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充滿自信,然而自信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家長在孩子過程中不斷的培養。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天才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而決定他能否成為真正天才的條件是他所受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家庭環境等密切相環,父母某些不經意的行為就可能給孩子帶來性格上不可逆轉的影響。
孩子自信的性格,會讓他們受益終生,家長注意這樣培養
1.讓孩子自己做事
有些家長因為自己小時候吃苦,因此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吃苦,從而什么事情都幫孩子做。
收拾房間、洗衣服、洗碗等等。這看似是對孩子好,可是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父母的心理,喪失動手能力,今后自己生活時便什么都不懂。
所以想要讓孩子以后健康發展,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2.不要比較
別人家孩子學習好、別人家孩子聽話懂事,但終究是別人的!
而且在別的家長眼中,我們的孩子也是好的,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
我們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因為往往我們再看自己孩子的時候,總是看到他們不好的地方,而看別的孩子的時候,我們只會關注他們的優點。
這樣不公平的比較次數多了,只會更加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3.不要制定高目標
家長的期望在孩子的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我們向他發送了許多無意識的言語和非語言標志,這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尊重孩子自己的目標,不要過多干涉他們的目標,但是要確保他們是積極的。
家長的角色是將整體目標分解為迷你目標,以適應適應兒童成長曲線的進程。
如果目標太高,孩子就會氣餒并質疑自己的能力。
4.不要否定孩子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大多源于周圍的人對自己的評價。
如果周圍的人給他的評價是肯定的、積極的,他就覺得自己能行,并且會在生活中逐漸建立起自信心來;
如果周圍的人給他的評價是否定的、消極的,他就會覺得自己能力不夠, 從而在心理上產生自卑感, 甚至會有自暴自棄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