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為全真派封為五祖之三祖。名喦('喦”或作“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xùn)|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zhèn))人,現(xiàn)在山西運(yùn)城市芮城有元代丘處機(jī)奉皇帝御旨興建的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又名大純陽萬壽宮。
呂洞賓是道教中的大宗師。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的全真教)、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于民間的道門教外別傳,皆自謂源于呂祖。
關(guān)于呂祖的身世,一般認(rèn)為他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的孫子,其父呂讓曾任海州刺史。呂洞賓本名紹先,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四月十四日巳時出生。呂紹自幼好讀,淹博百家,但三舉進(jìn)士不第。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已四十六歲的呂紹先又去長安應(yīng)考,在酒肆中遇見上天仙使鐘離權(quán)。鐘離權(quán)讓他做了一個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封妻蔭子的美夢,醒后方知功名利祿均為夢幻,遂大徹大悟,拜鐘離權(quán)為師,赴終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賓。其后遍游山水,傳道度人,五十三歲歸宗廬山,六十四歲上朝元始、玉皇,賜號純陽子。
唐宋以來,呂祖與鐵拐李、漢鐘離、藍(lán)采和、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并稱“八洞神仙”。道教神仙頗多,而呂祖則是信仰最為普遍的一位神仙,關(guān)于他修道度人的故事也多有流傳。
關(guān)于呂洞賓的神奇?zhèn)髡f,最早起源于北宋的岳州一帶。在古今小說、戲劇中,介紹他的故事也有很多。民間有句歇后語:“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可見在人們心目中,呂洞賓是個大好人。我國雜技藝人在演出前“賣口”(即開場白)時往往說道:“天地?zé)o所求,拜呂祖,學(xué)套把戲闖江湖。”表演《筒子》時,也一邊表演,一邊“賣口”道:“籮圈一上一下,原來是呂洞賓老祖留下,里面能藏龍臥虎,不敢當(dāng)眾玩耍……”江湖上的雜技藝人,均供奉呂洞賓為本門的祖師爺。每年農(nóng)歷4月14日呂祖圣誕這天,雜技藝人等都要為他設(shè)壇敬供,以示精誠所至。
《宋史·陳摶傳》記載呂巖為 “關(guān)西逸人,有劍術(shù),年百余歲。步履輕捷,頃刻數(shù)百里,數(shù)來摶齋中”,是位修道有術(shù)的高士。不僅如此,呂祖也是一位大詩人,《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作二百多首。因此,后世道教稱其為“劍仙”、“酒仙”、“詩仙”。
呂洞賓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fēng)塵,后經(jīng)過鐘離先生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于是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后來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稱“一斷貪嗔,二斷愛欲,三斷煩惱”,并發(fā)誓盡渡天下眾生,方愿上升仙去。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度鐵拐李岳、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呂祖形象深入民間,這與道教所推崇的度人無量的思想密切相關(guān)。
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稱“呂純陽”。供奉呂祖的祠廟遍及神州,每到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呂祖圣誕之時,各地朝香祭祀不斷,共同祈求呂祖感應(yīng)護(hù)佑。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玉清內(nèi)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輝,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yīng);黃鵠溪頭留圣跡,玉清殿內(nèi)煉丹砂。存芝象于丹崖,顯仙蹤于玄洞。闡法門之香火,為后嗣之梯航。大圣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靈應(yīng)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