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發現之旅》,真的對大自然充滿崇高的敬畏。所有的動物也好,植物也好,在探險家發現他們之前,他們就存在著。只是他們那個時候還沒有名字,他們是自己。
植物真的美,植物的世界別有洞天。我對植物的一切知之甚少。我認識的植物,用手指就能數的清楚,更別提去辨認植物了。這可能與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我們小時候并沒有植物課,也沒有人會仔細的告訴你植物的分類,課本上的知識太過籠統,毫無細分,綠色的是葉子,紅色的是花,能飛的是鳥,能游的是魚,對于科屬這一概念非常的模糊。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國外的一個小孩子,能辨別幾百種植物。我在讀國外的小說或者書的時候也會發現,但凡出現植物的地方,都會有清楚清晰的學名出現,可見他們對自然的認識是非常細致的,而自然也在給他們回饋。好云控
讀《發現之旅》之前,了解到它在豆瓣的評分9.0。讀完之后知道為什么評分這么高了。跟隨17世紀的一個個偉大的探險家和博物學家,操控航海之船,穿越大海,去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去一個個未知的土地,留下自己的足跡,發現美的事物。與其說這是一本與植物有關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探險者的故事。
我想起童年時,自己也曾經收集過標本,一些簡單的樹葉還有一些昆蟲,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留的作業,這其中的奧妙,當時并沒有參透多少。幸運的是現在還留著一些當時收集的植物的葉子,它們已經被磨平,但依舊能看出紋理,它們好像一碰就會碎,但那隨著時間變舊的顏色使他們莊重而沉穩,它們躺在書頁之間,這真的是自然給予我的。
300年前,探險者的每一次航行,幾乎都能發現新物種。但因為當時沒有相機,如果想留下新物種的形態資料只能用筆畫下來。所以當時每一次航行的隊伍中,都一定會隨行一個畫家。他們留下了無數,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手繪和素描。這本書里收錄了300多幅手繪、素描和手記,孔雀、雪海燕、小金背啄木鳥、貓頭鷹眼蝶、長吻狗魚、棋盤腳樹、黃秋葵、野鳳梨… … 它們太美了,有整體圖還有細節圖,用放大鏡看真是過癮,畫家們個個都是觀察家,因為沒有細致入微的觀察,根本畫不出來那樣形象的標本圖畫,有一章介紹的是毛毛蟲,又想看又下不去眼兒,一邊感慨畫的真美啊… 一邊捂眼睛… 如今他們都收藏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所以讀完這本書能看到這些珍貴的,當時的手繪資料,也是很難得的。
跟隨漢斯.斯隆爵士、保羅.赫爾曼等一大批探險家、收藏家和藝術家們的腳步,你會不停的驚嘆大自然的奇妙和偉大,他們是勇敢的,睿智的,杰出的。但是,對于大自然而言,他們卻是闖入者。他們航向牙買加,探索錫蘭,漫游北美洲,橫跨太平洋,勘測澳大利亞、深入亞馬孫雨林、探測深海… …,人類的足跡和身影,漸漸抵達地球的每一寸。但是,反過來想,也許自然,就在等著被他們發現呢。只要不去破壞自然,只要尊重自然,我們可以去發現美、感知美。因為我們共存于地球。
讀完《發現之旅》,有四點感慨:第一,理解生命、敬畏生命、熱愛自然,因為,我們未知的事物還有很多。第二,一定要多讓孩子接觸植物、動物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不要限制他們的好奇心、創造力、想象力還有探索精神。第三,致敬那些發現者。第四,致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