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故鄉之七
吳家良
無量山中茶樹王
茶的故鄉
無量茶谷
編輯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乃一片樹葉的故事。2022年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茶語無量今日頭條號陸續推送“茶的故鄉”的十二篇作品:一、茶的故鄉;二、無量山茶俗;三、無量茶歌;四、無量山茶歌;五、茶山情歌;六、媽媽茶的味道;七、無量山中古茶香;八、不如留茶品滋味;九、茶馬古道今昔;十、無量山萬畝生態茶園;十一、李正林的茶品人生;十二、一茶一葉一人生。歡迎您關注分享!
對云南產茶最早的記載見于唐代的《蠻書》:“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南詔立國以后,設立了一個銀生節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景東縣。與景東山水相連,同居于無量山區的大理南澗自然屬于“銀生城界”,而無量山也是云南茶的故鄉。
在南澗茶鄉,有很多古茶樹。這些古茶樹多數分布在村社周圍的田邊地頭,呈現出單株或兩株、三株分布狀態,樹齡最小的也有百年以上,其中最有名的是無量鄉的古德茶樹王。這棵從清朝康熙年間就有記載的古茶樹高11.8米,冠幅直徑9.2米,主干直徑55厘米,基圍171厘米,不僅根莖粗壯,挺拔偉岸,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茶樹王的周圍是滿山滿坡的新茶樹,放眼望去,在一片綠色中茶樹王鶴立雞群地挺立著,依舊是蒼翠如新,枝頭的嫩芽與旁邊的新茶樹上沒有什么區別,反而更為茂盛。當然,新茶樹的嫩芽是要采摘的,而茶樹王出于保護,這些年都沒有采摘,任它們自生自滅。也許是保護得好,這棵古樹越發茂盛起來。
古德村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全村有2600多人,茶園就有2300多畝。古德若用英語來音譯,就是good,古德村就是好的村子,古德茶自然就是好茶了。
負責保護這棵樹的是一位老人,他叫郭文興,2007年已64歲。郭文興說,這棵茶樹不知道有多少年,有人說300年,也有人說上千年。200年前,有十幾戶人家遷到這里,看到了古茶樹,就在旁邊定居下來種植茶樹,后來又遷走了;到了1940年,當地的地主也來這里種過茶;解放以后,看到這個地方適宜茶葉生長,就在這里開辟古德茶場,建于1964年,現有210畝。郭文興幾十年來一直在種茶,他曾經擔任過生產隊長,最初由于缺乏經驗和科學指導,古德村的茶園產量低、效益差,1971年,縣里組織到彌渡的竹園茶場去參觀學習,看到人家的茶長得好,回來以后有了信心,慢慢在古德也實現了規范化生產,現在每畝單產可以到三四百斤。再后來他年紀大了,從生產隊長的位子上退下來,還是舍不得這一片茶園和茶樹王,就接受茶場的聘用,來到山頭上守著,一晃就是13年過去了。山中的歲月雖然單調,但也很閑適。老人的子女都已成年,兩個女兒嫁到了山東,3個兒子幫著種茶。除了種茶、采茶,老人還養了山羊,用羊糞來壓茶地,絕對的生態。老人還養了許多蜜蜂,山茶爛漫,這蜂蜜也就甜得很,從樹干制成的蜂箱里現取出一餅餅的蜂巢,蜜泛著金色的光澤,水光靈動,讓人不忍去吃。放進嘴里,這蜜就化了,甘甜潤喉。每天在林木蔥蘢的山脊上放放羊,看著郁郁蔥蔥的茶園,還有“good茶”和新鮮山蜂蜜的滋養,這樣的生活真令人羨慕。
13年來,古茶樹見證著這片土地的發展,簡單而豐實地陪伴著老人,在每一個甜美的日子蕩漾著濃郁的茶香,而老人也在每天的茶香中回味著凝固在時光中的那份幸福、那份喜悅!
無量山中古茶香
無量櫻花茶園
茶禪一味
作者簡歷:吳家良,云南大學哲學學士,大理州破格中職新聞編輯,大理歷史文化踐行者。理論文章《淺談西部旅游資源開發之路》《西部城鎮化的戰略構想》《建立農村經濟市場保障機制》《南澗跳菜文化藝術融入國內外餐飲服務和文化娛樂的途徑探索》共50多篇論文,在《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日報·市場報》《中國改革報》《經濟問題探索》等國家、省、州重點刊物上發表。《無量山中唱情歌》《大理,徐霞客未了之興》《金庸無量緣》《無量櫻花》《怒江冬記》等300多篇次文學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古傳奇》等重點文學刊物發表。出版個人理論研討論文集《我思 故我在》和文學作品集《無量山故事》。編輯出版《大理 徐霞客未了之興》(散文集)《南詔二百年》《大理王朝三百年》(上、下卷)《九百年山河》《徐家往事》等文學文化文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