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亞沒有歷史也沒有文明,哪怕有六處世界遺產,歐洲很多大國仍然不承認”。
巡游巴爾干半島的第一站就在斯洛文尼亞,可向導妮娜卻自嘲說自己的祖國沒有文明和歷史,這種極端又別出心裁的解說方式很快就引起了我的興趣。
直至9天行程結束后,我才概括出了大致意思:4500年前,歐洲最古老民族伊利里亞人就居住在斯洛文尼亞,公元1世紀曾被羅馬人占領,一直到6世紀又被斯拉夫人統治并建立“薩摩王國”,東正教就此傳入斯洛文尼亞。
然而,所謂的“王國”并不具備抵御外族的軍事實力,只能仰仗巴伐利亞人的庇護而俯首稱臣,東西羅馬分裂后,西羅馬勢力很快擴張到黑海,斯洛文尼亞于公元745年被迫并入西羅馬,公元976年才以公國身份暫露頭角。到了12世紀末期,土耳其人不斷侵擾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使得兩地民不聊生,此后數百年幾乎都在“反抗失敗、被屠殺、再反抗”中掙扎。
“你們會記恨土耳其人嗎?”我想起希臘一個作家說過“三分之二歐洲人不喜歡土耳其人,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仇恨”,所以小心翼翼的問妮娜。
妮娜笑著回答:談不上記恨,也真的不喜歡,巴爾干半島所有國家都被土耳其人侵略過,被大肆屠殺而仇恨至今的有保加利亞、亞美尼亞,希臘更是為了塞浦路斯直接與土耳其刀兵相見,斯洛文尼亞也被多次燒殺搶掠過,所以絕大部分國民都不喜歡土耳其人。為了區分伊斯蘭名稱,人們甚至把土耳其風格的烤餅面包和生活器具都改了名字,否則再便宜也沒人買。
斯洛文尼亞人認為羅馬或巴伐利亞人侵占只能算歐洲內部問題,而土耳其傳入的伊斯蘭教則屬于種族與宗教、文化多重侵略,所以一戰后迅速加入南斯拉夫王國站到土耳其對立面,直至現在仍極度排斥土耳其文化,從建筑風格、飲食習慣、稱謂詞匯全方位劃清界限。
然而,在傳統歐洲貴族眼里,斯洛文尼亞再怎么偏向歐洲卻改變不了沒有王室血脈、固有領地和自有文化等缺憾,且歷史上被外族統治的時間超過2000年,期間也沒有過完整主權。因此,多數歐洲人把斯洛文尼亞形容成是1991年才成立的年輕國家,經常用“沒有歷史沒有文明”來嘲笑斯洛文尼亞人。
真的沒有歷史文明嗎?
妮娜一邊計劃500多公里長的自駕路線,一邊回答:有沒有歷史文明并不重要,斯洛文尼亞的亮點在于自然與和諧。2003年取消征兵制變成常備軍后,斯洛文尼亞的治安狀況越來越好,犯罪率日益降低,加入北約也只負責和平行動與人道主義救援。更重要的是,斯洛文尼亞拒收難民的立場十分堅定。
在妮娜的計劃中,我們從首都盧布爾雅那經小城卡姆尼克前往第三大城市克拉尼,期間參觀布萊德湖等地后再進入特里格拉夫國家公園,隨后入境意大利到達兩國交界的戈里齊亞堡城堡與迪里雅斯特,在海濱城市科佩爾停留兩天出發去斯內奇尼克,再經齊爾諾梅利抵達邊境小鎮布雷日采,然后乘船順薩瓦河進入克羅地亞。
雖然妮娜一直自嘲“沒有歷史文明”,但說到首都盧布爾雅那卻不停自夸:這是我最喜歡的歐洲城市,面積將近1000平方公里,人口卻不到30萬,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在尖頂屋(巴洛克風格)內生活。
盧布爾雅那是座相對年輕的首都城市,14世紀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才正式建城,15世紀中期羅馬教皇為抵御伊斯蘭教入侵,點名將盧布爾雅那設為巴爾干半島教區首府,城區面積因而擴大數倍才變成文化中心區。
19世紀初,拿破侖占領盧布爾雅那后將其劃歸為法國一個省,沒多久又被奧地利納為屬國,隨后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斯洛文尼亞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整個國家變成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戰場,僅其中的12次戰役就犧牲了30%士兵,死傷達15萬人之多,具體死亡數字至今仍在一點點的增加。
二戰爆發后,斯洛文尼亞人最先發起反抗,意大利軍隊干脆拉起幾十公里長的鐵絲網將人們團團圍困,用斯國博物館典藏的《戰爭報告》形容:餓死病死的人,比戰場犧牲的士兵還要多。1943年意大利剛投降,德國軍隊又接管盧布爾雅那開始新一輪的燒殺搶掠,也難怪妮娜說:“這座城市直到獨立后才煥發出生息,沒有主權都是被欺負的對象。”
雖然被嘲諷過,但盧布爾雅那的文化與藝術底蘊依然盛名在外,1595年創辦的盧布爾雅那大學可是獲得“三皇冠”認證的世界頂尖商學院,科學與藝術學院更是為歐洲培養了無數頂級科學家與藝術家,也是歐洲不多見的被中國科學院認可的合作機構之一,雙方還多次互贈科研儀器與禮物。
再加上1919年創辦的神學院、三所美術學院和冶金研究學院在內,這座城市僅學生群體就超過了5萬人,足足占比城市總人口的1/6,因而得名“歐洲大學城”。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盧布爾雅那的學術氛圍濃郁,市民總體年輕化,人與人之間也更加的禮貌和諧。
妮娜說:在斯洛文尼亞,你可以卸下戒備不用擔心被宰被騙,因為物價按歐盟制定標準,如果游客被宰了,那我反而要恭喜他,舉報后不僅能獲得至少10倍的價格和精神賠償,還有物價與旅游部門給予的補償,相當豐厚;也不用害怕受到傷害和歧視,斯洛文尼亞的海關、警察和軍人都要接受不低于50個課時的文明訓練,海關和警察不僅被要求低聲細語,就連值班期間的行為也要受市民監督。
我對妮娜的描述并沒有完全相信,所以事后各種求證,結果卻發現了更有趣的現象:斯洛文尼亞曾經有過幾次大規模警察罷工,但人們卻發現這些警察脫了制服也在街頭維持治安,生怕自己罷工影響城市治安。
然而,真正令我詫異的并不是斯洛文尼亞的人文與藝術氛圍,更多的驚訝這個國家如何保存這么完美的自然環境,在之后幾天行程中,我們去過高原、冰川、海濱、草原、峽谷,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既唯美又震撼的絕世風景(下一篇卡姆尼克,一個擁有三座古堡與二戰萬人坑的小鎮)。
(紀實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贊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