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找了個空閑時間,把電影《我的姐姐》看完了,百感交集。
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
因為是女孩,她從小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被寄養在姑媽的家里。
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原因,讓安然從小養成了獨立好強的性格。
一頭短發,一副男孩子打扮。
她做夢都想要逃離這個讓她心痛的地方,每天刻苦努力學習,本科考上臨床醫學。
卻被父母改成護士學,因為學護士學可以早點外出掙錢。
但是她卻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一心努力考研去北京,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是,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
02
面對自己一心追求的生活,一個未成年的弟弟,安然該如何選擇?
她是選擇留在老家照顧弟弟長大成人,還是考研去北京追求自己的夢想?
這讓安然陷入了“兩難”地步。
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最后的結局安然還是沒有把弟弟送養給別人。
《我的姐姐》自從上映以來,票房破四億。
取得高票房的原因不僅僅因為張子楓吊打的演技。
更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了中國式家庭的現狀,引起了人們的討論和深思。
03
在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中,女孩子從一出生便是原罪。
影片中,姐姐安然和弟弟躺在床上講話。
“你一定要去北京嗎?”
“是啊!”
“你就不能等等我嗎?”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
“可是我只有你啦!”
父親對待弟弟安子恒,會給他做紅燒肉。
這讓她想起了父親這樣對待自己。
之后她就被寄養在姑媽家中。
長大之后,父母想要身為女孩子的她早日賺錢,擅自主張替她修改了志愿。
安然父母的這種行為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
認為自己不該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來,更會讓他們認為自己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
04
在影片中,除了安然讓我心疼,還有一個人更讓我心疼,那就是安然的姑媽。
安然的姑媽和安然都擁有相似的命運。
安然的姑媽從小學習成績優異,一口俄語說得優美流暢。
但是由于家中貧困,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
安然的姑媽就把自己讀書的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弟弟,也就是安然的父親。
姑媽說:“我是姐姐,從一出生就是,一輩子就是。”
長姐如母。
父母不在,作為姐姐就應該犧牲自己的一切來滿足弟弟的幸福。
安然哭紅了眼眶,“姑媽,你是個好人。”
到了安然的委屈和反抗,她意識到,或許身為女人、姐姐,也不一定要為家庭做出犧牲。
就像最后她對安然說的那句話:“姑姑沒把你帶好,以后的路,你自己好好走。”
聽完不禁讓人淚目。
也許是觸動了姑媽,如果自己當初沒有這樣選擇的話,現在的生活又該是怎么樣的呢?
她忍不住嚎啕大哭。
05
電影中《我的姐姐》當中的安然作為一個姐姐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
在父母意外離世之后,未成年的弟弟無人撫養。
所有人都讓安然照顧弟弟,把弟弟撫養長大成人。
可是,安然這個時候也不過才僅僅23歲,自己也是一個孩子啊!
她不僅僅要照顧弟弟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
還要承擔起大人的責任,掙錢養家。
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考北京研究生的夢想。
她不甘心為了弟弟放棄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
因此她憤怒,她拒絕,她“自私”的一心想要把弟弟送人。
但是,折騰了好幾次,她還是選擇了“妥協”。
沒有把弟弟送走。
安然最后之所以這樣選擇,不僅僅是由于外界的壓力,更多的是與自己的和解。
因為她真的愛自己的弟弟,不舍得把她送走。
06
心理學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見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的大。
影片中的安然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
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獨立堅強。
整個人就像是個刺猬一樣,讓人難以接近。
她渴望愛和被愛。
在面臨是否撫養弟弟的問題還是追求自我獨立的路上,內心渴望夢想獨立的她,最終還是沒有把弟弟送走。
07
林語堂曾說過:“人生不過如此,且行且珍惜。
自己永遠是自己的主角,不要總在別人的戲劇里充當著配角。”
每個人都有自我存在的意義,沒有人是為了另一個人而活著。
正如電影導演殷若昕在接受采訪時說:“安然也是成長中女性青年的一種縮影。
我希望通過“安然”的故事,讓更多女孩認識到她們的職業規劃、人生方向,都應該由自己來選擇。”
每一個姐姐在是姐姐之前,同時是她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