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
【譯文】
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斂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無所歸:無親屬可歸。
曰,于我殯:死者殮在棺,暫停宅內以待葬,其柩名曰殯,謂以賓遇之。《禮記·檀弓》:“賓客至,無所館,夫子曰:‘生于我乎館,死于我乎殯。’”此與本節所記當屬一事。《檀弓》曰:“賓客”,言其來自他鄉。本節言:“朋友”,言其與孔子有素。當是其人病危,孔子呼而館之,謂病中館我處,死亦殯我處。本節特記所重,故單言“于我殯”。然先言死無所歸,則若其人已死,已殮,乃呼其柩而殯之,此決無之事。后人乃疑孔子任其殯資,就其所在殯之,不迎于家,然又與“于我乎”三字不合。故知本節文略,必連《檀弓》兼釋乃得。此必實有其事,而事出偶然,非孔子時時作此言。《檀弓》所記,若不兼本節合釋,亦復難通。讀古書,有不可拘而釋之者,如此類皆是。此見孔子于朋友,仁至而義盡,然亦非如后世任俠好行其德之比。
我們說一死一生乃見交情,只有當你處在一種患難的最極端的情況下,就能表現出來你對朋友的那種深情厚誼。平常在順利的時候是真的看不出什么人是朋友,因為大家都在各方面表現不錯,在社會上發展得很好。像這句話所說的當一個朋友過世,沒有人料理后事,這時候孔子就出面負責了。這就是人生交情里面最可貴的一點,所以孔子對朋友這樣的態度就是他整個一生思想的具體表現。
患難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