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粉絲經濟的時代,網紅滲透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妝品,美食、娛樂、游戲、旅游……
高曉松曾在2019年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上說:“現在中國整個文娛行業,所有的歌手、演員、藝人、說相聲的等等全算上,包括主持人,收入都不如在淘寶做直播生產內容的那些人,他們的網紅已經比明星還要有名,李佳琦天天上熱搜。”
但與此同時,“網紅”在很多人心里也成了貶義詞。
網紅達人越來越往負能量上走,為了紅,毫無節操。
網紅眼藥水,害人失明,網紅食品,問題多多,網紅化妝品,屢屢出事,網紅淘寶店,山寨打板成風。
網紅打卡又成了“重災之地”。
南京的網紅“愛情隧道”,其實是貨運鐵道,經常有火車駛過,慕名而來的小情侶們擺著各種姿勢秀恩愛,年輕的媽媽帶著老公孩子,不顧危險,“勇敢”拍照打卡。
網紅咖啡店,點一杯咖啡,拍照三個小時,不管是ins風、北歐風、小清新,復古風還是冷淡風,她們都能對鏡頭笑顏如花。
沒錢出國,不要緊,浴缸、小餐桌、外文雜志、浴袍,一擺,照樣可以讓你拍出環游世界的壕氣。
假裝摔倒,摔出一地奢侈品,無形裝逼最致命。
茶卡鹽湖,天空之鏡,踐踏花海,騷擾居民,無數人趨之若鶩。
留下垃圾遍地,不管人潮擁擠,美顏相機一開,濾鏡一加,就是人間天堂,普通人羨慕的“詩與遠方”。
甚至發展到了為了在網紅地打卡不顧自己性命,也不顧別人的性命的地步。
青海省格爾木市G315國道有個U型公路段,很多人坐在馬路中間凹造型拍照,對于大巴車、大貨車司機們的警告聲、喇叭聲充耳不聞,差點被撞倒了還在笑。
白巖松都忍不住抨擊這種現象:“千萬別把網紅變成血紅,出去玩,還是安全第一。”
以前旅游:為了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體會不同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現在旅游: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去修照才發現,咦,這個地方我去過?
景點虛假營銷,搖身一變,包裝成了“網紅景點”,古鎮越來越商業化。
除了拍拍照,發在朋友圈炫耀,收獲一堆點贊,什么都沒有。
“網紅”無處不在,“網紅”萬事皆可。
潘瑋柏娶了小14歲的空姐網紅宣云,眼尖的網友發現,這位潘嫂營造出來的“歲月靜好”,炫出來的“奢侈品”和“放生圖”和她的網紅閨蜜們的擺拍圖一模一樣,大家這才明白,有些網紅不但能“復制”臉,還能“復制”生活。
然而,不管有多少人如何口誅筆伐,“網紅”和“網紅經濟”依然是流量的金字塔頂尖,錢與人氣兼得。
依然有無數少男少女們,不想讀書,夢想成為網紅。
從心理學分析,人們喜歡網紅的原因無非是以下7種:
1.代入感。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每個人都有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當現實的生活無法滿足自尊需要的時候,人們就會轉而從別的渠道去獲得滿足。
網紅們營造的光鮮亮麗的生活:旅游、美食,名牌服裝等等,滿足了很多人的自尊需要。
這種生理上的代入感,在心理學上叫“投射認同”,會刺激大腦從而分泌多巴胺,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實現人們對現實的短暫逃避。
2.窺私欲
網紅之所以紅火,因為它滿足了人們的窺私欲。
無論愿不愿意承認,窺私欲這種東西都是客觀存在,并且每個人都有的。
比如經過一扇開著的窗戶或透明的屋子時,我們總會忍不住駐足觀望。
希區柯克說:“人們之所以愿意到黑乎乎的電影院去看電影,就是為了看銀幕上那些被虛構出來的人物的隱私。”
窺私欲并不都是丑惡的,有些人通過別人了解自己,定位自己,有些人只是想獲取更多信息,有些人想確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更多的是自卑。
心理學家蘇曉波說:“只要人格還沒有成熟,人們就還繼續熱衷于窺探別人的隱私,只要還有欲望被深深壓抑的人,就會借著別人的隱私,宣泄自身的欲望,只要人性還存在著缺陷,窺探隱私的喜歡,就永遠不會結束。”
3.參與感
網紅們直播的時候,很聰明地把控制權交到了觀眾手里,人們可以通過“打賞”這樣的方式控制他們的行為,從而產生虛幻的心理優勢。
即時的互動和反饋,給了他們最直接、易得的滿足感,所以才讓他們欲罷不能。
4.現實感
網絡越發達,越有人喜歡宅在家里。
可人們本質上都具有社會屬性,渴望跟外界接觸的,所以他們通過跟網紅主播互動的方式,接觸社會,增加自己的現實感。
5.存在感。
每個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被關注的焦點。
只好在跟網紅的互動中獲得存在感,這是很多人愿意打賞,看網紅直播的潛在內心需求。
6.趣味性和實用性。
有些網紅毫無內涵,純粹凹人設,販賣焦慮,有些網紅則的確是有真材實料的,他們呈現出來的東西,或趣味十足,或干貨滿滿,所以能被人追捧。
7.匱乏感。
叔本華說:“人,得不到就痛苦,得到了就無聊。”
人的內心是永難滿足的,有些人精神匱乏,有些人金錢匱乏,而網紅給很多人提供了一個情緒的“落腳點”,可以讓他們的情緒或情感得到暫時的紓解或釋放。
喜歡去網紅地打卡,從心理學上分析是:
【從眾效應】——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很多人在社交中,最害怕自己被孤立,害怕自己落于人后,別人買了愛馬仕,自己也想買,別人換了新手機,砸鍋賣鐵也想換,別人去了某某地,自己快馬加鞭也要去。
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說過:“人,都有從眾心理,”
一旦產生從眾心理,就會像勒龐說的那樣:“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吹到任何地方。”
【虛榮效應】——經濟學上的名詞,是指消費者想要擁有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獨一無二的商品的欲望。
所以很多人費盡心思,去網紅地打卡,以實現自己凌駕于少數人之上的虛榮感。
【儀式消費】——指很多人愿意為儀式感而消費。
法國人類學家范熱內普說:“每一個體的一生均由具有相似開頭與結尾的一系列階段所組成:誕生、社會成熟期、結婚、為人之父、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社會階層、職業專業化,以及死亡,其中每一事件都伴有儀式。”
《小王子》中也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一年中其實有很多值得銘記的時刻,讓你頗有感受或者頓悟的時刻,如果用儀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是與眾不同的。”
所以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詩與遠方”,儀式消費成了很多年輕人的“標簽哲學。
網紅帶貨,一大半靠儀式消費。
在網紅們“儀式感”的照片和volg里,藏著消費主義的陷阱。
儀式感表面看是詩意化了商業消費,但其實帶來的快感,只是一時的。
就像作家蔣勛說的那樣:“這個快感可以有剎那的爽,可是結束之后往往會產生落寞跟空虛的感受,那種空虛會變成?彌補的黑洞。”
青海網紅公路因為拍照發生過8起交通事故,可還是有人樂此不疲地作死,為了面子、為了出風頭,為了一時的快樂,置自身的安危于不顧,何苦呢?
今天話題:您身邊有熱衷于網紅打卡的人嗎?您覺得孩子們想要當網紅的心態反映了什么現象?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