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的閱讀和學習, 是目前中醫教育的必修 內容。其實 , 《傷寒論》 在歷史上也一直作為中醫臨床 的必讀典籍。如何從學習中能夠真正取得相應的效 果, 能夠事半而功倍, 這是我們從事傷寒、 金匱教學以 及研究的人員應該下功夫做好的工作。
過去, 我們按照傳統的做法, 比較注重在文字上下 功夫, 熟讀背誦, 所謂“讀書百遍, 其義自現” 。這樣的 方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并不是事情的全部 。《傷寒 論》 作為一部在一定歷史時期中的臨床診療實錄, 和一 般人文歷史方面的書籍顯然有著不同的地方。并不是 只要反復閱讀就能夠充分理解的, 也不一定隨著人生 閱歷的增加就能逐漸理解。許多問題不聯系實際, 沒 有一定的相關知識作鋪墊, 哪怕是讀一輩子也許仍然 還是不懂。
于是, 我們在閱讀《傷寒論》 時, 必須設定一些前 提, 要做一些外圍的工作。即有些屬于大道理, 屬于常 識性的事情先要搞明白, 所謂“先立其大, 則小不能 奪” 。不要急急忙忙直奔主題, 到了里面出不來, 或者 無法活動, 往往欲速則不達。長年累月, 人們已經習慣 了的一些觀念, 似是而非, 有必要重新思考。然后, 我 們對原文的理解才會方便快捷, 容易達成共識。本文 所提的在傷寒理解方面的所謂誤區, 往往初看都是冠 冕堂皇, 似乎不存在什么問題, 不應該有絲毫懷疑, 但 熟知非真知, 仔細一推敲, 問題就來了。以下拋磚引 玉, 在這方面試作列舉和分析。
1 誤解一 :《傷寒論》 的傷寒是多種或所有外感熱病的 總稱
認為 《傷寒論》 所說的傷寒是多種或所有外感熱病 的總稱, 這樣就夸大了 《傷寒論》 。
這是最容易犯的錯誤, 因為我們已經講順了口, 想 當然。仲景“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 撰用《素問》 九卷” 等, 承前啟后。毫無疑問, 其總結了當時外感熱病臨床 診療的經驗, 然后有 《傷寒雜病論》 的問世, 對后世的臨 床能夠起到指導作用 。《傷寒論》 有仲景的自序明擺在 那里, 以后, 仲景被尊為醫圣, 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作為一個抽象的說法, 似無大礙, 但細想卻未必盡然。 帶著以上的觀點看原文, 398 條, 當然字字句句都 是真理了, 原文 “高、 大、 上” , 渺小的只是后人了。原文 具有絕對的權威, 不能理解是你自己的水平有限 。《傷 寒論》 作為經典文本而存在, 甚至作為中醫界的“圣經” 被人不斷頂禮膜拜。對原文的閱讀和理解如果不注意 當時臨床的具體背景, 不能夠把握主要線索, 抓大放 小, 對于很多原文的具體描述, 就會缺乏深刻理解。但 又無法舍棄, 或盡量自圓其說, 或費力尋找前人的根據, 人們陷入了相當的困惑之中。任意夸大和拔高《傷 寒論》 原文敘述的結果是, 大多數人最終對于 《傷寒論》 只能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了。
《傷寒論》 的論述原來主要是針對傷寒病的, 由傷 寒病的臨床證治總結出的規律可以應用到其他所有病 證的治療中, 這應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夠反推, 即因為六經證治適用于百病, 那么《傷寒論》 敘述的對 象也是百病, 邏輯上不成立。如果真的要從傷寒是外 感熱病總稱的角度來認識問題, 后世倒也是有這樣做 法的, 最好去認真看一下《通俗傷寒論》 和《傷寒指 掌》 , 這樣也許可以體悟《傷寒論》 過了千百年以后, 要 真正能夠應對臨床熱病診療的變化, 究竟會發生什么 樣的變化, 或者說作為《傷寒論》 所敘述的內容必須作 出哪些相應的調整。
2 誤解二:六經病證是各自獨立而成體系的病證 認為 《傷寒論》 中所述的六經病證是各自獨立成為 系統的, 這樣就混亂了 《傷寒論》 。
