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近300萬盟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底,開始了征服西歐德軍的行動。雖然英美盟軍將這場戰役視為二戰中最關鍵一戰,但在蘇軍和斯大林眼里,英美是在跟蘇聯占地盤搶奪勝利果實。那么,蘇軍為什么會產生這個念頭,盟軍在諾曼底的軍事行動是否帶有其它目的呢?
對于盟軍遲遲才開辟第二戰場,蘇軍和斯大林有意見是可想而知的。當初,1941年冬天德軍進攻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斯大林幾次請求英美盟軍出手幫忙,都被丘吉爾以種種借口搪塞,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蘇德戰場形勢發生了重大逆轉,盟軍才選擇在這個時機登陸諾曼底,大有邀功領賞之嫌。那么,英美為什么不在蘇德戰爭最激烈的時候開辟第二戰場呢?
第一,英美自家后院起火,無暇顧及他人瓦上霜。實際上,德國發動二戰事先也是有幾個幫手的,德意日軸心國的組建,讓英法等老牌有殖民地的國家自感威脅。德意入侵北非,日本南下太平洋,無形中給英法等國提出了挑戰。
第二,丘吉爾獨木難支,只能依靠美國撐場面。作為二戰美英蘇三巨頭最活躍的丘吉爾,他個人的協調能力對盟軍開辟第二戰場是有積極作用的。但英國在張伯倫時期遺留下的消極防御戰略,也給他埋下了嘴上談兵的隱患,他只能依靠美國撐場面。
第三,美國沒有法理出兵理由,又怕莫斯科靠不住。相比英國在法國投降后的不利局面,美國是左右逢源里外受益。雖然二戰爆發后,美國斷絕了與軸心國的經濟往來,卻對斯大林能不能扛住德國的進攻心存疑慮,因此,莫斯科如果保不住,羅斯福是不會貿然出兵的。
在美軍作戰史上,沒有幾個幫手他不會讓自己的人去冒險送死。二戰也一樣,盡管蘇聯在東線戰場打得人仰馬翻的,畢竟那是另外一個陣線的事,美國必須要把盟軍自己的事處理好,才去管別家的閑事。對于斯大林的心急如焚,美國并不急于求成,相反,蘇德戰場打得越激烈,英美心里才越高興。
第一,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雖然德國不得人心發動了二戰,但也為西方陣線在鏟除異己,從這點看,丘吉爾從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內心從來就沒真正跟蘇聯真心過。
第二,法國的投降無形中降低了身份,讓其在英法同盟中喪失了地位。雖然戴高樂自由法國陣線也在對德作戰,但這股力量并不得到英美認可,可開辟第二戰場又離不開法國人的支持,這個糾結讓丘吉爾好生苦惱。
第三,對于英法在歐洲的表現,美國不愿當冤大頭。又出錢又出兵出戰,美國當然知道這里面的得失有多大,何況美國又是一個還在保持中立的國家。尤其是在英美蘇三巨頭商量會議之前,英軍只要美國出錢出裝備就行,但羅斯福卻不愿當這個冤大頭,不出兵怎么會拿到歐洲二戰的果實呢?所以,在盟軍內部還沒協調好之前,蘇軍和斯大林著急也沒用。
對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意義,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說:“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斗的意義能夠與諾曼底登陸相媲美。”這只是美國人自己說的,蘇軍卻不這么認為。
第一,早在盟軍登陸前,美國已經規劃好了二戰后的布局。在1943年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國羅斯福總統公開發表演講指出:盟軍取得勝利只是時間問題,但結局是三個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這等于在告訴德意日三國,戰爭結束,我來接管你們。
第二,諾曼底登陸后,盟軍取得的戰果相比蘇德戰場要小得多。按理,英美盟軍花那么大力氣,搞出那么大動靜,在西線應該取得巨大成果才對,結果盟軍要不是德軍主動撤退,差點還被打回諾曼底海灘。“市場花園行動”和阿登戰役,盟軍損失慘重,與英美先進裝備相比,這兩場仗打得甚是被動。
第三,盟軍諾曼底登陸的時機讓蘇軍生氣。1944年6月,美軍已經取得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蘇軍也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的勝利。此時,即使盟軍不登陸諾曼底,蘇軍照樣可以打敗德軍,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對于蘇軍來講,英美不是跟他搶勝利果實又是什么呢?這才是在進攻柏林時,羅斯福命令美軍不要去招惹蘇聯人的原因。
總結:雖然蘇軍認為盟軍諾曼底登陸對蘇德戰場影響不大,但就整個二戰歷史來講,其積極意義是有目共睹的。諾曼底登陸不僅加速了德軍失敗的進程,也對戰后布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如果沒有盟軍從諾曼底登陸歐洲,也就沒有了后面的冷戰思維,更沒有了美國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從這個層面上講,諾曼底登陸確實是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說這次行動是一次非軍事行動也沒有錯。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諾曼底大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