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它被譽為電影的黃金年,也被稱為“上帝最想看電影的一年”。
那年,從歐美到中國,從大陸至港臺,涌現出大量彪炳影史的電影作品。
無論是《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活著》,這些作品都有著鮮明的時代標志和廣闊的歷史格局。
然而在眾多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很特別,它不談時代框架談個人,不談英雄主義談愛情。
但在imdb排行榜上,它位列前30名;在豆瓣TOP250中,它排名第四,打分人數143萬人(僅次于肖申克的救贖),其中百萬人給出了五顆星。
今年是這部影片上映25周年,我們來看看這部作品到底有什么魅力——
《這個殺手不太冷》
Leon
1994.9.14
1993年,法國導演呂克·貝松正在為拍攝《第五元素》做準備。
這部以2259年為故事背景的科幻電影,由于拍攝周期長、成本高、投資滯后,不得不暫緩。
為了保護制作團隊,呂克·貝松決定再拍一部電影來拯救。
因此他以《尼基塔》(呂克·貝松1990年的作品)為靈感,讓·雷諾為原型。
用一個月時間寫出了新劇本:
一個住在紐約的意大利殺手,有著驚人的射擊技巧,身手了得,名叫Leon。
一個經常遭受家庭暴力但早熟叛逆的14歲女孩名叫Mathilda。
兩個人,一棟樓,偶爾聊天,很少相交。
直到一次Mathilda的父親因走私毒品被一個邪惡的警察Stan殺死,Leon救下了Mathilda,使她幸免于難。
從那時起,兩人交換條件生活在一起。她教他讀書,他教她成為殺手,然后復仇。
夢幻般的故事情節,槍戰和情感分攤。
當然電影成功的第一步是選擇了合適的演員。
Leon的角色是由讓·雷諾,而反派Stan則是選擇了加里·奧德曼。
Mathilda的角色選擇很棘手。她不僅要年輕,還要滿足導演的抽象條件:
讓人們以為她知道性,但事實上她不知道。
直到制片人在街上遇見娜塔麗·波特曼,那時她才11歲。
盡管父母一再反對,但他們未能戰勝女兒,最后不得不妥協。
就這樣,電影正式于1993年6月正是開拍,并于十月完成。
一個月劇本創作期,四個月電影拍攝期,橫跨法國、美國風光。
周期短但不草率,成本低但不簡單。
這部電影不僅為《第五元素》吸引了9000萬美元的投資,還為這位法國導演進入好萊塢開辟了道路。
這部電影愛它的人稱:在我結束生命之前,我知道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
討厭它的人說:矯揉造作,文藝青年裝B標配。
我想說的是討厭這部電影的人,導演的用心你真的有注意到嗎?
接下來我們來好好聊聊這部電影:
首先在影片開始時,攝像機掃過森林上空的紐約全景,進入一家通心粉店。
導演用最快的方式來解釋環境的位置,并把觀眾帶到劇中。
影片結束時,攝影機逐漸從Mathilda那里拉開,仍然是一片森林。
帶著觀眾出戲,可這陰郁的色彩,這小小的身影,卻讓人倍感挫敗。
首尾呼應是常見的操作,特寫鏡頭和廣角鏡頭才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特點。
在影片開始時,Leon的首次亮相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面部特征。
一分鐘,兩個人,十句詞,十九個鏡頭。
沒有看到整張臉,只看到他的眼睛、手、嘴、一支煙、一杯牛奶和一張照片。
神秘的同時,也傳達出Leon是兇手,店主是中介,兩人合作已久,這一行動計劃等諸多信息。
接下來,Leon執行殺人任務。
導演沒有直接拍攝爆頭、射殺等場景,他仍然是一些特寫鏡頭,不驚險但刺激。
這種空白的手法不僅是為了體現Leon身手干凈,更是為了“美化”他的殺人形象。
如果就這樣看不明顯,你可以比較反派Stan槍殺Mathilda家人的鏡頭。
鏡頭跟隨Stan穩步前進,一槍打死或多次補槍。
這些鏡頭直接,血腥,殘酷。
同樣是謀殺,不同的拍攝方法服務于不同的角色。
前者寫意,后者寫實。
但廣角鏡頭扭曲了畫面,導演從頭到尾都在使用它。
以此來突出畫面的張力,渲染緊張的氣氛。
除了廣角鏡頭和特寫鏡頭外,導演對光線的控制也是驚人的,有兩處可以說是超自然的。
其中一個是,當Leon在進行一個殺手任務時,對方用子彈打穿卷簾門,光線漏進來。
