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南部,靠近中緬邊境。布朗山方圓1000多平方公里
勐海縣轄鄉(xiāng)。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稱“濮滿山”。古時曼桑、曼新屬車里宣慰使司地,其余屬勐混土司。因以族稱,名布朗山。1950年屬勐混區(qū),1953年設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區(qū),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區(qū)(州)。1958年置布朗山區(qū),1969年設五一公社,1973年為布朗公社,1984年置區(qū),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山區(qū),南和西與緬甸接壤,距縣府91公里。面積1016平方公里,人口1.6萬。有公路通縣府。轄勐昂、南溫、曼果、結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個行政村。農(nóng)作物以旱稻、玉米為主,并產(chǎn)甘蔗、茶葉、南藥、水果等。草場廣闊,適宜發(fā)展畜牧業(yè)。森林茂密,產(chǎn)木材。布朗佛教。 布朗山是全國唯一的布朗族鄉(xiāng)。布朗族,歷代稱為“濮滿”、“濮人”等。解放后,國家改“濮滿”為布朗族。世居于此的布朗山民——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在蒼莽大山中建立村寨,聚族而居。
布朗山是著名的普洱茶產(chǎn)區(qū),山中的村寨,大的有班章、老曼峨、曼新龍等幾座。國內(nèi)一些學者曾考證,布朗山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人類消耗的第一片茶葉,就是當?shù)鼐用竦淖嫦日聛淼摹?jù)專家考證,布朗山民是古代百濮民族的后裔,具體說,包括了今天的布朗、佤、德昂等民族。在歷史上,百濮民族曾經(jīng)南遷,在中南半島建立了以吳哥窟為代表的曠世文明。與這些遠出國門的祖先相反,留在國內(nèi)的布朗、德昂等族,直至民國時期仍身處密林,在這方圓1000多平方公里的布朗山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終不曾離開云南一步,遠離外部世界的召喚。所以,可以這樣說,布朗山中的居民是云南原生的土著民族,是真正的云南人之根。也許正是由于這千年的閉塞、千年的隱居,布朗山民們才能與大自然息息相通。在這里,他們食百草、嘗百味,將無數(shù)大自然的饋贈收入自己的杯盞之中,滿山的奇珍化成強健體魄的營養(yǎng),其中茶葉便是被布朗山民最早馴化、種植和享用的。布朗山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雨量1374毫米,年平均氣溫18℃~21℃,全年基本無霜或有霜期很短。
一年有干濕兩季,最大蒸發(fā)量出現(xiàn)在3月~4月,最小 蒸發(fā)量出現(xiàn)在11月~12月,年蒸發(fā)量大于降雨量。冬春兩季多霧,夏季兩季多陰雨,日照只有1782小時~2323小時。夏秋季受來自孟加拉灣的暖氣流控制,冬春季受來自印度半島的干暖西風氣流控制,加之北部有哀老山和無量山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四季如春”的氣候特點。布朗山處于絕對高度多在1000~2200米的中山山地,相對高差500~1000米,形成了明顯的立體氣候。適宜農(nóng)作物和經(jīng)濟林木生長。境內(nèi)曼囡、過賀、拉桿、曼邁、結良一帶氣溫較高,適宜種植熱帶作物。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瀾滄江北岸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江北六大古茶山。到了清朝,隨著勐海茶區(qū)的逐漸興旺,茶葉產(chǎn)制中心轉移到以勐海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即南糯山、勐宋、巴達、布朗山、南嶠和景邁等六大茶山。
布朗山茶總的特點,香氣比較充實,茶汁滑度高,湯色明亮,缺點是苦底重,有的化的較慢,有澀味留存,但這些可以通過泡茶手法,如投茶量,泡茶器皿選擇,出湯時間等來控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