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問有問必答
我看到很多成年人身上普通存在的“拯救者情結”:
催眠師黃仕明,曾在文章中分享自己的故事:“作為家中長子的我,早年的誓言就是:
'我們一定要讓所有人開心!'
'我要為我們的家庭負起責任'
'我要成功,不要讓父母這么擔心'…
現在,寫下這幾句話時,一陣悲壯的感覺涌上心頭。
我是要去'英勇就義'嗎?”
后來經過長達30年的覺察與探索,他才發現:自己之所以想拯救父母,內在的真正動力是——希望這樣做可以讓自己感到好受一點。
這其實也是很多成年孩子共同的想法。
想象一下,當你從原生家庭中轉身走向未來,去創造成功的事業,去建立自己的家庭,而你身后的父母,卻因為他們自己的原因,抑郁、不開心,你會是什么感受呢?
更多時候,你會因為愧疚感而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幸福快樂,而父母卻處在痛苦中,我會很內疚,無法安然去享受屬于我自己的生命?!?/p>
于是,為了減輕這份負罪感——我們常常會不知不覺地,讓自己成為了父母的“拯救者”,想方設法想要去療愈他們。
這時問題來了,當我們竭盡全力去拯救父母,真的能讓彼此的狀況變好嗎?
答案往往是,不能。因為你的這份好心,無形中將自己放置在了“好角色”的位置,卻將媽媽放置在了“壞角色”的位置:“你是不好的,需要我來改變你;你是虛弱的,需要我來療愈你;你是無能的,需要我來拯救你。”
但沒有人希望自己是“壞角色”。
一旦意識到自己被指責,就會下意識防御,否認指責;要么冷冷不予回應,要么情緒爆發,把小事變成爭吵。
而正確對待父母的狀態是: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了我自己的痛苦;我帶著尊重去接納你的存在,不再將你的苦難背負在自己身上。
要知道,生命有入口,生命就有出口。
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旅程上只能為自己的命運負起責任,只能自己去照顧、療愈自己;我們無法去背負他人的命運,更無法去承擔任何人的苦難。
我們有理由將自己置于這樣的處境:我尊重你們,但我只是你們的孩子,沒有權力為你們的人生負責;
謝謝你們賦予我生命,我會好好將它經營下去。
當我們深陷父母痛苦的沼澤而不自知時——表面上是父母的匱乏;但實際上,我們的生命能量也是被限制的、被破壞的。
所以,放下療愈改變父母的執念,放心大膽地往前走吧,它不是一件壞事。
#心理咨詢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傷害 #心理學 @心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