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問心淺笑
來源:砍柴文苑(ID:kanchaishuyuan)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別康橋》
1931年,一架從南京飛往北平的飛機,因遇漫天大霧而在濟南觸山墜毀。
那個曾在雨中等彩虹、沖破束縛追求自由、拋棄博士學位去英國拜羅素為師的浪漫詩人徐志摩,不幸罹難,年僅34歲。
蔡元培為他特意寫出這樣的挽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林徽因寫悼念文章說:“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凈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體會情感的切實,全是難能可貴到極點。”
就連諷刺過他的魯迅也剪下了當時的報紙。
有人說,徐志摩擁有著純真赤誠、自由灑脫的靈魂,活出了真自我,一生的內心和行為都在追求“愛”、“自由”和“美”,浪漫地生,浪漫地死。
的確如此,徐志摩的一生,就如林語堂所說,他整個的人永遠活在他文字里。
而他的愛情故事,更是讓人可歌可嘆。
當卑微遇上偏見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站在現在的角度來說,徐志摩是典型的富二代。
1897年,他出生在浙江海寧硤石鎮一個富商之家,他的父親徐申如特別會做生意,在江浙滬金融界和實業界相當有地位,被人稱為“浙江的張謇”。
但縱是被家人百般寵愛的他,也沒有避開包辦婚姻。面對這樣的婚姻,魯迅選擇了供起“母親的禮物”,胡適選擇了用愛化解“外在的不般配”,而徐志摩選擇了把所有的冷漠和殘忍賜給原配妻子張幼儀。
1913年,張幼儀的哥哥張嘉璈在杭州中學見到了還在念書的徐志摩,便去徐家為自己的妹妹提了親。
一年后,徐志摩和張幼儀才知道自己的婚事,而徐志摩在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嘴角一撇說:“鄉下土包子。”
從此,偏見便根深蒂固,徐志摩當張幼儀是封建禮教給自己的包袱,是自己那顆自由之心的枷鎖。
為了自由,徐志摩不惜在婚禮上選擇逃婚。
其實,對于張幼儀來說,這段婚姻又何嘗不是強塞給她的,本在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院里成績優異的她,沒有畢業就被家人接回家,從此多了一個冷漠的丈夫,這更是對張幼儀夢想的驚擾。
1918年,有了孩子的徐志摩終于被允許去留學,21歲的他只身去了美國,那個時候,他的生命里還沒有詩歌,英國的哲學家羅素喚醒了徐志摩被壓抑的天性。
1920年,徐志摩放棄了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計劃,來到英國,只為跟著被稱為“20世紀的伏爾泰”的羅素。
徐志摩的這一舉動,震驚了徐申如,他原本是打算讓學成歸來的徐志摩,借助張幼儀娘家的勢力走上仕途,從此大展宏圖,卻沒有想到兒子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
再三考慮后,徐申如決定送張幼儀出國伴讀,以讓兒子的行為有個牽絆。
作為“牽絆”一樣存在的張幼儀,更讓向往自由的徐志摩討厭了。他用漠視在兩個人之間豎起了一道墻,無論張幼儀多努力,都入不了他的眼,敲不開他的心門。
張幼儀用心做的菜,徐志摩不說好也不說壞;張幼儀還未開口說出的話,都被徐志摩一句“你懂什么”撞得支離破碎;張幼儀的心傷了又傷,她甚至做好了接納“二太太”的準備。
在這段婚姻,徐志摩把自己對張幼儀的討厭表現得淋淋盡致,張幼儀則選擇了一退再退。
徐志摩說:“愛情是我甘愿為之獻身的宗教。”
他如同大觀園中“賈寶玉”一樣,一心只想找到心意相通的“林黛玉”,卻從來沒有想過,“薛寶釵”一樣的張幼儀,才會讓他的浪漫落地,生根發芽,永存于世。
當激情遇到冷靜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1921年,徐志摩認識了同樣在英國讀書的林徽因,林徽因的身上,既有中國女子含蓄的魅力,也有西方女子獨立的氣質,還有那多情的文字,都讓徐志摩著迷不已。
徐志摩第一次感覺到了女人的魅力和愛情的力量,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心中的“白月光”,他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人夫和人父,熱烈地追求起了林徽因。
可是會寫出“你是我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并不是一個會被愛情沖昏頭腦的人,面對徐志摩瘋狂地追求,林徽因冷靜地說:“你在中國的老家是有老婆的,我怎么能跟一個有婦之夫戀愛甚至結婚呢?”
為了更好的追求林徽因,徐志摩用盡了各種冷漠的方式,只為逼迫張幼儀離婚。
他讓張幼儀去打胎,聽到張幼儀說“打胎會死人”后,居然冷酷地說:“坐火車還會死人,你就不坐了?”
離婚未遂的徐志摩更是把懷孕的張幼儀仍在異國他鄉,任她在深淵邊上獨自掙扎。
可徐志摩到底小看了張幼儀,那在烈火上炙烤過的靈魂得到復蘇后,會發出讓人不能直視的光芒。
張幼儀不再忍讓,她同意了離婚。
1922年秋,徐志摩的一首《笑解煩惱結——送幼儀》和他的《徐志摩離婚通告》一起刊出,他終于成了中國離婚第一人。
“真生命自奮斗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斗自求得來。”
徐志摩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林徽因了,可他沒有想到自己對張幼儀的態度為這位冷靜睿智的女子敲響了警鐘。
林徽因對自己的父親林長民說:“徐志摩的愛是如此的熱烈如此的不顧一切,面對離婚都可以這樣的輕描淡寫,那他以后會不會遇到同樣讓他不顧一切的事情呢?”
