式     偶刺

(十二節刺)

一刺心前一刺后,

前后相對如配偶,

俞募相合今所尊, 

源于古法須遵守。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素同· 痹論》論心痹之狀曰:“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偶刺之法,一手按其胸前,一手按其背后,當其痛所,前后進針。觀經文之意,似不必拘于經穴。傍針者,斜針以免刺中內臟也。后世之臟腑俞募取穴法, 當系以古法偶刺為根源。募穴皆在胸腹, 俞穴均在背膂, 大多前后相對, 相差不遠。例如胃腑受病時, 在前可取其經氣所聚之中脘, 在后可取其經氣所輸之胃俞。


十一式 報刺

(十二節刺)

痛處無常報刺尋,

持針直刺久留停,

左手按摩隨病所, 

出針復刺再施行。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 《甲乙經》作直內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風氣盛者為行痹,痛無常處上下行,正行痹之癥狀也。當其痛處直內針而久留之,并以左手隨病所按摩之。病未已者, 可拔針于另一處所再針之。


十二式 恢刺

(十二刺)

筋急難伸且莫嗟,

針通恢刺病能恢, 

直刺傍揺兼上下,

大其針孔泄其邪。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是在筋脈拘攣之處進針,深針直刺。傍之者,將針向四旁搖撼之也;舉之者,將針上下提搗也。即向患處深針,并上下左右搖大其針孔,以泄其邪之意。


十三式 齊刺

(十二節刺)

齊刺三針一字排, 

二傍一直各分開,

痹氣小深寒不重,

 亦名三刺義相該。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甲乙經>作‘寒熱氣小深者'), 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即正中直刺一針, 兩旁再斜入二針,三針一字排開,針尖相近,針柄相遠,不必拘于經穴,隨病之所在而進針。“小深”乃邪氣雖已入內, 但所入尚不太深之意。 此法針天應穴時多用之。


十四式 揚刺

(十二節刺)

一針直入在中央,

淺入而浮守四旁,

揚刺專醫寒博大,

頑麻痹痛足堪當。



注解

《素問·長刺節論》作陽刺

《靈樞·官針篇》曰:  “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 《甲乙經》作寒熱)之博大者也。”正中直入一針,四旁斜入四針, 兩旁比齊刺多加兩針。依病進針,不拘經穴,以治寒氣深大, 麻木疼癌諸癥。


十五式 直針刺

(十二節刺)

撮起皮膚橫入針,

沿皮直刺直針稱,

一針兩穴常須用,

針必宜長刺不深。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用左手將皮膚撮起,右手沿皮橫針直刺,故名,以治病氣之不深者。《難經》第七十一難曰:  “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在頭面及肌肉菲薄諸處常須臥針橫刺,亦直針刺之類也。于一針兩穴時多用之。如地合透頰車,攢竹透魚腰,曲鬢透聽宮,膻中透中庭,關元透中極, 意舍透脾俞等皆可采用。


十六式 輸刺

(十二節刺)

輸刺之法直出入, 

稀發而深引邪出,

氣盛而熱可以除, 

多進少退法自別。



注解

《甲乙經》作腧刺

《靈樞·官針篇》曰: “輸刺者,直出直入,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面熱者也。”即垂直刺入, 少待再垂直拔出。外提時次數不宜太多, 內入時當逐步深進, 方能去邪而退熱。 與后世多進少退之補法有所不同。在補法時是頻頻發針,進多退少以納氣入內。輸刺時是發針稀少而漸入漸深,以逐步引邪外出,屬于瀉法范疇, 必須分清。


十七式 短刺

(十二節刺)

短刺原來刺不深,

漸揺漸入記須真,

骨痹致針當骨所,

以針摩骨效方增。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短刺者,刺骨痹, 稍揺面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當其病之所在而進針, 漸揺漸入, 在針尖著骨時復行揺動針身, 使針尖在骨而往來摩刮以增其效。因人身之骨骼均可自體表按模而得, 針尖及骨而止,因所刺不深,故名短刺。


