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說起“捧殺”這兩個字,應(yīng)該大家都不陌生。看似對一個人很好,無盡贊美,其實是想要把對方捧得高高的,然后再重重摔下。所謂“綿里藏針”,亦可以作為“捧殺”這兩個字的同義詞。游戲網(wǎng)賺
都說漢文帝很寵弟弟淮南王,對他一再忍讓。但是淮南王卻把兄長對自己的寵愛,當(dāng)成了驕傲自大的資本,最終還忘恩負義的謀反。即便如此,漢文帝依然沒有處死他,只是把他流放而已。誰知道淮南王太自負,受不了這落差。竟然活活絕食而死了。聽到他的死訊后,漢文帝難過不已。給大家留下一個寵弟的印象。
事實上,漢文帝對淮南王劉長,真的是如此兄長式的包容嗎?我認為這倒是值得好好探討一下的。
劉長的生平
先來好好嘮嗑一下劉長的生平吧。
劉長的出身,并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他的母親趙姬是趙王張敖的美人。有一次劉邦經(jīng)過趙國,為了討好劉邦,張敖把自己的美人趙姬獻給了劉邦。趙姬受到劉邦的寵幸,后來張敖再不敢把趙姬留在府中,為她另建外宮居住。
后來,受謀反罪的牽連,與張敖有關(guān)的人都被下獄,趙姬也不例外。當(dāng)時趙姬已經(jīng)懷有身孕,托人轉(zhuǎn)告劉邦。誰知劉邦卻置之不理。趙姬因此大受打擊,生下孩子后就選擇了自殺。劉邦這時才后悔不已,讓呂后收養(yǎng)了孩子。這個孩子就是劉長。
許是因為這樣的出身,劉長心里一直憋著一股憤懣之氣,為人也比較驕傲自負,這其實也是他錯失皇位的一個重要因素。當(dāng)時,呂氏一族被扳倒,朝中大臣們選擇了擁立代王劉恒為新帝,可以說是綜合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劉恒為人寬和素有賢名,就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這次錯失皇位并沒有讓劉長反思自己,反而更加憤憤不平。漢文帝對他還不錯,至少表面上是如此。所以在劉恒繼位以后,劉長也是很肆意的表達自我,不經(jīng)皇帝私自殺死大臣,還擅自委任官吏,讓手下的郎中春任國相;自制天子所乘張黃緞傘蓋的車駕,出入模仿天子聲威等等,所作所為,無一不在挑釁漢文帝的威信。
當(dāng)大臣們都看不下去,紛紛要求漢文帝處置淮南王劉長的時候,漢文帝卻說:
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交列侯與二千石官商議吧。
當(dāng)大臣們再次上書請求漢文帝處置劉長的時候,漢文帝只好說:
我不忍心依法懲處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廢掉他的王位吧。
于是大臣們第三次上書,說既然皇帝你不忍心處置淮南王,不如就廢掉他的王位,遣往蜀郡,讓他的妻子兒女都跟著過去,再讓當(dāng)?shù)氐目h衙給他們修建房屋,供給糧食吧。再冒死懇請皇上,一定要把這件事公諸于天下。
漢文帝這次終于勉為其難的同意了,并說多給他加點肉和酒吧。
于是,劉長就被囚車囚禁,一路押解。當(dāng)時,大臣袁盎還勸漢文帝,說皇帝您一向嬌寵淮南王,才讓他養(yǎng)成了無法無天的性子。現(xiàn)在沒有派賢明的大臣去勸解他,就直接把他下獄。恐怕淮南王性情剛烈,受不了這個氣啊。
漢文帝說,我只是讓他吃吃苦頭而已,很快就會讓他回來的。
結(jié)果,正如袁盎所說,劉長受不下這個氣,大感屈辱,于是絕食而死。消息傳到漢文帝耳中,漢文帝哭得很傷心。對袁盎說:我后悔沒有聽你的話。袁盎說,事已至此,多說無益,陛下您只好自己寬解自己了。漢文帝說:這可怎么辦好呢?袁盎只好回答說,那就把丞相御史斬了吧。于是漢文帝斬殺了和此事相關(guān)人等,并把淮南王按照列侯的禮儀厚葬。
后來有百姓就此事傳頌歌謠,說漢文帝不能容下自己的親弟弟。漢文帝聽到這首歌謠很是嘆息,說天下人難道認為我是貪圖淮南王的封地嗎?后來把淮南王的封地一分為三,分給他的三個兒子。
是寵愛?還是捧殺?
了解了劉長的生平以后,不知道你們都想起什么呢?
我倒是想起“鄭伯克段于鄢”這個典故了。鄭伯的母親偏愛弟弟共叔段,時常向鄭伯要求本不該屬于共叔段的東西,把共叔段寵的是愈發(fā)張狂。當(dāng)時大臣們都勸說鄭伯,不能這么無限制的寵下去,否則終將釀成大禍。鄭伯每次都一臉無奈的說,我母親這樣要求的,我有什么辦法呢?
結(jié)果,在鄭伯的縱容下,共叔段愈發(fā)猖狂,企圖謀反,被鄭伯快刀斬亂麻的平定以后,共叔段死在這場戰(zhàn)亂里,也沒有人為他鳴一句不平。畢竟大家看到的都是鄭伯對他一再忍讓,他卻企圖謀奪哥哥的位置。共叔段早已失盡了人心。
鄭伯算是腹黑第一人,他豈能不知道共叔段的危害?卻沒有及時制止,反而是任由共叔段犯下大罪,再一舉處置,讓共叔段沒有回頭的機會。他之前的種種忍讓,不過是為了最后的絕殺罷了。
其實我覺得,漢文帝在處置劉長的問題上,估計多少也借鑒了鄭伯的做法。劉長張狂他也不是不知,卻一直在默默縱容,等到最后劉長犯下眾怒,再佯裝無奈把劉長下獄。袁盎也看出了什么,才會委婉的指出,漢文帝都沒有給劉長改過的余地。但是漢文帝當(dāng)時根本就是裝聽不懂,等劉長真的死了,再來表演兄弟情深,袁盎那時候只能說是,看破不說破罷了。反倒是拉了一些旁人來陪葬。可到底,最終也并沒有完全堵住悠悠之口。如鄭伯被人認為不顧念兄弟之情一樣,漢文帝也在道義上留下了污點。
參考資料:
1.《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2.《晉書. 列傳第六十二.文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