無疑,林徽因是懂徐志摩的,這樣的男人,愛你的時候可以對你非常好,一旦沒有感情了,或者出現另一個讓他愛的女孩,那她就會成為第二個“張幼儀”。
林徽因更了解自己。雖然兩人相戀互相寫了很多信,徐志摩也為林徽因寫了很多情詩,康橋的柔波里,也留下了他們你儂我儂的情意。
但生性浪漫的林徽因,無比清楚的知道什么樣的男人才是適合和自己共度一生的。
對于林徽因來說,徐志摩是浪漫的詩人、多情的戀人,卻不會是一個好丈夫。
所以,林徽因沒有選擇愛情至上的徐志摩,而是嫁給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
事實證明,林徽因的選擇是正確的,梁思成在婚后,把一生的愛都給了林徽因。哪怕后來的林徽因纏綿病榻,梁思成也不離不棄。
林徽因說:“徐志摩愛的不是我,而是用自己浪漫情懷想象出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
林徽因就像是大觀園里的“探春”,明白生活的殘酷,清楚知道裹著生活煙火氣的愛,才是最實在的愛。這是“寶玉”一樣的徐志摩,給不了的。
當浪漫與浪漫碰撞
“沒有女人,哪有生活,沒有生活,到哪里尋找詩、尋找美?我生來就愛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最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最得意的作品。”
如林徽因所料,離婚后的徐志摩在1922年回北京后,對好友的妻子陸小曼展開了瘋狂地追逐。
徐志摩這樣形容陸小曼:“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里蕩起,心泉的秘密。”
陸小曼的舞姿吸引著徐志摩,陸小曼的靈魂打動著徐志摩,而陸小曼的生活也因徐志摩的出現被點亮,打破了一直以來索然無味的婚姻生活。
徐志摩本就是不慕虛名、只戀風月的人,從不懼流言碎語的他碰到更加肆無忌憚的陸小曼,兩個人上演了一場不顧倫理的風花雪月。
陸小曼是有丈夫的人,他的丈夫還是徐志摩的朋友;徐志摩的家人也不接受陸小曼,認為這樣一個漂亮的女人對自己家里是無用的,況且是一個婚內出軌的女人。
可是徐志摩像當初和張幼儀離婚一樣,沖破一切阻礙,不顧綱常倫理,也要達成心愿。陸小曼呢,才子熱烈的愛也燃燒著她,為了和徐志摩在一起,她不惜打掉自己肚子里的孩子,哪怕終身不孕。
“你們兩人都是過來人,離過婚又重新結婚,都是用情不專。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們這次是最后一次結婚!”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在北京的北海公園舉辦了一場轟動當時的婚禮,在證婚人梁啟超說出“前無古人”的特殊證婚詞后之后,徐志摩終于掀開了陸小曼的紅蓋頭。
只是兩人的生活就像是大觀園中的“寶玉”和“黛玉”,在骨子里都是需要人照顧的孩子,并不適合滿是這人間煙火氣的婚姻生活。
婚后的陸小曼依然愛著十里洋場、歌舞升平。她出門要有專車接送,看戲要有排場,還要吸食鴉片。這樣的名媛花銷,在沒有徐家金錢供給的情況下,徐志摩感到萬分吃力。
就像是一場輪回,曾對張幼儀說“坐火車會死人,難道就不坐”了的徐志摩,為了節約開支,出行都在乘坐較無保證的郵政飛機。
也許是徐志摩隨著年齡的增長,懂得了如何在圍城中生活,也許是因為陸小曼是自己爭取來的結果。徐志摩把自己的柔情都留給了陸小曼。
為了博妻子一笑,徐志摩只能四處兼職,最多的時候,曾同時兼職五份差事。當時一個普通人一年掙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就能掙幾百大洋,可即使這樣還是養不起陸小曼奢侈的生活。
他高價請來山水畫家賀天健做陸小曼的老師,他想方設法為陸小曼尋覓美食,他心甘情愿地為陸小曼收拾欠下的債務,熱愛自由的他還會事無巨細地向陸小曼回報自己的行蹤。
甚至在徐志摩出事的那天,還在心心念念想著,要哄著、勸著、騙著,教自己的妻子成為自己的同路人。
可是天生懶散的陸小曼并不愿意為徐志摩改變,她從不怎么看徐志摩的詩,更因為身邊有大獻殷勤的翁端午,對徐志摩保持著不溫不火的態度。
直到徐志摩出事,陸小曼才幡然醒悟,在《哭摩》中寫到“我一定做一個你一直希望我能成的一種人”。
只可惜,徐志摩再也看不到了。命運就是這般不近人情,如果當初他把這份用心放在張幼儀的身上,張幼儀定會還給他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張幼儀在離婚后給徐志摩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
誰才是更好的太太,大概只有徐志摩心中知曉吧!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靈魂的另一半在遠方,卻忘記了眼前的詩也是詩。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生活充滿了茍且和束縛,卻忘記了帶有煙火氣的愛,才是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