十八式 浮刺

(十二節刺)

須知浮刺一針斜,

肌急而寒效可夸,

且莫認浮當作淺,

浮而深入始無差。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是亦斜入進針之臥針法也,因針不直入故名浮刺。與直針刺不同之處是直針刺用手撮起皮膚橫進行針,浮刺是不用手撮皮,只是斜行進針,以一橫一斜為別。

十九式 陰刺

(十二節刺)

手足厥冷脈不至, 

病入少陰寒厥致。

左右悉刺取太溪, 

陰病當須尋陰刺。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陰刺者,左右悉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甲乙經》:此治寒厥中寒者,取踝后少陰也)。”病在少陰有手足厥冷、脈不至等寒厥之癥狀時,宜取足踝后足少陰經之太溪穴,以陰治陰,故名陰刺。


二十式 傍針刺

(十二節刺)

一傍一直刺名傍,

二傍名齊四號揚,

單傍不直名浮刺,

宜直宜傍見主張。


注解

《甲乙經》作傍刺

《靈樞·官針篇》曰:“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即當其病所直入一針,再傍刺一針,正斜各一之刺法。直針一、傍針一者名傍針刺;直針一、旁針二者名齊刺;直針一、傍針四者名揚刺;單獨傍刺一針者名浮刺。當各因其宜而用之。


二十一式 贊刺

(十二節刺)

贊刺持針直出入,

漸刺漸淺出其血,

癰腫初形助散消,

輸刺漸深乃其別。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贊刺者,直入直出,數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即持針直入,迅即直出,上下進退,由深面淺,以去其惡血。與絡刺所不同者, 絡刺須視其青絡脈而刺之, 贊刺則是在紅腫處刺之 。贊,助也,在癰腫初形之時,可助其消散也。


二十二式 半刺

(五刺)

半刺應肺勿太深,

淺刺還宜疾發針,

恰似拔毛無損內, 

皮氣通調古所尊。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  “半刺者,淺內而疾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進針淺,出針快,狀如拔毛,無傷肌肉。用以疏其表邪,與毛刺可以相通。


二十三式 豹紋刺

(五刺)



刺曰豹紋針成簇, 

前后左右必中脈,

瀉其經血以應心, 

絡刺出血又有別。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豹紋刺者,前后左右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豹之斑紋是由斑點簇聚而成, 數針聚合有豹紋之象焉。前后左右皆針之者, 非一身之前后左右皆須進針也, 乃是于經穴周圍數針齊下之意, 必中脈出血為止, 故必須數針齊施。 豹紋刺與絡刺雖同為出其經絡之血, 但絡刺以刺其浮絡為主,豹紋刺以取其經血為主。絡淺而經深,故必須前后左右皆針,以免一針不中而血不出, 亦可加拔火罐以助之。 是應分清, 以免混淆。


二十四式 關刺

(五刺)



關刺應肝關節利,

一名淵刺一名豈,

左右直刺盡至筋,

慎毋出血違古義。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慎毋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名豈刺( 《甲乙經》將‘或曰淵刺,一名豈刺'列于合谷刺之下)。”筋痹常教關節不利,關刺者,利其關節也故名。左右直刺盡筋上者,在關節之左或右直刺,盡至筋所也。故能治關節酸痛、屈伸不利而屬于筋之為病者,在透針法中常采用之。 《集成》“手足指節蹉跌酸痛久不愈” 條曰:“屈其傷指, 限皮肉內縮, 即以圓利針深刺其約紋空虛而拔。 諸節傷同。”“肘節酸痛”條曰:“使病人屈肘, 曲池穴至近橫故空虛, 以針深刺,穿出肘下外皮,慎勿犯筋,不出十日自差。”“肩痛累月,肩節如膠連接不能舉”條曰:“取肩下腋上,兩間空虛,針刺,針鋒幾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 兼刺筋結處神效。”他如犢鼻透膝眼,陽陵透陰陵,陽池透大陵,昆侖透太溪,絕骨透三陰交等, 均屬古法關刺之應用。


