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性動物。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都有必然的聯系。而每個人的力量和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直截了當地提出要求,可能會遭到拒絕。畢竟別人在答應你時,需要耗費他們的精力和時間,甚至是相關的利益。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讓對方盡可能地答應你的請求呢?以下是三個心理學技巧: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于 1966 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這個效應。
它是指一個人一旦答應了別人一個較小的要求,當對方進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時,他為了避免給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即使心有不愿也會爽快地答應,因此也被稱作“得寸進尺效應”。
這種現象,猶如一步步地登門檻,循序漸進地達到最終的目標。
加拿大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倫多居民愿意為癌癥學會捐款的比例為 46%。而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愿意捐款的人數比例幾乎增加了一倍。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付諸行動,而實現它卻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且不易獲得成功。
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一些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舉手之勞便可以博回一個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人們的心理活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常習慣先接受對方較小的要求,再慢慢接受較大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提出請求時,也要學會應用這個效應。
比如,男生在遇到心儀的女孩時,想要添加對方的微信。不能一開始就過去說要加她微信,這樣可能只會遭到立馬拒絕。
而是可以先讓她幫個小忙,例如跟她借一張紙巾,問一下路等。再進一步讓她幫忙拍張照片,然后夸她拍得很好看。最后再表達希望添加她的微信,這樣被拒絕的概率就小很多了。
另外在一些街頭愛心募捐的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效應的應用。
在捐款的地方有一塊簽名版,募捐的工作人員會宣傳:有錢出錢,沒錢出力。他們會讓路人先去簽名支持公益活動,等簽完名之后會請求你捐錢,并且說捐1元也是愛心。但此時你也不會就只捐1元,肯定也會比1元多,即使你原本只是路過不打算捐錢的。
因此,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需要向對方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時,如果擔心被對方嚴詞拒絕,不必直接提出,可以先提出一個對方輕易能夠辦到的要求。一旦答應,再提出那個真正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就會較大。
“留面子效應”正好是與前面提到“登門檻效應”相反,是指在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之前,先向對方提出一個大要求,遭到拒絕以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要求,答應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心理學家認為,留面子效應的產生,主要是因為人們在拒絕別人的大要求的時候,感到自己沒有能夠幫助別人,損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的形象,辜負了別人對自己的良好愿望,會感到一點內疚。
這時,為了恢復在別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達到自己心理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個小一點的要求。
生活中有很多“留面子效應”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借錢。當你想跟別人借200元的時候,最好就是先提借1000元的要求,對方拒絕了之后再說200元。如此大差距的金額,對方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你了。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夠很好地利用這一效應,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希望孩子幫忙做家務,可以先要求多個任務,要他洗碗拖地等一起做。孩子肯定會抱怨任務量太多,這時假裝妥協只給他其中一樣家務。比起一開始就讓他只做一件,前者更能讓他欣然接受。
一位心理學教授曾做了這么一個實驗: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圣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隨后所發生的一切還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節日賀卡。
那些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
他們回贈卡片的原因就是,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別人的情。
這個實驗巧妙地證了心理學上的“互惠原理”,在人們的行為中所起的作用。
“互惠原理”是一種得到了對方的恩惠,就想要回報對方的心理。如果對方給予我們某種好處,我們就要以一種相似的行為去回報他的恩惠,而不能對他人的友好無動于衷,更不能以德報怨;如果我們需要從某人那里獲得某種利益,不妨先付出,讓對方心存感激,不得不采取適當的回應。
較為常見的現象是商家“免費試用”的營銷手段。大部分的顧客在品嘗完樣品后,都會買回一些這樣的食品。中國有句俗話: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
免費試用的妙處在于,這些樣品本身就是一份促銷員贈送給顧客的禮物,顧客無意中接受禮物后,就會產生一種負債感,因此只能通過購買產品的方式,以減輕那種負債的壓力。
當我們要求別人幫忙之前,我們應該先為別人付出。在今天的職場,我們不妨用一點小小的恩惠感動我們同事,以此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比如平時多買一些零食或水果分享給他們吃。這樣在我們有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能很樂意地幫忙。
以上三個效應理論的基礎都是來自于人的認知偏差,從而產生心理不平衡的現象。
每個效應都有不同的適用場景,當你準備向別人提要求時,不妨去應用其中的理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