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在《水滸傳》中,曾在“老種經略相公”帳下做提轄,后來又到渭州“小種經略相公”手下做提轄官。最早出場的九紋龍史進,是去延安府投奔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做教頭的師父王進。此外,病大蟲薛永、金錢豹子湯隆也和“老種經略相公”產生過交集?!袄?、小種經略相公”在原著文中經常出現,但是他們晦澀的名字和神秘的身份,讓許多讀者一頭霧水。
魯智深在老種經略府里面做過提轄官,這也成了他最大的吹噓資本,逢人就說:“俺是老種經略相公帳下提轄官”。按照常理,自我介紹時,大家都會下意識地說出自己最為厲害的名號,魯智深自然也是如此。所謂“老、小種經略相公”到底是何許人也,能讓好漢們心生敬仰,紛紛前去投奔?
有人認為,“老、小種經略相公”同樣是虛構人物,其實不然?!端疂G傳》雖成書于元明之際,但其中主要人物的事跡卻早在南宋就有了雛形。書中對兩位“種經略相公”的描寫自然也非杜撰,這二位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而且相當有名。“知兵有謀卻敵虜,宋代名將種師道”。老種經略相公名叫種諤,其侄種師道為小種經略相公。
種諤、種師道二人都曾在西北邊境出任經略安撫使 ,故此被尊稱為“經略相公”。相公是對地方官員的稱呼,比稱呼“老爺”親切。這“經略相公”是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員,權力比知府、知州大得多。為了區別兄弟二人,世人稱呼種諤為“老種經略相公”,稱呼種師道為“小種經略相公”。不過種師道經略渭州時,種諤早已去世三十余年,這是水滸小說的一點瑕疵。
一說北宋名將,大家都知道起“楊家將”,但是“種家軍”同樣在青史留名,甚至比楊家將的名氣大、作用大,只不過楊家將走上舞臺,后世人人皆知,但是“種家軍”卻走進史書,湮沒在文字之中。有宋一朝,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種師道、種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幾十人為國捐軀,可歌可泣。
單說種諤、種師道。公元1067年秋,時有西夏部落首領嵬名山,時時騷擾北宋邊城,種諤用一只金盆作誘餌,未傷一兵一卒收服嵬名山1萬多軍民,收復了陜北重鎮綏州。公元1081年秋,北宋集中五路兵馬進攻西夏,種諤率兵迎戰8萬西夏大軍,在無定河邊以伏兵大敗西夏軍,即北宋有名的“米脂大捷”,捷報傳來,舉國振奮,種諤威名傳遍四方!
值得一提的是,青面獸楊志當時正在種諤手下當差,后來他闖蕩江湖,每每以曾在“老種經略相公”帳下聽令而自豪,標榜“灑家”原本也是個軍人?!懊字蠼荨焙螅N諤奉命鎮守延州,從此固守陜北、抗擊西夏,保邊境安寧。延州百姓說:只要有“老種經略相公”在,我等無憂也!
公元1083年,種諤病死軍中,年僅56歲。西夏軍聞訊大喜,立即發兵攻宋,西北戰事吃緊!但是種家還有后人,種師道、種師中、種樸等人已經成長起來,號稱“小三種”,率領種家軍浴血奮戰。種師道仕途不順,早年因得罪大奸臣蔡京,被列入“元祐黨籍”,罷官十年。因西部戰事不斷,種師道才被重新起用,任忠州刺史、涇原都鈴轄,駐軍西部邊境。
西夏人侵犯定邊,種師道率宋軍前往迎戰。種師道布下疑陣,暗地里派偏將繞后,前后夾擊大敗西夏人,俘獲駱駝、牛馬數以萬計。宋徽宗隨后命令種師道攻打臧底城,規定十天必須攻克,種師道僅用八天就攻下,宋徽宗欣喜不已,升種師道為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后來種師道遭奸臣童貫陷害,被勒令退休。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宋徽宗慌了手腳,令各地軍隊勤王救駕,并特召種師道進京,加封他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權自行征兵征糧,讓他率軍抵抗金人。當時種師道已經76歲高壽,金人聽說他是主帥,畏懼不已,沒有交戰就直接拔營北撤幾十里,隨后認為無望攻下開封,便于宋朝議和。
種師道質問此時已經繼位的宋欽宗:“女真不懂兵法,豈有孤軍深入別人境內,卻能順利撤退的道理?”勸宋欽宗乘金兵渡黃河時襲擊,宋欽宗不從,只是回答:“已經講和了?!狈N師道長嘆:“他日必為國患?!眱H僅幾個月后,金兵再次南下,種師中與金人交戰,壯烈殉國。宋欽宗卻力主議和,種師道悲憤交加,不久病世。
種師道死后不到一年,金軍入開封,二帝被擄,北宋亡國,是為“靖康之難”。以上事例,不足“種家將”光輝事跡之萬一。有宋一朝,種氏家族豪杰輩出,西戰西夏,北抗大金,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卻奈何北宋官家軟弱無能,認為萬事只要一個“和”字,就可保宋朝平安,辜負了“種家將”這等為國為民的英雄豪杰。
魯智深等人以他為榮,毫無問題!
(參考資料:《宋史》、《水滸傳》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