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憑良心”做事,關注的不是學生發展,而是自身的道德需要,遵循的是一種外在的評價標準,反而容易走極端。
■謝翌
陜西子長縣一名六年級男生因未完成作業,被教師強行抱上課桌,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脫掉褲子;青海西寧市一名初二男生因未背會課文,且平時經常不按時完成作業,被教師打8記耳光;陜西安康縣一名六年級男生因未完成作業,遭到教師嚴苛體罰,且教師強令同班50多名學生輪流扇其耳光……近期,各地相繼發生辱生事件,某些教師的形象被媒體密集宣傳,越描越黑。加之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捷,將其火速上升成為公眾事件。同時,幾個孤立事件發生時段集中,還被視為同質事件,引起社會擔憂,更引發公眾對于教師群體職業道德的質疑。
誠然,侮辱學生有悖師德,違背師德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當地教育部門該處理的必須處理,相關教師該道歉的一定要道歉。然而在筆者看來,不能光從師德角度出發來看問題。
在我國的教育文化中,有一種習慣性傾向,即從道德角度去判定個體行為,對一切問題賦予倫理色彩。這樣的思維慣性,不僅影響我們對辱生問題根源的把握,也使我們每每心生疑惑:為什么辱生事件發生前,一些相關教師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被同事和家長稱贊“很負責任”,還屢屢被評為“優秀”?從“有德”走向“無德”,變化難道只在一瞬間?
追根溯源,教師以極端方式“教育”學生并非近來才有。在我國古代的教育文化中,學生不好好學習,教師責打乃是天經地義,若教師不嚴加管教還會被視為不負責任。到了當代,盡管這種觀念早已失卻主流地位,被以平等、民主、尊重等理念為核心的現代教育觀所取代,但不可否認,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其在少數教師和家長那里仍然有市場。
在一些教師看來,自己勤奮工作,不求個人私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未來有個好出路。即使偶爾懲罰學生,也只是“恨鐵不成鋼”,是負責任的表現,“完全對得起良心”。遇上不“領情”的學生,不好好學習,不服管,教師可不是該生氣嗎?對此,一些家長似乎也沒什么意見,這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
奇怪吧?人們常說,憑良心辦事,做事要講良心??蔀槭裁唇處煆氖隆傲夹幕睢狈炊菀鬃邩O端呢?
實際上,教師信念中存在兩種價值觀,一種是內在的價值觀,另一種是工具主義的價值觀。前者把教育工作當作一項事業,把學生的個體發展放在首位,注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關注教育的過程甚于結果;后者把教師職業看作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或只關注外在的評價。
“憑良心”做事,關注的不是學生的發展,而是自身的道德需要,也是在遵循一種外在的評價標準,其深層根源在于社會和他人會因其品德好壞給予相應的賞罰。追求“良心”是利己較為隱蔽的表現。
當把教書育人當作“良心活”時,教師不是在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教育本身的意義,而是把自己的行為僅看作是政府和社會所賦予的責任,或者是把自己視為輔助學生升學的工具。學生學習就是學好書本知識,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做學校允許做的事,考好試。幫助學生實現了功利的目標,教師自然也就對得住“良心”了。
內在的價值觀能夠激發無窮的力量,而秉持工具主義的價值觀,只能指向短期的利益。也正因如此,一些教師打著“良心”的大旗,不顧學生的興趣與需要,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偏離正常軌道,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當下,隨著權利意識的增強,對教育平等的要求空前高漲,人們開始反思教師以往教育行為的一些不恰當之處,為學生爭取更為寬松的教育環境。此時,跳出師德看問題,為教師的深層信念糾偏,將更有助于促進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將教育導向關注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發展,及實現人生價值和幸福的意義,最終也有助于師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