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辯證法推演《毛選 》頂級智慧22條,這種推演過程,極有益于掌握辯證法,發現辯證法新使用方式和新特性、拓寬和加深自己的辯證法能力,受益匪淺。
毛主席: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其他范疇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聯系、發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規律中予以說明。
這就是毛主席眼中的辯證法,一切可以從對立統一的兩面來加以說明。通過正面和反面,獲得全量劃分,它的底層原理是——全量性、全體性勝出的原理。
1
毛主席:一切進攻戰也都要主動地組織之,不要被迫地采取進攻。
解讀
所謂主動,即是有完整的、全量的選擇權,根據辯證法,既可以選擇處在正面、也可以選擇處在反面,此時就是就有全量的選擇權,也即是主動的。
比如,進攻和防守構成正反面,所以既可以進攻、也可以防守,此時就是處于主動地位的。如果只有防守、或者只有進攻這樣的一個選擇,那么此時,就是處于被動地位的,被敵人限制住了,此時就是被動的。
2
戰術上的防御手段,離開直接或間接協助進攻,則毫無意義。
解讀
根據辯證法,攻和防構成正反面,防要走向攻,攻也要能走向守,所以當防不能走向攻時,這個防是沒有意義的,這樣的防,是無效的。
所以,這句話,可以由辯證法直接得出來結論。正是基于這個原理,所以,解放戰爭第一年,國民黨占城市到一定程度之后、力量就不夠用了,正是因為他們的軍事將領不懂得這個原理。反之,在解放戰爭第三年,共產黨占了大量城市之后,仍然沒有力量不夠用的問題,這正是毛主席懂得這個原理,取消了不能走向進攻的防守,這就把力量高效的利用起來了。
3
只知道發展忘記了鞏固的游擊戰爭,經不起敵人的進攻,結果不但喪失了發展,且有危及根據地本身之虞。正確的方針是鞏固的向前發展,這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好辦法。只要是長期戰爭,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的問題,是每個游擊隊經常發生的問題。
解讀
根據辯證法,鞏固和崩潰構成正反面,在發展的過程中,崩潰是無時無刻的,而鞏固卻是額外的,如果崩潰不能走向鞏固,根據辯證法,崩潰會進一步向生死正反面中的死亡轉化。
所以說要鞏固的向前發展,這樣,當敵人進攻時,因為自身的鞏固,就可以防守,當敵人不進攻時,自己也可以采取進攻。
4
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斗力。
解讀
根據辯證法,正面勝反面,強和弱構成正反面,強為正面、弱為反面。敵強我弱,此時,必須要使自己由弱走向強,使敵人由強走向弱,并進一步把敵人壓制到弱的一面,從而以必勝姿態決戰。
如果要反面對正反面,此時就決戰,那么一定會造成力量的大量損失,從而失去由弱到強所需要的時間。
5
他們看問題的方法是主觀的和片面的?;蛘呤呛翢o根據地純主觀地說一頓;或者是只根據問題的一側面、一時候的表現,也同樣主觀地把它夸大起來,當作全體看。
解讀
主觀,通常是絕對化,也即只看到一面,比如只看到敵人順利的一面,沒有看到敵人困難的一面;或者只看到敵人強大的一面,卻看不到敵人弱小的一面;只看一面,就推動了通過另一面進行校正的能力,就會陷入絕對化,絕對化的下步就是主觀。
毛主席:他們將此片面的東西夸大起來看成全體,又是他們的主觀性。
以局部代全體,就會得出或過于樂觀、或過于悲觀的結論。而從全量上看,就會看出正反面的轉化運動。
6
我們和亡國論者不同,我們客觀地而且全面地承認亡國和解放兩個可能的存在,著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優勢及達到解放的條件,并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亡國論者則主觀地和片面地只承認亡國一個可能性,否認解放的可能性,更不會指出解放的條件和為爭取這些條件而努力。
解讀
根據辯證法,亡國和解放構成正反面,在一定條件下、或者向亡國轉化,在另外的條件下、或者向解放轉化。
根據辯證法,重要的是條件、實現條件,這就是對應的努力方向。而結果總是和各一個方面對應的。而當兩個方面達到平衡時,即是既不勝、也不敗的共存態。
根據辯證法,最終結果永遠存在相反的兩種可能性,而其中的一種可能性,會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