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將濕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根據古今臨床資料分析,本病多遵循新病多實,久病多虛之旨,進行辨證,主要為以下四型:
熱毒
1 癥狀
發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損初起,皮膚锨紅潮熱,輕度腫脹,繼而粟疹成片或水瘡密集,滲液流津,瘙癢難忍,抓破后有痛感,伴身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來弦數。
2 辨證分析
外邪襲表 腠理素虛,加之經常涉水浸濕,濕性粘滯聚于肌腠,影響衛氣宣發,營衛失和,血行不暢,外衛不固,易受風熱之邪入侵,濕與風、熱三邪互相搏結,充于肌腠,浸淫肌膚,發為濕疹。
3 治法
清熱解毒,佐以祛濕。
4 處方
金銀花15克,連翹12克,黃芩12克,荊芥7克,防風7克,牛蒡子12克,蟬衣6克,射干15克,梔子9克,丹參10克,土茯苓15克,生甘草3克。
5 療效
以上方為基礎方加減共治療364例,近期治愈354例,顯效4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9.2%。
6 常用成方
可用牛黃解毒片、銀翹散、消風散、黃連解毒湯、防風通圣散等。
濕熱
1 癥狀
起病較緩,局部皮損多為丘疹,丘皰疹及小水皰,皮膚輕度潮紅,瘙癢不休,抓破后糜爛滲出液較多,伴有身倦微熱,納呆乏味,大便不干或溏,小便短澀。舌質淡紅,苔白膩或淡黃膩,脈來濡數。
2 辯證分析
濕熱內蘊 素體陽盛,嗜食炙膊厚味、酒、煙、濃茶、辛辣之品,脾胃受伐,運化失常,水濕內停,郁久化熱,濕熱互結壅于肌膚,影響氣血運行,而發濕疹。
3 治法
清熱利濕,祛風解毒。
4 處方
萆薜30克,蒼術15克,蛇床子15克,白蘚皮15克,生薏苡仁20克,黃柏12克,川牛膝12克,赤芍12克,苦參15克,黃芩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
5 療效
以上方化裁共治療301例,近期痊愈288例,顯效6例,好轉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9.3%。
6 常用成方
二妙丸、四妙丸、萆薢滲濕湯、龍膽瀉肝湯等。
血燥
1 癥狀
病情遷延反復,瘙癢無度,皮膚干燥脫屑,粗糙發裂,局部糜爛流少量黃水,皮損多呈對稱性分布,皮損處有結血痂、鱗屑,大便秘結,小便黃少。舌質偏紅,苔凈,脈象細數。
2 辯證分析
向為血熱之軀,因七情過度,致心火熾盛,內擾心營,暗耗心血,血虛風勝,交織于肌膚,致肌腠失榮,瘡疹疊起。
3 治法
養血祛風,清熱化濕。
4 處方
生地15克,當歸20克,赤芍12克,白芍12克,川芎9克,防風6克,苦參15克,澤瀉12克,黃芩12克,首烏12克,白蘚皮12克,威靈仙12克,生甘草2克。
5 療效
上方加減共治療75例,近期痊愈48例,好轉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2%。
6 常用成方
可選四物湯、清營湯、涼血地黃湯、當歸補血湯等。
濕阻
1 癥狀
病程日久,纏綿不已,皮膚粗糙肥厚,伴明顯瘙癢,局部皮損處搔痕、糜爛,抓后津水淋漓,滲液浸淫,皮疹色暗,泛發全身或局部,身重乏力,胸悶納呆,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來濡緩。
2 辯證分析
脾胃素虛,或因飲食失節,戕傷脾胃,致脾失健運,津液不布,水濕蓄積,停滯于內,浸淫肌膚,而發濕疹。
3 治法
健運脾胃,除濕祛風。
4 處方
生黃芪30克,白術15克,蒼術9克,茯苓20克,米仁30克,陳皮9克,厚樸9克,茵陳9克,澤瀉12克,赤芍12克,防風6克,徐長卿12克,生甘草2克。
5 療效
共治療48例患者,近期痊愈39例,好轉4例,無效1例,中途轉診4例,總有效率為89.6%。
6 常用成方
胃苓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六君子湯、藿樸夏苓湯等。
想要了解更多2020年護士、初級護師、主管護師考試精華知識點請關注醫學教育網初級護師欄目!我們提供專業的備考經驗技巧、精煉的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