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范莫過于‘深圳奇跡’?!薄督洕鷮W人》雜志
站在深圳南山區高科技園區內28層的辦公室里,法國人洛朗 · 勒龐由衷地感嘆,深圳特區是一個“中國式的奇跡”。
而在十幾年前,當他第一次來到深圳時,他向朋友解釋“那是一個離香港很近的城市”。
過去,有人描述硅谷時說,“這里,就是未來”,而今,許多人提起深圳,會說,“深圳,這里是中國的未來?!?/p>
對比硅谷和深圳,似乎有許多地方莫名的相似。深圳是引領中國創新的城市,而硅谷是引領全球科技創新的“圣地”。這兩個地方最大的相似點,就是“移民”數量遠遠超過了原住民。
那么,“移民”是否等于“創新”呢?我對這個問題一直很感興趣,從硅谷和深圳的發展數據看,“移民”與“創新”呈現出非常明顯的正相關性。
硅谷從1960年代開始,逐漸發展成為全世界著名的創業、創新圣地。從198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就是由硅谷發動的,到目前為止,它一直引領著世界科技創新的趨勢。
這塊位于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的狹長地帶,無疑是這個星球、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創新中心,甚至不斷改變著整個世界。目前針對硅谷企業的投資幾乎占到全美吸引外國投資總額的一半。世界前20個估值達到10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中,超過八成來自硅谷。
很多人將硅谷的成功總結為是因為有斯坦福、伯克利這樣的有創業基因的大學,還有人認為加州政府的政策和引導,以及相對寬松的法律體系有助于創新型企業成長,另外硅谷聚集了充沛的風險投資資本。但歸根到底,硅谷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這里聚集了來自全球的“移民”,也就是全球最頂尖的人才。
在硅谷,你能看到全世界各個地方的精英在這里創業。到谷歌等公司的食堂去看一看,發現他們的飲食體現了這樣的特征:印度的咖喱飯,中國的面條、餃子,東南亞的各種餐飲,都可以輕易找到。
同樣,在改革開放初期,新移民創造了深圳這個城市,曾經的“深圳速度”讓全國人民驚嘆。但在19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深圳外來移民的數量減少,人口結構相對固化,深圳的發展也一度陷入低潮,以至于網絡文章《深圳,誰拋棄了你》發表后引起全民大討論。
而最近十年,由于在產業結構轉型中早走一步,更多的年輕人、更多的創業者開始大量涌入深圳,使得深圳再一次成為充滿活力的創新引領者。
那么,“移民”是如何造就城市創新的?
以色列學者裘德 · 馬特拉斯曾說:“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民現象?!闭且泼竦钠D苦奮斗和辛勤勞動,創造了移民城市發達的商業文明和獨特的人文風貌,形成了移民城市特有的文明形態。
首先,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異質性”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由于現代移民來源復雜,這些移民有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風俗傳統、生活習慣、倫理觀念和教育經歷等,表現出來的喜好甚至價值判斷都不盡相同,這就使得移民城市的文化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
于是,“求同存異”成為移民城市的重要文化特征。
其次,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生成性”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移民從四面八方涌向一個新的城市,或聚集到一個新的地方形成城市,對他們來說,這就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從文化方面來說,就是移民秉持一種精神,到新的城市經受打磨,伴隨著淘汰、轉換、更新、發展,從而培育出新的文化。
因此,移民城市的文化也是因其開放性而充滿活力、吐故納新的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然后,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革新性”文化,具有很強的創造性。當代移民大多是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主動成為移民的,移民前往新的城市,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和成就,從而實現自己創造財富、貢獻和改造社會的理想和抱負。