二十五式 合谷刺

(五刺)



三針左右如雞足, 

肌痹應脾針分肉,

象如岐骨兩分又, 

由是稱之為合谷。



注解

《靈樞·官針篇》曰:“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此乃正入一針,左右斜入二針,形如雞足之刺法也。必須于肌肉豐厚處方易施行,故以之治肌痹。合谷居于虎口岐骨處,岐骨亦有雞足之象, 故亦稱之為合谷刺。在齊刺法中亦為三針并列,但齊刺之左右二針為針尖向內, 合谷刺之左右二針為針尖向外,以此為別。


二十六式 輸刺

(五刺)

《靈樞·官針篇》曰:“輸刺者,直入直出, 深內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按《官針篇》中所列舉之輸刺,在九刺、十二節刺與五刺中皆見之。五刺中之輸刺與十二節刺中之輸刺,名同而法亦大體相同,可以互觀。


二十七式 繆刺



繆刺惟于手足尋, 

邪留于絡未侵經,

左右相交同巨刺, 

在經在絡要分明。



注解

《素問·繆刺論》曰:“夫邪客于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問曰:其與巨刺何以別之?答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 故命曰繆刺。”是言巨刺與繆刺雖同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刺法, 但用則有別: 即邪在于經者宜巨刺,以調其經脈;邪在于絡者宜繆刺,以調其絡脈。然邪之在經與在絡究何別乎? 是即經文所謂邪布于四末, 其氣無常處,不入于大經之俞穴,即以繆刺為主。 故《繆刺論》又曰: “有痛而經不病者, 繆刺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 。”《素問·調經論》曰:“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素問·三部九候論》曰:“經病者治其經,絡病者治其絡,身有痛者治其經絡。其病者在奇邪, 奇邪之脈則繆刺之。”故繆刺之部多在于身體之四末及各經之井穴, 以及皮部之血絡。高武曰:“繆刺謂不分俞穴而刺之也。”而巨刺則必中其經,非絡脈也,而以大經之俞穴為主。 又《靈樞·終始篇》曰:“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形肉已脫,少氣而脈又躁, 躁厥者必為繆刺之。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此又為運用繆刺之一義。


二十八式 散    刺



穴名天應病為腧,

捫按探尋穴不拘, 

有得自能呼阿是,

持針散刺定然對。



注解

《入門》云:“散刺者。散針也,因雜病而散用其穴,隨病之所在而針之,初不拘于流注,即天應穴, 《資生經》所謂阿是穴是也。”阿是之名見于《千金》,不拘經穴。捫按有得,患者常自稱阿是,即據以入針,故亦名不定穴。亦即《內經》“以痛為腧”之遺意一也,可與選穴節“得手應心”法互觀。


本文由姜濤、楊進摘自周楣聲《金針梅花詩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內經針刺法
針刺手法:巨刺和繆刺的對比比較
針灸二十六種刺法
“巨刺”和“繆刺”有何異同?
中醫針灸的26種刺法(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
巨刺、繆刺和經刺淺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邵东县| 高雄市| 隆化县| 阿荣旗| 赞皇县| 涞水县| 久治县| 台东市| 龙胜| 渝中区| 平湖市| 土默特左旗| 怀宁县| 彰化市| 柘城县| 托克托县| 太仓市| 周口市| 萨嘎县| 绥德县| 元朗区| 通河县| 沛县| 金溪县| 桂平市| 习水县| 黄大仙区| 南部县| 东乡县| 额济纳旗| 鲁甸县| 潮州市| 勃利县| 榆林市| 吉水县| 万全县| 绥芬河市| 隆昌县| 鸡西市|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