傷寒作為病證的總稱, 六經病證應該是傷寒下屬 的一個層次概念。如果對于六經病證過分強調了各自 的獨立, 而不注意它們只是一個暫時的證的表現, 那么 六經病各成體系, 我們就容易忽略六經病證只是疾病 的階段和層次的不同表現這樣基本的認識, 從病的角 度過度發揮, 而不注意證的相對性。這樣就容易把六 經病證的證治方藥過度地割裂, 把這方面的內容絕對 化標準化, 于是六經病證都有寒熱虛實的應對, 而看不 到六經證治本身是一個完整的臨證應對框架和體系, 完全被原文敘述束縛,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敢歸納整理 原文, 不敢從臨床的角度思考原文。這樣就難以理清 《傷寒論》 理法方藥的頭緒, 傷寒六經的證治框架和診 療體系就體現不出來, 整個《傷寒論》 就會顯得雜亂 無章。
如果確定了傷寒主要是一個病, 六經病證只是這 個病的不同階段和層次的證治歸納和表述, 這樣的表 述具備一定的代表性, 同時又有一定的相對性, 并不是 一個絕對的存在。這樣就容易理解六經病證是互相關 聯而較難絕然分割的, 就比較容易理解六經病證的傳 變和合并病的問題了, 同時也容易理解古代對病認識 的有限。所以盡管都可以作為病來稱呼, 傷寒病、 六經 病、 結胸、 痞證以及雜病中間的諸多內容都容易理解 了, 對于它們的認識古人有不同層次的把握, 有不同角 度的眼光。
3 誤解三:經方的臨床應用不能隨意加減變化 認為 《傷寒論》 所出的方劑在臨床應用時不能隨意 變化, 甚至認為用量也一定不能變動, 這樣就僵化了 《傷寒論》 。
經方的配伍能否加減變化? 經方的用量古今如何 換算? 這是 《傷寒論》 學習中的常見問題, 也是學生或 醫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經方的用藥品味少而用量 重, 有它一定的社會和臨床的背景 , 《傷寒論》 《金匱要 略》 中所用藥物的種類約 200 種, 當時還不是現今飲片 的形式, 應對的疾病主要是傷寒。以后方藥用法所發 生的變化也都有一定的具體原因, 無可厚非, 關鍵是我 們對此是否有充分的認識。
從經方到時方, 歷史演變的本身提示了臨床上的 變是必然的, 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從這樣的認 識出發, 今天我們反而要一成不變地去用經方, 就十分 奇怪了。金元時期有的醫家就提出“古方今病不相 能” , 意思也是要強調變通, 反對僵化。后來有些人熱 衷于原封不動用經方, 不善變通, 不知變通, 也不思變 通。經方不應該是僵化的, 而完全應該是可變的。它 的方藥作為辨證論治的系統, 有基本方、 類變方、 加減 方。它的證治框架和體系具有無限的包容性, 一直可 以延伸到時方, 延伸到現今的臨床用藥。我們沒有必 要對經方時方進行褒貶, 我們批評的是對方藥運用上 的局限和刻板, 我們反對的只是臨床上的敷衍塞責。 經方不變的是基本框架, 變化著的是具體用藥。
4 誤解四 :《傷寒論》 的治法方藥根源于 《內經》 理論 認為 《傷寒論》 所敘述的臨床證治一切都根源于 《內經》 理論, 這樣就神化了 《傷寒論》 。 人們往往不愿意只把 《傷寒論》 看作一本臨床診療 實際的書, 而寧愿相信書中原文的敘述都是作者根基 于理論的創作。說 《傷寒論》 沒有理論, 未免太煞風景, 說 《傷寒論》 和 《內經》 無關, 也讓人難以接受。或者有 人說仲景根據 《內經》 的理論, 結合當時的臨床實踐, 推 廣應用, 加以發揮, 寫出了 《傷寒論》 。這樣一來 , 《傷寒 論》 當然能夠上承 《內經》 《難經》 , 下啟后世各家學說。 如此這般 , 《傷寒論》 的理論 , 《金匱要略》 的理論, 不會 受到質疑。人們的思想就可以在理想化了的《傷寒論》 中自由馳騁, 隨意發揮, 無限拔高 , 《傷寒論》 原本描述 的臨床實際似乎不必再追究和考慮了, 然后用這樣理 想化的傷寒來應對臨證的一切。
