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奇的萌娃控
教育孩子是應該“輕聲教育”還是“狼性教育”呢?對于這個問題教育學家和各路網友一直爭論不休,其實這兩種教育本質上的區別就是,該不該嚴厲懲罰孩子,“打罵”是讓孩子長記性,還是造成孩子一生的痛?
經常能在網上看到父母暴打孩子的視頻,引起人們的憤恨,但是父母卻堂而皇之的說:“我的孩子我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小樹不休不成才”,這是多么無理的理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所屬品在對待,完全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人。
這樣的父母打罵孩子不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更不是為了讓孩子長記性,只是把孩子當做發泄的工具,把人生的苦痛,對生活的的不滿全歸在孩子身上,這種人根本不配做父母。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帖子,多年未回老家,在大城市的生活和工作受挫,就想著回老家跟外婆待一段時間,而這次回老家,卻讓自己看到一個小女孩悲慘的一生的縮影。
鄰居家生了一兒一女,兒子活潑好動,非常可愛,周圍人都非常喜歡他,女兒則是有些內向,不怎么說話,每次都是被人問什么答一句“嗯”。
這讓媽媽非常看不慣去“每天拉拉個臉,和誰欠她錢似的,這種性格不知道隨誰!”媽媽對女孩的不滿都寫在臉上。
一次終于看不怪女兒這幅誰也不愛打理,不打招呼,不冷不熱的性格,媽媽拿起了家里的掃帚打在了女孩身上,女孩疼得直掉眼淚,但是卻一聲不吭,而是抬著頭直勾勾盯著媽媽看,眼睛里充滿了絕望和空洞,而第二天10歲的女孩就離家出走了,全家人找了整整兩天才在鎮里的車站找到。
分析:
上述的小女孩,骨子里透著倔強,性格內向,因與媽媽理想中女兒的性格不符,所以被打,最終選擇離家出走,由此我們能可以知道,這種性格的孩子是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
性格
1、活潑開朗,樂觀,心態好
一般活潑開陽,樂觀陽光的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犯了錯誤被父母嚴厲的懲罰,也能很快的消化掉,不會做出過激的行為,所以這樣的孩子,如果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是可以采用“打”的方式讓其長記性的。
2、內向,沉默寡言,消極
像上述小女孩,就是內向的性格,這種孩子一般沉默寡言,心態消極,性格敏感,平時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什么事都壓在心里,這種孩子即使犯錯誤了,父母最好也不要打,很容易做出過激的行為,或者憎恨父母。
行為—出現這幾種行為該打就打
1、威脅父母
孩子都很聰明,知道用哭聲影響父母,一旦對父母提出的需求無法被滿足的時候,就喜歡用撒潑打滾,又哭又鬧的方式威脅父母,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就范,打一次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時威脅不到父母的,下次就不敢這種做了。
2、不尊重長輩
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孩子有著隔輩親的定論,無論孩子出現什么行為都覺得是可愛的,但父母一定要注意,一旦孩子出現打罵,不尊重老人的行為,一定要給其一定的懲罰,讓其知道這種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3、辱罵,輕視他人
孩子小時候都有些“勢利眼”,知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對一些社會底層的人,會出現輕視,不尊重人的行為在,這是原則性問題,父母千萬不能大意,一定要給與孩子懲罰。
“內向、消極、敏感”的孩子不適合“打”的教育方式,你家孩子是這種性格嗎?歡迎留言交流。
我是一個萌娃控,和我一起關注兒童心理,一起解讀成長的那些煩惱,如果你在我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鳴,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吧。
注:(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