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愛孩子”這個話題,一直是熱議的焦點!
對于老一輩來說,從小不能太寵,否則孩子長大了受不了挫折,吃不了苦,父母養育起來也特別辛苦。
一旦孩子被寵壞了,影響將不堪后想。
為此,許多的家庭,他們大多和我們平時的做法相似: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比較寵愛孩子,另一方通常就會變得更加嚴厲一些;如果一方不走尋常路,思想比較前衛,另一方就會不停地潑冷水;一方天真樂觀,另一方就會悲觀戒備;等等。
平時我對孩子很嚴格,而父親則太寵愛孩子。
為此我們經常為此事陷入焦慮:到底要不要寵愛孩子呢?
比如,我家大寶每次吃飯時候,要像小寶寶一樣要求抱抱,我是堅決不同意的,可孩子爸爸是很樂意的,每天抱著吃飯,無論在家與外面。
很多親朋好友都說:孩子都3歲多了,吃飯還要抱,真是從小寵壞了,我們以前帶小孩可不是這樣的,該打怕她來,要不然以后小孩無法無天,難以管教……
真得是這樣的嗎?
讓我們走進《你的孩子也能進北大:家庭教育的12個關鍵》一書去揭曉答案吧!
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作者多年來對家庭教育的學習、觀察、思考和探尋。
本書分為12章,每章圍繞一個主題,呈現真實案例及思考、教育學心理學的依據、家庭教育的技巧與方法、現實中的種種教育誤區等,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進行充分的闡釋和深入的分析。
本書中的12章其實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家庭教育中的12個關鍵。如果家長能在家庭生活中正確把握這12個要件,那孩子一定能健康而快樂地成長,并能擁有健康的人格和卓越的才智。
這本書的作者,閔小玲,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她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創作,出版有長篇童話和長篇兒童小說《調皮搗蛋細顎龍》《光頭先生》《臭美公子的秘密》《小鬼波迪系列》,更多作品散見全國各大兒童文學期刊。
自她關注家庭教育多年,曾主辦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旗下的《大灰狼畫報》之教育副刊《好媽媽》,并曾在多家刊物發表家庭教育文章。
看完閔老師這本書,書中的育兒觀念刷新了我的育兒認知。
萬物存在,皆有存在道理。
作者對寵愛孩子這個話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寵愛孩子是有科學道理的,是必需的,對孩子來說缺一不可。
因為適當滿足孩子心靈需求,才能讓孩子擁有健康人格。
比如前面說到我家娃每天要求抱抱,在我們大人看來是很無語的,很反感,其實孩子是在尋找安全感,才會跟妹妹爭寵。
所以,孩子要求抱抱,說明她的心靈沒有得到滿足,如果長時間如此,孩子的安全感就會缺失。
這在心理學上有科學解釋,學齡前的孩子心靈渴求的必然性:
家長都希望把孩子養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們也許不知道,跟身體的營養一樣,孩子在年齡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營養。這些營養對于一個孩子的心理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在孩子七歲之前。
如果爸爸媽媽在孩子七歲之前給足了他心理營養,他自然就會有生命力去學習,去成長。如果沒有給夠,孩子內心有缺失,那他就會一直處于尋找或者彷徨的狀態,他的成長就會有這樣那樣的麻煩和狀況。
那么,在孩子七歲之前,到底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心理營養呢?
在0~3個月時,孩子需要人生的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地接納。剛剛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尋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媽媽喂他,需要他的父母幫助他,安慰他,照顧他。盡管他只會哭,一個字也不會說,可是他依然有心理需求,他的需要就是父母親能夠無條件地接納他。
同樣是在0~3個月時,他需要人生的第二個心理營養:“我”最重要。孩子需要意識到,在你(撫養他的人)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體很不好,可是“我”很餓,“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來滿足我,那么“我”就會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如果在3個月內孩子沒能獲得上述兩個心理營養,那他會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尋找另一個人來替代。他會渴望從這個人身上得到無條件的接納,希望成為這個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到了小學,他會去找小學的老師;到了中學,他會去找愛人,會很早談戀愛。等到結了婚,他也會一直詢問,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幾?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糟糕,你還會愛我嗎?他會一直不斷地去尋找這個答案,這會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問題,也會影響到他的學業和工作,成為他一生的困擾。
從第4個月開始,孩子需要另一個心理營養:安全感。安全感是什么?是指孩子能時常感受到他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他所依賴的親子關系是可靠的。因為從第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想要和媽媽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是孩子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安全感好的孩子,沒有親子關系上的焦慮,他和父母的分離就會自然順暢,他的獨立性也會發育得很好。
到了4~5歲,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贊美,認同。如果爸爸媽媽經常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你真棒!”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開心一輩子,自信一輩子。
6~7歲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學習,認知,模范。這個時期,要有一個人能做孩子的模范。這個模范可以幫助他解決:當我碰到問題時,我怎么辦?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辦?我與別人的意見不同,我怎么辦?我遇到了其他的麻煩事,我如何處理?六七歲的孩子特別需要學習,而這份學習來源于一個模范。
……
從上述的闡釋,我們得知孩子越小,這個作用越明顯,尤其是在孩子六七歲之前。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不管他多大,只要他在父母身邊生活著,他就渴望獲得:父母的愛護和關懷、在家里有地位、被接受和被尊重、被父母贊賞。
如能經常獲得上述四種心靈需要,孩子的成長會順利,心態積極,學業優良,也不會有太多的叛逆心理與行為。
可是,如果孩子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上述的心靈需要,他們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自卑;有的孩子會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以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和關懷……
對照這些內容,你是不是瞬間意識到原來這么多年我們都做錯了?
沒錯,我回想自己這些年育兒,確有些忽視孩子某些心靈需要的滿足,自然會存在問題,還好現在找到了根源。
接下來,我平時要好好陪伴兩個娃,從小滿足孩子心靈需求,不在孩子最佳年齡,造成缺失!
好啦,如果你對本書育兒經驗感興趣,那多多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