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特區,有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機制,也有特殊的挑戰。來到深圳的創業者中,絕大多數是不滿30歲的年輕人,他們的身上有一種不安現狀、不甘平庸、勇于探索、勇于開拓的精神,這種探索開拓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精神。
從某種意義上說,深圳也好,硅谷也好,它們是被“設計”和“創造”出來的。
2019年2月的一天,我與幾位友人來到位于深圳灣畔的人才公園。
漫步于人才公園,藍天碧海相襯,鮮花綠草為鄰,春筍地標佇立于旁,深圳灣公園相伴于側,科學的規劃與合理的布局,將市政公園與時代氣息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把美體現的淋漓盡致。置身于公園中,時時都能感受到現代化的氣息,似乎時刻在告訴著我們,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是全國唯一以“人才”為主題進行設計和開發的公園,從“人才賦予公園靈魂,公園彰顯城市精神”的理念出發,公園的設計處處體現著深圳這座城市對人才的包容與厚愛。
位于公園內湖中心區,一塊紀念石碑橫著屹立于中間,上面刻著“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這句話刻在了人才公園的石碑上,也烙印在深圳這座城市的氣質里。
公園東側是橫跨湖面的人才星光柱,以紀念深圳改革開放40年引進的國際專家學者或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物,其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有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也有知名的企業家代表如馬明哲、馬蔚華、王石等。
人才星光柱密密麻麻地布滿星光橋及延伸區域,足足有近300根柱,已題名上榜的有近百人,余下的星光柱正等待著“未來的人才”。
公園北側是人才雕塑園,記錄并展示了深圳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以及深圳人才的奮斗史、發展史。
其中,“拓荒者”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第一批南下深圳的建設者,以基建工程兵為先導的大開發、大建設的拓荒人才;“弄潮兒”,是在90年代全國掀起的“下海潮”,大批來深的草根創業者。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八個大字刻于其下,是深圳對于創新者的高調承諾;“鵬城麗人”指企業的職業經理人和白領階層,代表著專業、盡責和上進,他們在深圳揮灑青春和智慧;“外來妹”是一個不太體面但卻十分接地氣的稱謂,指流水線上的技能型人才,萬人空巷的電視劇《外來妹》記錄和反映那個時代,她們為特區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藍天、白云、湖海、春筍,象征著這座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如日中天的年輕城市......
在中國,無疑沒有一座城市像深圳如此重視人才。解碼深圳40年所創造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奇跡,人才是第一要素。
當然,也有人說,“所謂的深圳奇跡,就是集中全國之資源、資金和人才建設一個新城,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我承認,深圳是幸運的,深圳是被“設計”出來的;然而“幸運”的背后,這座年輕的城市已然形成它所代表的深圳精神:開放、包容、學習、創新,這種城市精神已內化為無形的城市文化和商業力量,推動著這個城市保持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也代表著當代中國城市的未來力量。
也有人說,深圳是一個過分“現實”的城市,只有原住民、社會精英和成功的企業家才是這里的主人,而外來的打工族則掙扎在城市的邊緣,住在臟亂逼仄的城中村,拿著幾千元的微薄工資,永遠都不可能買得起房。多少人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卻始終無法愛上這座城市,“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口號曾經傷了多少人的心。
記得很多年前,一位來自東北、參與深圳特區建設二十余年的企業家告訴我:“深圳,第一年你恨它,第二年你開始理解它,第三年你有點喜歡它,第四年你愛上它,第五年你再也離不開它?!?/p>
相信來深建設和創業的人會有同感:深圳是一個需要慢慢去“品味”的城市,如果你呆的時間不夠長,或者你的努力不夠大,你是沒有資格去評價它的。
一個城市的社會結構和人口組成,就像是一個生態系統,必然由不同背景、不同專業、不同能力的人群組成,分工不同、責任不同、貢獻不同,社會財富必然會有差異,這都是常態。
“無夢想,不深圳”,這或許是更好的解釋。每當出差回到深圳,呼吸著深圳清新的空氣,我都會感覺這輩子也許真的離不開這個城市。這里,必將帶給年輕的奮斗者無限想象的空間和創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