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密關系中的不對等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系,可以讓雙方感到安全和快樂。其實,在親密關系中,彼此間都非常期待對方能給予自己相應的情感回應。希望能夠達到自己情感上的“收支平衡”。
然而,親密關系中也經(jīng)常存在情感地位不對等的情況(比如):“我這么愛他,為什么他卻總是逃避我”;“我害怕別人義無反顧地對我好,我覺得很有壓力”;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相愛不能,反目成仇”的案例。
不健康的親密關系,通常有焦慮和回避兩個相對的維度。
A.焦慮型情感
焦慮型情感互動,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為,對目前的關系表現(xiàn)出過度的警覺性。焦慮型情侶會習慣性地夸大情感互動中的潛在危險等,情緒容易沖動、并經(jīng)常通過強烈的控制手段對對方進行控制,從而緩解自己的那種不確定感。(在戀愛中,經(jīng)常詢問對方的心意:“是不是不愛我了”/奪命連環(huán)call式的高壓式愛情等,都是焦律式情感互動的表現(xiàn))。
通常,越害怕對方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自己的人,在依戀關系中的焦慮程度越高。
B.回避型情感
回避型情感互動,在親密關系中表現(xiàn)為行為退縮。面對對方的情感需求,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或者無能應對(可以理解為:我對你愛得深沉,你卻對我不理不睬)。人們對親密關系的接納程度和彼此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回避性的高低。
在親密關系中感到舒服和輕松的人,對親密關系的回避程度就低;與伴侶親密接觸時感到煩躁不安的人,其回避親密關系的程度就越高。
? 健康的親密關系,需要相互理解和適應
建立一個健康的親密關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在早期的家庭情感互動中,我們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情感互動模式,所以在離開原生家庭后建立的親密關系中,需要彼此磨合,需要彼此的互相理解與適應。
說到早期情感互動,不得不提到心理學的依戀理論。該理論認為,在早期情感互動中形成的依戀風格,會深深地影響個體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持。
? 四種基本的依戀風格
A.安全型(低回避、低焦慮):
在親密關系的建立與維持中,最理想的是安全型的依戀風格。如果在個體的早期情感互動中,媽媽對孩子非常關心,那么他在嬰兒時期就能感到親切與安全,并且在母親不在場的時候也能有這種安全的體驗。早期體驗到這種依戀關系的人,在成年后的親密關系中也會保持這種健康的依戀風格。
B.癡迷型(低回避、高焦慮):
癡迷型的人,喜歡關注和夸大負性情緒。在負性的情緒識別上,癡迷型個體的正確率最高。癡迷型的人容易在親密關系中感到不安,經(jīng)常對親密關系持消極態(tài)度。
C.疏離型(高回避、低焦慮):
疏離型依戀傾向的人,對負性情緒進行拒絕和回避。在負性的情緒識別上,疏離型個體的正確率最低。但是在有危險的情況下,疏離型的人往往能最早察覺出負性情緒的表情
D.恐懼型(高回避、高焦慮):
這種人在親密關系中,既容易焦慮,也經(jīng)常采取回避態(tài)度,不安全感最強。
正是因為依戀風格風格不同,對情緒的識別不同,才造成了親密關系中的不同情感體驗和不同應對方式,才有這親密關系中的那些酸甜苦辣。
所以,你需要了解自己和對方的依戀風格,這些認知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應對親密關系中的不安與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