原本黑暗的密室可以視物,并仍然保留著神秘和恐怖的氣氛。
這也為Leon在理性視野中的首次正面亮相鋪平了道路。
第二個是Mathilda的家人被殺,請求Leon打開門幫助她。
這時,導演逆光處理,Mathilda的臉很黑,就像她絕望的心情。
在關鍵時刻,Leon打開了門,Mathilda的臉比背景還要亮。
這意味著是生命的光和希望。
除了光,電影中聲音處理的方式也很顯著。
例如,當Leon帶Mathilda去殺人時,爆炸聲響起,聲音模擬了主人公可能經歷的耳鳴效應。
很真實,也具有臨場感。
順便說一下,被炸的是導演呂克·貝松親自扮演的路人。
導演還習慣于在緊張刺激的氣氛中創造小快樂,帶有法國特有的黑色幽默。
例如,當Leon殺人時,一位招待女突然出現了。
還有,Stan殺人時,老太太突然出現在走廊里。
如此輕松適度的節奏控制,乍一看,只是一個笑點,再品又不得不佩服導演的功底。
其實,進入觀影的整體舒適體驗,就在于以上的細節和心思。
它們不自覺地控制著觀眾的情感傾向和正確與錯誤的判斷。
讓觀眾跟隨情節跌宕起伏,與角色分享悲喜。
當然,在《不太冷的殺手》里角色并不繁多。在過去25年中,只有三個問題被反復討論過:Stan ,Leon,Mathilda
加里·奧德曼扮演的反派Stan是影帝級別的演技。
瘋狂、野蠻和神經質,這些都被她融入了自己的角色中。
他即興用鼻子嗅人身上是否有“撒謊的味道”。
當時搭戲的演員們的反應是真實的。
此外,Stan在殺人前會嗑“藥”,殺人時他很暴躁。
但跟他殺人相反的是他的喜好,他喜歡莫扎特、貝多芬和勃拉姆斯。
這三個都是古典音樂的代表。
當古典音樂的崇高嚴謹與強烈的破壞欲望和反社會人格相結合,就會產生一種獨特的美感。
所以斯坦是邪惡的,但很迷人。
導演在影片中多次利用愛好塑造人物形象。
即便是戲份不多的Stan的手下,他在搜尋Mathilda家時,他發現了一個唱片,并大聲喊“酷”。
這是一個雷鬼專輯《Marcus Children》,正符合他的雷鬼辮子的形象。
還有主角Leon,他喜歡喝牛奶,喜歡看電影就是《雨中曲》。
作為一個殺手,他是絕對強硬的,但他的個人喜好是天真和柔情的。
在影片中,Leon提到他以前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女朋友。
女友的父親反對兩人見面并槍殺了女兒,Leon為女友報仇后逃亡到美國。
那時他19歲,就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殺人機器。
所以Leon的心理年齡在14到19歲之間,這與劇情設置和邏輯非常吻合。
作為一個殺手,導演也暗示了結局。
殺手的結局就像那個穿著西服的老人每天坐在商店里,獨自慢慢死去。
幸運的是,Leon遇到了女孩Mathilda。
這個女孩背負仇恨,但卻狡猾迷人。
她殺戮勇敢,感動流淚,脆弱堅強,幼稚早熟。
在與Leon的關系中,她總是主動出擊,除去兩人最后分離的時刻。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大膽示愛得不到回應的Mathilda用槍指著自己說:
我愛你,里昂。我要愛或者死。
這種偏執是絕對的,但并不突然。
因為Mathilda的家人沒有給她太多的愛,Leon是她黑暗生活中唯一的光明。
她堅定而清楚地追求著他,什么也阻止不了她。她的態度是“沒有愛就死亡”。
相比之下,Leon則猶豫謹慎。
他對待愛情的態度是——
在收留Mathilda的第一個晚上,他拿槍進臥室想向她開槍以結束煩惱,但最后他只能轉身離開了。
后來他教Mathilda如何成為一個好殺手,并給她買了一條裙子。
他甚至把Mathilda的復仇當成了他的,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也許是因為寂寞,人們無法拒絕陪伴。
Leon養了一盆綠色植物,這植物在影片中反復出現。
他喜歡這盆綠色植物的原因是:和我一樣,沒有根。永遠快樂,從不提問。
后來他把那盆綠植給了Mathilda,告訴她:
你讓我嘗到了人生的滋味,我開始想要快樂,睡在床上,有了牽掛。
“有根”是對他們關系的最好詮釋。
愛是一個靈魂拯救另一個靈魂,一個人溫暖另一個人。
讓你不再想活在一顆無家可歸、流浪的心上,而是想扎根,想快樂而踏實地生活。
本文首發自原創微信公眾號:影視攻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