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者:王金光|河北省承德市
隨筆
草原記憶——騎馬
馬是牧人的朋友。在草原插隊,我最先學會了騎馬。最多時,我有3匹專屬坐騎。
到牧場第二天,分場給我們牽來馬。我挑了一匹小馬,四歲口,毛色白里摻黑,牧人叫它“瞎那格”。第二天去倉庫裝羊毛,因沒發馬鞍,只能“鏟騎”光背馬。老知青幫助牽馬,我從里手爬上馬背,接過韁繩,馬小跑幾步就把我從外首顛了下來,旁觀者哈哈大笑。一去一回我掉下好幾次。好在那馬老實,也沒快跑,見我掉下立刻站住。幾天后,我終于敢騎著它串浩特了。小白馬是我作為牧場一員的專屬坐騎,跟著我直到我離開牧場。對它,我最深的記憶還是挨摔。一個秋日,我外出后回住地,秋高氣爽令人心曠神怡,馬也興奮。奔馳間面前草叢飛出一只鳥,馬受驚橫向一躲把我甩了下來,腰硌在草地車轍上,疼的我差點暈過去。仰面朝天躺了好一會兒,抱著馬脖子爬起,爬上馬背。回到蒙古包,老知青為我敷了跌打丸,躺了三四天。多年后,因腰疼到醫院拍片治療,大夫說我的腰椎有一處變形,應當是那次挨摔的遺留。第二年我成為民兵,在獲得一支沖鋒槍的同時,又得到一匹戰備馬。那是一匹黑馬,因長了雙排牙,牧人叫它“打呼了索約哈勒”。它個子不高,皮毛油黑發亮,兩眼炯炯有神,兩耳聳如削竹,四條腿健壯有力,性急好爭,短距離迅跑如風。它聰明膽大,隨我參加訓練,很快就學會了排隊、臥倒、起立,槍聲驟鳴它聞而不驚。1976年9月,毛澤東主席逝世后邊防加強戒備,我帶著它參加了阿巴嘎旗民兵騎兵團的拉練。再后來我當了分場會計,分場又給我配了一匹馬,黑里透紅,高大粗壯。我不喜歡它,很少騎。因它膽子太小,行進中遇到點什么就躲,騎在它身上掉不下來也嚇一跳。我還調教了一匹“生個子”,即未經過調教的馬。春季,馬比較瘦弱,牧場在打馬印、剪馬鬃、騸馬蛋的同時,挑選生個子進行調教。馬群被圈到牧人齊聚的地方,馬倌套住一匹馬,幾個人跑上去揪尾、抱頭,摔倒在地,該騸的用刀(去掉公馬的睪丸),該打印記的用烙鐵,該剪鬃的用剪刀。被調教的馬一般三、四歲馬,套住后戴籠頭嚼子,背上鞍,騎手上馬。那馬自然不老實,有的尥蹶子,試圖把騎手甩下去;有的躺地下打滾,逼騎手跳開去。騎手則藝高膽大,愈挫愈勇,摔(跳)下來再上,雙腿夾緊馬肚,雙手勒緊馬韁,任由它亂跳亂跑,直至它筋疲力盡。調教馬是勇敢者的行為,充分展示了馬背民族的剽悍。調教一匹生個子,騎手可得幾十個工分,并可騎一年。插隊第三年春我調教了一匹黑客馬(母馬),騎了差不多一夏天。一次從總場回分場,疾馳下梁時馬一只蹄踏進老鼠洞。馬撲倒的瞬間我跳到了一邊。抻韁繩拽馬起來,它踩進鼠洞的腿腕折了。我卸下鞍轡背著回家,任那馬一瘸一拐的走了。后聽馬倌說,那馬回到了群里。騎馬必須有裝具:一是馬籠頭,其狀如籠,一皮環套至馬鼻梁,左右側向上接皮環套至馬耳后,一小皮條從后繞馬頭聯結兩側豎環,韁繩結左側橫豎環聯結處。二是馬嚼子,主體是兩段勾聯在一起的同長弧形嚼鐵,嚼鐵兩端結馬籠頭橫環,單結一根韁繩。嚼鐵置馬嘴中,騎手憑韁繩勒嚼子馭馬。我吃過騎未戴嚼子馬的虧。一次,我騎摘了嚼子卸了鞍的坐騎去河邊飲它。不料它聞水一撒歡就拽不住了,跑到河邊突然停下,一下把我甩了出去。三是馬鞍,相當馬背上的座椅,向上的鞍橋前高后低中間凹;下面亦凹扣馬背。鞍下是襜,搭于兩側,隔離騎手的腿和馬腹。襜下是氈墊,保護馬脊不被磨傷。前后兩對肚帶結兩側襜下,環馬肚對接扣緊后固定馬鞍。襜面是蹬皮,上結鞍側,下墜馬鐙,長短可調。四是馬絆,狀如銬,兩套環間距十多厘米,戴在馬的前腿蹄上,放它在草灘上游走吃草。五是馬靴,騎手穿馬靴不僅威風凜凜,也為防止腿腳被蹬皮磨損,更為防止腳套進馬鐙拔不出發生危險。我們的裝具都是發的。牧人都自制馬籠頭、馬絆子。我曾向牧人學習。有牧人家傳的鞍襜,鞍沿壓銀條,鞍面鑲銀釘,非常好看。近些年到壩上玩兒,看到馬的鞍襜是鐵和革制的,籠頭是化纖編織的。當年的裝具是蒙古民族特有的工藝和文化,不該淹沒在歷史中!騎馬是有姿勢要求的。馬慢走時騎手盡可以坐鞍上。馬顛起來騎手一腳踩蹬支撐身體,另一腿根與臀部輕座馬鞍,兩腿交替休息。馬四蹄騰空奔跑時,騎手雙手勒韁,雙腳踩蹬,兩腿半蹲,身體前俯。馬行進的常態是顛,即四蹄兩兩輪流騰空或踏地,牧人稱之為“走”,對于馬和騎手都是較為舒適、可以持久的狀態。好的走馬傳說“日行一千,夜走八百”。馬四蹄騰空疾跑的耐力有限,除那達慕賽馬,我沒有見過誰的馬一跑十幾甚至幾十里。馬受不了,騎手也舍不得。牧人的坐騎白天騎,傍晚卸下鞍韂籠頭,戴上絆放到草地,第二天早晨抓。滴水成冰的冬季,馬避風啃草,帶著絆子一宿也能走出十數里。早起尋馬,常常被凍的臉頰通紅、手如針扎。1976年冬我做了分場會計,牧場分配我一峰駱駝。騎駱駝偶爾拴一宿不耽誤騎行;厚厚的雪地上它依然大步流星;駝峰大且毛絨厚實,護著騎手的前胸后背。有了駱駝,冬季就舒服多了。2022年3月

作
者
簡
介
王金光,筆名老騎手,曾在內蒙下鄉兩年、服兵役四年,2017年在河北省承德市工商局退休。喜讀書,好游玩,偶爾寫點詩文,自娛娛人。
★★ 平臺簡介 ★★
【阿拉善文學】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文藝兩新”合作新媒體平臺,為《阿拉善文學》期刊推選優秀作品及新人。該公眾號不限年齡、地域,為作家、詩人、文學愛好者等提供原創文學作品免費編輯、分享發布、推廣展示等服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