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多小胖 · 主播 | 文倩
天地之間,莫貴于人。而與人相處,亦并非易事。
曾國藩《冰鑒》中語云:“大旨亦辨清濁,細處兼論取舍。”要看清一個人,不但在大處要分辨清濁,而且還要在細處分辨主次,方可做出取舍。
越是體察入微,越能洞悉出人心。
人與人之間,從萍水相逢到莫逆之交,必須經(jīng)歷無數(shù)的考驗和磨難。然而,人心方寸間,裝下了世俗浮華,難免掩蓋了虛偽與冷漠。
人心的背后,是往往被忽略的人性。深淵有底、人心難測。
學會看清一個人,才能夠遠離傷害與紛擾,懂得選擇和取舍。學會看清一個人,才不會愧對真誠與善良,堅守原則和信仰。
金錢,是看清一個人的試金石。
世事熙攘皆為利往,真想認識和了解一個人,錢是最好的試金石。
錢,不能衡量世間所有的事物,但它卻會讓你看透人情冷暖,讓你徹底看清一個人的脾氣和秉性,辨識出真心和虛偽。
楊絳先生說過:“惟有身處卑微,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
面對生活的難關(guān),再深的情誼,倘若只建立在利益之上,就會讓彼此失去信任。有的人看起來精明算計,不愿損失分毫,殊不知最終涼了人心,也難覓知己。
因為,比金錢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性,再冠冕堂皇的說辭不過是敷衍,只有真心實意的付出,才能收獲一段持久穩(wěn)定的關(guān)系。
《論語》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德,恪守原則,不追逐名利,一生只將道義和良心視為最珍貴的品格。
1919年秋,林語堂赴哈佛留學,一年后獎學金被停,生活經(jīng)費出現(xiàn)了困難。身處異國,又沒有他人協(xié)助,萬般無奈之下,林語堂斗膽向老熟人胡適拍電報求助。
想到胡適善愛幫助他人,家里也并不寬裕,他便特別留言寫道:“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
一個月期限還未到,他就收到了胡適的匯票,胡適還附言說明這筆錢是北大預(yù)支給他的工資,讓他安心讀書。
林語堂大受感動,一鼓作氣在哈佛讀完了文學碩士,又去了萊比錫大學讀語言學博士。畢業(yè)后,他謝絕了國內(nèi)外多家著名院校高薪聘請,毅然回北大英語系任教。
半年后他攢夠了錢,找到校長蔣夢麟,打算還給北大。沒想到蔣夢麟?yún)s說:“我當校長這么多年,北大從來就沒有給教師預(yù)支過工資!”林語堂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是胡適自掏腰包幫他完成了學業(yè)。
這份深厚的情義,也影響了林語堂整整一生。
水深靜無聲,失利人無蹤,患難才能見真情。
危難之時,愿意扶你起來,給你力量支撐,幫你度過風雨的人,一定是你的貴人,要懂得好好珍惜。
反之,那些唯恐躲避不及,害怕禍及其身的人,會讓你瞬間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錯將善良白白交付于他人。
細節(jié),能看清一個人愛不愛你。
常言道:“人心難懂,真心難求。”
一段感情的好壞,終究都深藏在生活的細節(jié)里。
愛情里,總有一些微小的觸動,讓你突然傷了心,也死了心。總有一些事情,讓你不經(jīng)意中,就看清了一個人,看透了一顆心。
網(wǎng)友知然這樣描述自己的婚姻狀態(tài):
“婚姻進入了倦怠期,曾經(jīng)許下不離不棄諾言的人,開始對你做的飯菜挑剔,埋怨你照顧不好孩子,嫌棄你不愛裝扮,甚至看低你的工作和家人。
那些爭吵、冷戰(zhàn)夾雜在細碎的時光中,積攢出數(shù)不清的失望和痛苦,讓婚姻逐漸變成了一個人冰冷的牢獄。”
張小嫻說過:“我不介意卑微,但我要在偉大的事物面前卑微,而不是在沒有應(yīng)答的愛情面前卑微。”
一場婚姻,讓曾經(jīng)的傾慕化為隱藏的鋒芒,成了一把傷人的利器。
婚姻中,要想真正看清一個人愛不愛你,不妨看看他是否懂得寬容和感恩,是否明白善待和珍惜,又是否罔顧曾經(jīng)同舟共濟的艱難,以及如今一茶一飯的溫暖和妥帖舒心的生活。
看慣了細節(jié)里的溫暖,才能體會到真愛的存在。
有人曾說:“倘若沒有李銀河,便沒有王小波的《黃金時代》。”這話或許一點也不假。
初到美國留學的王小波事業(yè)受阻,只能留在家里搞創(chuàng)作,而李銀河并沒有絲毫不滿之情,她不僅自己去餐廳洗盤子補貼家用,還一手包攬了所有的家務(wù)。
她用雙手的力量和溫度,給了這份感情最踏實的依靠,陪王小波度過了黎明前最漫長的一段黑暗時光。
苦難的生活并沒有消耗婚姻的熱情,只要愛依然是婚姻的底色,就必然能把酸楚的苦澀釀成醇厚的甘甜。
細節(jié),決定了婚姻的質(zhì)量和成敗。而徹底讓人死心的,看清婚姻真相的,不正是不言不語的沉默、突如其來的指責、從未停止的抱怨,以及絕望后的幡然醒悟。
婚姻中,看清一個人,也就看懂了人生大半。
態(tài)度,能看清一個人真正的人品。
身處于世,一個人的態(tài)度,不僅體現(xiàn)著他的價值觀,更深藏著一個人的人品。不卑不驕的人,永遠態(tài)度謙和端正,反之趨炎附勢,態(tài)度表里不一的人,必然所非純良之人。
徹底看清一個人,不僅是因為他尖酸刻薄的姿態(tài),而是他內(nèi)心缺乏真正的善意和尊重,這樣的人,也必然不是可靠之人。
單位有位老同事,大家平日對他印象不錯。有次外出就餐時,他一直不停地使喚、為難服務(wù)員,有人好心相勸,他卻毫不在意地說:“他就這個層次,他干的就是這活!”
那一瞬間,大家都對他的人品心知肚明,從此以后便很少與其來往。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一個居高臨下,始終將優(yōu)越感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不懂得設(shè)身處地的善良,更少了厚道坦誠之心。而對一個地位低下的人頤指氣使,不論他有多高的成就,都沒有好的教養(yǎng)。
識人識心,交人交真。對父母的態(tài)度里,也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yǎng)。”
生活中,有許多人往往將客氣給了外人,將脾氣撒給了父母。有人工作壓力大埋怨父母不爭氣,有人數(shù)落父母自私、不負責任,才造成了自己如今生活的不如意。
但是,父母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父母,他們會犯錯、會苛責,也會有情緒。如果對父母都無法做到和顏悅色,那要怎樣才能坦然接納所有的不順,又怎會擁有把生活過好的能力。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一個人最大的教養(yǎng),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想要看清一個人,那就看看他對地位低下的人是否平等尊重,對待父母是否謙遜有禮。
前者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后者豐盈了我們的內(nèi)心。
人生在世,看清一個人,看透一些事,是為了讓我們擇良人相伴,留世間溫暖和愛幾多溫存。
慧眼識得他人的冷漠,卻愈發(fā)清醒地認識自己。
看清了人情冷暖,看多了世態(tài)炎涼,便學會了平淡對待人生,冷眼看盡繁華,不困于情,不亂于心,不執(zhí)于念,守住一顆真誠又珍貴的心。
愿我們都能識得人心,辨得偽善,將真正的善良耕種在每個人的心田,讓人生之路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