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句話: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不要對別人抱有無謂的期待。
深表贊同。
因為心理學家阿德勒曾明確指出,人一切的煩惱,皆源自于人際關系。
而源頭就是期待,期待越多,失望越大,矛盾越多。
所以,舒服的關系,是沒有期待的關系。
??????
1、少一份期待,就多一些自在。
世人都有情緒需求。
人際交往中,大家更是習慣性地把對方能否為自己提供情緒價值,當成衡量關系好壞的標準。
發了一條朋友圈,期待熟識的人給自己點贊評論;
給朋友分享一個消息,期待對方及時回應
......
于是,反復地打開關閉。
時間在一份一秒中流逝,期待也一點一滴轉變成消磨,他手機不離手怎么會沒看到?隔這么久才回,有那么忙嗎?
難道是不在意我?抑或者我哪里做錯了?
事實上,對方可能只是在忙而已。
但這種潛藏且細微的需求,卻給自己帶來了諸多煩惱。
假如一個人總是懷著這樣那樣的期待,很容易陷入內耗和失望里。
因為,即使和你關系再親近的人,也無法做到始終如一地滿足你的期待。
能夠時時做你情緒喂養機的人,要么想通過制造精神依賴來控制你欺騙你;要么只是暫時性壓抑自己來討好你。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
不管和誰交往,淡淡地,有事直接說,無事各自安。
期待越少,人就越自在,相處起來也越舒服。
??????
2、期待,是親密關系的最大殺手。
有人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一切麻煩和沖突都起于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這個道理尤其適用于親密關系。
因為,真的有太多太多人太把親人、伴侶、孩子當“自己人”了。
動不動就期待他們變成這樣,動不動又指望他們做成那樣。
殊不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有自己的局限和弱點:
在你說著言不由衷的話,期待對方聽懂救贖你的時刻;
在你對生活失意,期待對方用更大的力量改變的時刻;
在你深陷情緒無法表述清楚訴求,期待對方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帶你逃離的時刻...在你期待對方看穿你的脆弱,讀懂你欲言又止背后落寞的時刻,
在你拼命地改造對方,以滿足自己的訴求讓家更好的時刻;
......
對方也在同樣期待著。
最后,兩個未能如愿的孩子,誰也沒等來治愈,卻感受到了一大堆的要求、抱怨、不滿和指責,雙雙墜入深淵。
殘酷呢?殘酷。
更殘酷的還有,明明已經試探過對方做不到,卻仍然在期待。
讓矛盾越來越大,心痛越來越多,直到形同陌路,相對無言,分崩離析。
所以,我說,期待,是親密關系的最大殺手。
對家人抱有期待雖然是人之常情,但真正的相處之道恰恰在于減少期待,保持界限。
當你自己只是去做,當你自身能量充足,你才能吸引一些好的事好的感情。
進而抱持自己,理解對方,放養對方。
直到對方感受到安全、自在、舒適,回饋于家庭,孩子和你。
??????
3、停止對他人的期待,找回自己的力量。
吸引力法則說:你是誰,你就是遇見誰。
關系這東西,說到底取決于自己,自己的實力、自己的心態、自己的能量場。
扎心地講,所有關系的本質都是價值交換。
欲求先給是王道,遇見不講規矩的小人是必然。
行走于世間,我們一定要學會接受這件事:
接受這世界上,沒有人真正懂你,也沒有人能真正救你。
接受這世界上,有人辜負你、欺騙你,有人只索取不給回報。
然后,停止期待,停止說“應該”。
以隨遇而安之態度面對人生,以積極樂觀之力量征服生活。
以一顆平靜自如的心梳理自己的日子,提升自己的品性、學識和能力。
放下對未知的恐懼,把所有遇見,無論好壞,都當成渡自己成長的臺階。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不光要肩負著自我生存,也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人生下半場,與其因為別人沒有按照自己的期待對你好和行事去難過,不如振作起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去成為更好的自己,發自己的光。
文末,和大家分享《積極情緒的力量》中的一句話:
“我們并不是因為生活圓滿、身心健康才感受到積極情緒的,而是由衷的積極情緒創造了圓滿與健康的生活。”
愿大家都能做一個自在、舒展的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