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邪氣'的性質,《內經》主要是以陰陽來對邪氣的性質進行分類,亦即《內經》中所謂的“陽邪”和“陰邪”。《素問·調經論》謂:“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這就是說《內經》把由于季節氣候原因致病或由于季節氣候原因而產生的致病因素稱之為“陽邪'。把飲食居處原因致病或由于飲食居處原因而產生的致病因素稱之為“陰邪'。由于季節氣候因素致病者中醫稱之為“外感六淫”。“六淫”屬于天氣,《內經》認為:“天氣通于肺' ,而“肺在竅為鼻”,所以《內經》認為“六淫”之邪主要是通過人的鼻道而進入人體,這也就是《內經》中所謂的:“天牝從來”。急性傳染病中,中醫認為以外感六淫而致病者居多,所以《內經》又特別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風寒暑濕燥火”,這就是說《內經》認為急性傳染病多數是由于外感六淫,外邪經人體呼吸道進入人體之內。由于飲食因素而致病者,中醫學稱之為“內傷飲食',“飲食'屬于“地氣”。《內經》認為,“地氣通于嗌....谷氣通于脾' ,“脾在竅為口”。所以《內經》認為:“飲食”之邪,其傳人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的口而進入人體。這也就是說《內經》認為,急性傳染病除了多數由于外感六淫,外邪經過人體鼻道傳入人體發病以外,還可以由于飲食原因,外邪經過人體口腔傳入人體而發病。由于六淫之邪,首先作用于肺,所以外感六淫之邪發病以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肺的癥狀。由于飲食之邪,首先作用在脾胃,所以感受飲食之邪發病以后,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脾胃癥狀。這也就是《內經》所謂的:“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
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在繼承《內經》的基礎上將“邪氣”作了進一步的區分。《金匱要略》謂:“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這里所謂的“清邪”、“濁邪”、“大邪'、“小邪”、“榖任之邪”,后世《金匱》注家雖然解釋不盡相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張仲景已經認識到邪氣有多種,分布很廣泛,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毒力有大小,傳入途徑也有多種。特別在“從口而入”這方面,《金匱要略》在《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一十四》、《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中說得很多,并且十分具體。這就是說張仲景認為急性傳染病的發生其病邪是多種的,其傳入人體的途徑也是多樣的。急性傳染病從呼吸道傳人者固多,從口而入經過消化道傳入人體者也不少。
晉唐以后,《肘后備急方》、《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等,對于“邪氣'的性質區分更加細致,對邪氣的傳入途徑也認識得更多,上述各種論著中對于急性傳染病的病邪性質的認識,除了繼承前人認識以外,涉及面十分廣闊,已如本文前節中所述,諸如昆蟲、病毒病人、尸體、有毒食物等等,均被列入各種急性傳染病的致病外因之中。在傳入途徑方面,除了繼承前人“從鼻”、“從口”的認識以外,更增加了邪“從皮膚而入”的新認識。特別是在《諸病源候論·注病諸候》中,把各種“注”病,多數歸之于與病人或病死尸體接觸有關。如《生注候》謂:“注者,住也,言其病連滯停住,死又注易旁人也。人有陰陽不調和,血氣虛弱,與患注人同共居處,或看侍扶接,而注氣流移,染易得注,與病者相似,故名生注。”《喪注候》謂:“人有臨尸喪,體虛者則受其氣。'《殃注候》謂:“人有染疫癘之氣致死,其余殃不息,流注子孫親族,得病證狀與死者相似,故名為殃注。”這就是說晉唐以后,中醫學在“邪氣”的性質及其傳入途徑方面又有了許多新的認識和經驗,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又進了一大步。宋元明清時期醫書中對于急性傳染病所感“邪氣”性質及傳入途徑方面,基本上繼承了前人的認識,在病邪方面認為六淫之邪和“癘氣”、“毒氣”均存在。并且認為,“癘氣”的流行又與四時不正之氣有關,把“癘氣”與“六淫”之邪密切結合起來。在傳入途徑方面認為主要是從口鼻而人,如朱肱謂:“一歲之中長幼癥狀多相似,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疫病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類證話人書·卷六·四十六》)張從正謂“春之溫病,夏之熱病,秋之瘧及痢,冬之寒氣及咳嗽,皆四時不正之氣也,總名之曰傷寒,人之勞役辛苦者,觸冒此四時風寒暑濕不正之氣,遂成此癥。”(《儒門事親·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陶華謂:“時氣者,乃天時暴癘之氣流行人間,凡四時之令不正者,則自此氣行也。若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時行不止之氣也。”(《傷寒全生集·辨時氣例第四十八》)陳士鐸謂:“瘟疫之證,其來無方,然而召之亦有其故,或人事之錯亂,或天時之乖違,或尸氣之纏染,或毒氣之變蒸,皆能成瘟疫之癥也。”(《石室秘錄·瘟疫治法》)葉天士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吳鞠通謂:“溫病由口鼻而入。”
綜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醫學對于外感邪氣的性質及其傳人途徑方面的認識是:外邪基本上可以分為“四時不正之氣”和“疫癘之氣“兩大類。這兩類外邪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其傳人途徑主要是自口鼻而入。其間吳又可雖然比較強調“雜氣”,但他也承認四時不正之氣與“癘氣”在急性傳染病中的綜合作用。因此可以認為中醫學對外感邪氣的性質及其傳入途徑方面的認識,自《內經》以下,至歷代各家,從大的方面來看,認識上基本一致,并無根本的分歧。認識到了溫病的傳播途徑,面對本次武漢新型肺炎我們能做的也就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