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影響行為
每個職業
都應該有屬于自己行業的
重要職業觀念
這些職業觀念
是從事這個職業的人
應該遵守的底線
也是其作為合格的職業人的重要保證
那么
教師入行就應該確信
并逐步形成職業本能的思想觀念
究竟有哪些呢?
01
教學不等于教育
教學包含在教育中,這是不言自明的。
但在實踐中,教師往往會將教學等同于教育,忽視了教育除了教學以外的其他功能和目標,總會在不經意間,以教學代替教育。
我們汲汲于學生的學業成績,將學業成績好的孩子自然地劃入優秀的行列,忽視了他們作為成長中的人,除了成績,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缺陷,有更多需要我們關注的地方。
我們毫不猶豫地將學業成績不好的孩子以“差生”看待,卻忽視了他們被貼上標簽的感受,我們甚至因此而看不到他們其他閃閃發光的地方。
而這兩個方面的忽視,事實上都是危險的,在這樣的漫不經心里,我們有失去公平、公正的風險。
我們的行為可能會有偏差,我們的教育方式可能讓一些人最終成了“危險品”或“次品”,也可能讓一些人失去了最佳的成長時機。
記住教學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用平等的眼光看到每個人,看到每個人除了成績之外還有更多對他一生來說可能更為重要的東西。
試著去喚醒、激發、點燃,才可能真正成全每個人。
02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我們的學生也同樣如此。
這個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可用同一把尺衡量不同的學生仍然是我們常犯的錯。
我們希望每個學生學業都很棒——用學業這把尺衡量,我們希望他們既活潑又乖巧——用乖孩子這把尺衡量……
我們衡量出了三六九等,衡量出失敗者,衡量出“差生”。
我們為此糾結,懷疑自己的教育能力,沒有了成就感。
更可怕的是,那些被測量為不合格的學生,在學校這個環境中,也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真的是個失敗者。
在這樣的死循環中,無論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是不幸福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樣的能力,一個孩子很輕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個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
這實在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常識,但這個常識卻又總被有意無意地忘記。
有的老師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所謂的“好”是多向度的,每個孩子都有可能發光,只是你能否發現而已,找到這個可以發光的點,他就會成為這方面的佼佼者。
至少,他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可以成為一個能夠感受幸福的人,這不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優秀的教師愿意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各自有其價值。
03
每朵花開的時間都不一樣
自然界中每種花都有屬于自己的花季,這個花季有長有短,但都會集中在一段時間里。
而具體到每朵花,開花的時間都不一樣,短則相差幾秒幾分,長則相差幾天。
正因為有這樣的時間差異,自然界才賜予我們較長的賞花時節,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然而,落到人身上,我們卻選擇性地忘記了。
每朵花開的時間都不一樣,同樣每個孩子心智開啟的時間也不一樣。
有的孩子語言能力四歲左右就很發達,有的孩子則要到八歲左右,
有的孩子邏輯推理能力可能六歲左右就很成熟,但有的孩子可能要到九歲左右才驟然開竅。
長期循環帶班的教師會發現,總有那么幾個孩子,原來表現平平,某個節點上卻有如神助一般異軍突起。
所以,老師們一定要記住,不要輕易給一個孩子貼標簽,也許他只是這方面的心智還沒成長起來而已,也許他的成長還需要某個契機。
因此,教師一定要學會等待。
如同蒙臺梭利所說,靜待觀察!
給孩子以時間,給孩子以默默的支持,給孩子以恰當的幫助。
04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成年人也不例外,我們一生正是在大大小小的錯誤中成長起來的。
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強,愛沖動,是非觀念尚未完全確立,容易犯錯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允許學生犯錯誤,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應該成為一種教育觀念。
某種意義上,錯誤正是人成長的階梯。
記住這一點,對待學生犯錯誤,處理起來就會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就會更多從愛護學生、幫助學生成長的角度來思考教育對策,就會更溫情,更有教育性。
05
好成績是“學”出來的
要想讓學生獲得普遍好的學業,一定要記住,好成績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而不是靠教出來的。
換句話說,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樂學、能學,才有好的成績。
有的教師不可謂不用功,課堂爭分奪秒,耳提面命,反復講練,就怕學生沒聽進去;
課后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面批作業等等,但教學效果就是不佳。
為什么?
因為著力點不對,不想方設法讓學生主動學起來,花再多的功夫也不會有大成效。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實“授人以漁”也還不夠,還要想方設法讓人“想吃魚”,
有了內生的學習動力,好成績對多數孩子應該是必然的結果。
06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教育事半功倍。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動權在教師。
但要記住,良好的師生關系絕對不是刻意去討好學生、遷就學生。
恰恰相反,教師對學生嚴格要求,對教育工作高度負責,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才能得到學生真正的尊敬和愛戴。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等、尊重、信任是基礎。
教師有民主意識,能夠和學生平等對話,樂于傾聽學生的聲音,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信任學生的成長愿望,信任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真正傾心于教育,用心關愛每個學生,對學生成長滿懷真誠的期待,良好的師生關系自然能夠形成。
07
家長是最重要的教育合作伙伴
教師要記住,家長不是對手,而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有的教師覺得家長是最難對付的一個群體,不但不主動配合教師,還處處挑刺,拿著“放大鏡”找他們的錯誤。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就會自動產生抵御心理,將家長作為對手來看待,家校無法形成教育合力,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影響了教師的工作效能。
不可否認,的確存在難以溝通,甚至不講道理的家長,但絕大多數家長一定是愿意主動配合教師和學校工作的。
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都一樣,有了這樣一個最大的共同目標,就有了雙方形成良好合作伙伴關系的基礎。
在教師和家長的關系中,教師應該是主動的一方。
作為專業人士,教師應該用專業的方法來引領家長,主動加強和家長的溝通交流,如:
幫助家長正確看待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的挫折,指導家長糾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行為,引導家長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為家長提供比較專業的咨詢和支持等等。
而不是將主動權交給家長,被家長的情緒左右,更不能成為一名只會告狀的教師,或只會給家長布置任務的教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