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祖神農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但最愛喝茶、喝茶最多的卻不一定是中國人”,土耳其向導雅麗克端起手中的茶杯說:“按照國際茶葉委員會2020年報告,土耳其年均茶葉消費量為34萬噸,人均消費穩居世界第一,而中國人均僅排名世界第六。”
我頗為不信地拿出手機搜索相關信息,最后不得不承認這個數據是真實的。
“土耳其超過六成男性每天最少喝10杯茶,就算以全國平均計算,每人每年也要喝掉1300杯,人均茶葉消費量大約在4公斤左右”。雅麗克看我一臉驚訝又指著遠處說:“那個大叔就是賣茶人,背上小罐裝茶葉,大罐是開水壺,通過水蒸氣煮茶再由水管流出,路過的土耳其人一口一杯喝完就走”。
說實話,深諳茶道的中國人恐怕很難接受這種喝茶方式,但我還是嘗了一杯紅茶,發現茶氣幽香、微苦回甘,并沒有想象中的澀感,令人意外。
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土耳其最大產茶地就是我們剛剛抵達的里澤省,季風性濕潤氣候與中國南部產茶大省接近。唯一不同的是,里澤不僅山脈密集降雨多,冬季還會積雪,使得里澤茶樹養分足水分多,茶品穩定耐泡無公害,也從不施打農藥與工業肥料。
里澤因茶葉而富庶,全省15萬人口中的四分之一從事與茶葉有關的工作,僅茶廠加工與包裝工人就有1.7萬人之多,被譽為“黑海茶鄉”和“土耳其茶園”。
里澤是座千年古城,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曾下令建造城堡以宣示主權,歷經1400多年仍屹立在里澤城區西南面的小山上。古堡以方石和砂漿為建筑材料,高20米、厚3米,是黑海沿岸最古老、也是最牢固的防御工事。
里澤城區呈弧月狀向后山擴建,目前絕大多數新建住宅都在山上,我們預定的酒店也在半山腰,不僅視野好(能看夜景)、價格美麗(大床房200里拉/晚,約80元),也是去往“風暴谷”的必經之地。
里澤是黑海諸城唯一不以海濱為旅游亮點進行宣傳的城市,除了山野風味和百年茶園外,還有著“外國人愛吃土耳其烤肉、土耳其人只吃里澤烤肉”的說法,向導描述里澤烤肉的制作過程相當繁瑣,鮮肉切割再上烤架的間隔時間絕對不超過3個小時,燒烤之前還得涂抹茶粉去腥等等。
跟著向導嘗了幾家餐廳的招牌烤肉,確實肉香濃郁又不腥臊,混入茶香使口感更佳,另一種很受歡迎的吃法是將烤肉放入南瓜花內上屜蒸30秒,一口一朵,花茶濃香更甚。
風暴谷位于帕爾哈爾山脈南麓峽谷中,是里澤城區通往艾德高原的門戶,因雨季常伴狂風與洪水而得名。谷口有座建于14世紀的齊爾卡萊古堡,由特拉布宗帝國君主為生活在里澤的亞美尼亞人而建,以表彰他們為里澤帶來的農業種植與器具等技術。
教堂建在海拔1130米的懸崖邊緣,底下有條雨水河穿流而過直至里澤城區,堡內以亞美尼亞教堂、瞭望塔和起居間組成,巔峰時曾駐扎有20名士兵。
繞過古城還有個亞美尼亞小村子,據說在奧斯曼統治時期,大量亞美尼亞人因不改信仰而被土耳其人視為“三不公民”,即不準武裝、參軍、經商,其中一支亞籍部族趁著黑夜全村遷入深山,最后輾轉來到土耳其人避之不及的風暴谷內定居。
為了冬季出入方便,亞美尼亞人用泥石堆砌了一座石拱橋,距今已有500年歷史,是土耳其歷史最悠久的純手工拱橋,也是土亞兩族并不多見的和諧場景之一。
大概從二戰后開始,慕名而來風暴谷的游客越來越多,土耳其政府因此將亞美尼亞村民都趕到海拔更高的地方生活,進而開發風暴谷旅游觀光。沒想到的是,隨著游客視野開闊和過度開發等因素,更偏僻的亞美尼亞村莊反而更受歡迎,如今已成為里澤數一數二的“農家樂”目的地。
