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太監往往很“娘炮”,但實際上,歷史上的太監多勇武,與軍事的關系很緊密。
太監跟軍武沾上關系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唐代。唐皇室喜歡任用游牧民族或邊疆漢人為宦官,如權宦高力士、仇士良等。這些人生長在民風強悍的環境,往往身懷武藝、弓馬嫻熟。而出身內陸的宦官,若想為皇帝重用,會武功知軍事顯然是一條捷徑。唐中后期的權宦魚朝恩、霍仙鳴等人,先后被唐皇任命為監軍并掌握禁軍神策軍,以助中央鎮諸將、平節度使,在某種程度上全因宦官普遍尚武、有軍事訓練的背景。
有宋一代雖重文輕武,但太監練武的情況依然繼續。其宦官是有系統、大范圍地練武,而且隨身配備武器,以作保衛王室之用。
明代的太監繼承唐代尚武的風氣,不少宦官成為監軍太監,擔任錦衣衛、東西廠的領導,并且出現了不少有戰功者,如朱棣麾下來自女真族的宦官王彥,就曾在靖難之變中率精騎三千夜襲,大破盛庸。永樂朝時,王彥更是鎮守遼東,還參與了朱棣遠征漠北、瓦刺之役。著名的三保太監鄭和,也曾在下西洋途中用兵馬六甲、斯里蘭卡,可見明初的太監有不少都是知軍事的。
到了清代,皇宮每年都會在小太監中選拔出一些身強體健的年輕人學習武術,最后武功高強者就在皇帝身邊留用,保護皇帝安全。除了紫禁城,太監總管還會挑選一些技勇太監到圓明園當差。英法聯軍攻打圓明園時,身在園內的技勇太監使用弓箭和長槍,與法軍英勇戰斗,區區幾十名技勇太監在擊殺數名法軍后,全部英勇殉難。技勇太監的戰斗力、勇氣,比起清朝的八旗和綠營兵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