脫離了臨床的實際, 形成了一定套路的說法, 固定 為基本理論, 用以應試, 維護權威, 這樣產生的盡是教 條, 反過來會窒息 《傷寒論》 本身具有的活力。其實, 所 謂理論, 主要體現在對原文的釋義之中, 主要都是后人 的理解而已, 有人說 《傷寒論》 是不講理的, 大概也是這 樣的意思。對原文的理解發揮都是后人所為, 仲景當 時是否有此認識另當別論。經典寫在一定的時代, 是一個時代的反映, 而并不是為了給后人看而寫的, 所以 原文敘述都是具體的。對經典的詮釋是后起的另外一 回事, 對原文記載的具體證治內容, 從理論角度拔高, 加以認識和歸納, 充其量只是探討, 應該允許不同理解 的存在, 不必要設定標準, 也不應該唯古人或權威解說 馬首是瞻。
5 誤解五:傷寒是感而即發的傷風感冒或一般流行性 感冒
認為 《傷寒論》 所述的傷寒是感而即發的傷風感冒 或一般的流行性感冒, 這樣就小看了 《傷寒論》 。 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傷寒和溫病作為病證概念在歷 史上的變化。由于傷寒在具體病證上無法認識、 無法 著落, 由于后來臨床的應對實際起了變化, 溫疫、 溫病 學說的崛起和形成, 傷寒在人們的印象中逐漸自限成 傷風感冒或者一般的流行性感冒之類的疾病了。這樣 一來, 現在一般感染或者傳染的疾病干脆全部讓位于 溫病學派了, 傷寒的位置到哪里去了? 臨床上外感熱 病主要進入到了溫病的范圍, 外感熱病的臨床證治倒 過來, 主要由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再來吸納傷寒六經 證治了。本來傷寒六經證治是一個相當平穩的基礎, 本來傷寒也是傳染病, 但是最后傷寒在熱病臨床中反 而失去了自己應有的位置, 只是作為一個歷史文本被 重視而存在, 并且也沒有太多的人能夠把事情說清 楚了。
由縮小了的傷寒再看《傷寒論》 的原文, 實在是無 法理解原文敘述的證治內容 , 《傷寒論》 的整體性也更 加無從體現, 傷寒六經證治的指導作用也將被架空, 人 們在 《傷寒論》 的閱讀中會一頭霧水。我們是否忘記了 這一點, 寒溫沒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其實也是無法分 清楚的。歷史上在某個時期要強調寒溫的區分, 必有 當時一定的理由, 今天我們總結以往的經驗, 應當更加 注重寒溫的同, 而不是異。
6 誤解六:傷寒和溫病證治是兩種不同體系和方法 認為傷寒的六經證治和溫病的衛氣營血、 三焦辨 證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體系, 這樣就局限了 《傷寒論》 。 歷史上, 曾幾何時, 寒溫開始對立和并立, 分道揚 鑣, 各有自己的體系和方法。這大概是宋以后的事情, 特別是以金元時期為烈, 到了明清則溫疫、 溫熱自謀格 局, 表面上看來似乎都能夠抗衡傷寒。醫家要區別寒 溫, 最后固定為傷寒用溫助陽、 溫病用涼護陰的說法, 鑒于時代和地域的不同, 干脆有了經方時方、 南學北學 的稱呼。歷史上一度產生過的寒溫之爭, 有它一定的 背景和當時的積極意義, 我們不能苛求前人于完美, 而 應該分析和理解他們的獨創所到與欠缺之處, 并且進 一步思考它的原因, 充分理解事物本身所具備的兩 面性。
寒溫的并立或對立, 局限了 《傷寒論》 , 傷寒六經證 治的基礎往往無法充分體現, 不被充分理解 , 《傷寒論》 的光輝被掩蓋, 六經辨證被冷落為僅僅是用來應對傷 寒的一種方法, 同溫病的衛氣營血、 三焦辨證一起被歸 在了外感熱病證治的范圍之中, 從而疏遠了今天的臨 床, 古今于是產生了明顯的距離感, 使中醫臨床的各種 辨證論治的方法缺少了整體上一元化的感覺。 以上列舉的種種, 可以說是認識上的誤區, 也可以 說是一種習慣性思維。熟知非真知。對于已經習慣了 的說法, 一般不再有人會產生懷疑。其實有時不妨用 質疑的態度, 重新審視一下, 這或許將有助于學術的 進展。
文中所述純屬個人的看法, 僅供參考。
作者:張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