與土耳其人不同的是,這些亞美尼亞人不僅大面積開荒種茶,還種上了果樹蔬菜,為避免重蹈過度開發的覆轍,當地村民禁止設置任何觀光設施,也不允許破壞草坪、綠植和森林,哪怕冬季取暖也只能拾取脫落的樹枝和樹葉。
眼看亞美尼亞村莊大受歡迎,土耳其人又開始大肆改造附近村子,還模仿巴厘島設置了上百個秋千,拍出來的照片挺好看,但實際場景不僅雜亂無章,地面草植也被破壞殆盡。更恐怖的是,這些村子還是宰客事件的高發區,游客數年來不斷投訴“事前咨詢50里拉,事后結賬一分鐘50里拉”,甚至還有餐廳座位按分鐘收費等等。
2015年,一外國明星把被宰經過發到網上控訴時任政府不作為,剛上任不久的總統埃爾多安看到后大發雷霆,要求所有違建秋千全部拆除,同時進駐警察、稅務、環保等部門調查,將違規的民宿餐廳等建筑全部清退,直至2019年才正式對外開放。
然而,曾經的惡名早已遠播,這些村莊再也沒有往日的熱鬧與喧囂,我們在坡頂兩個多小時也沒看到幾輛車停下,吃飯住宿的人更少。
一名民宿主告訴我們,他的民宿從幾年前的“提前一個月預訂都未必有房”,變成現在的天天空房,只有節假日附近村鎮都滿房了,他這邊才有人入住,著實詮釋了什么叫“悔不當初”。
我們的目的地在黑海沿岸海拔最高的“會茶村”,也就是土耳其最早的茶園所在地。
網絡上有很多種土耳其茶樹來源的說法,有說是從日本引進,也有說是哈薩克斯坦商人帶來的,甚至還有人說來自英國。這些說法的來源,無一例外都無從查證。
按照當地茶農的說法,黑海最早種植茶樹的地方是格魯吉亞巴統,有完整的書面記錄證明于1918年從中國福建引進,而土耳其則于1923年建國后才從巴統引進,第一棵茶樹就種在艾德高原2900米海拔的“會茶村”。
如果參考中國古文記載,會發現土耳其茶農模仿得相當到位,例如《國史補》的“方山露芽為貢茶”,說的就是四月份的春茶,土耳其茶農也嚴格依照季節采摘春茶;還有《臘面茶詩》記載的“宜煮北山泉”,當地茶農也用山泉來煮茶,且非山泉不喝。
最有趣的是,茶農們奉行典型的武夷山巖茶制法:以3葉開面的新梢為最優品質,經曬、晾、炒、揉、焙等多道手工步驟。白茶因產量極為稀少而延長采摘季,從3月到11月都能采摘,制作過程也縮減為晾曬和烘干兩個步驟,但哪怕如此,里澤白茶的產量也是供不應求。
為了推廣土耳其茶文化,當地政府建議茶園推出“品茶票”,每張收費1-5里拉不等,可愜意品嘗園內任意品種茶水。但實際上,當地茶農并沒有那么小氣,多數茶園都是免費對外開放品嘗,有些茶園還會提供免費桌椅和觀景臺。
土耳其人喝紅茶的方式與中國人差異很大,當地人要么喜歡含著一塊糖喝紅茶,要么整塊精糖直接入杯飲用,只有少數人精通煮紅茶技藝,偶爾也會搭配餅干作為茶點。愛喝綠茶的土耳其人不多,因為綠茶久泡容易變色,且泡制火候更難掌握。
“會茶村”再往上就是艾德高原的最高點,被歐美游客形象地稱為“櫻桃村”,海拔約3050米。按照土耳其公開的信息顯示,“櫻桃村”在300年前是牧民夏季放牧的臨時居住點,隨著茶樹種植熱的到來,這些牧民也全部改行種起了茶樹,如今東坡向陽處仍有不少百年茶樹,是土耳其最頂級、也是最昂貴的茶葉產地。
但對游客而言,“櫻桃村”最吸引人的不是茶樹茶葉,而是日出日落、陰霧陽消的各種美景。試想一下: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呼吸著純凈空氣、聆聽著鳥叫蟲鳴,在微微風聲中入眠,在金光晨霧中醒來,會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下一站特拉布宗,土耳其美女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