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姓氏作為一個家族的延續,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姓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伏羲時期。《帝王世紀》上記載,中國最早的一個姓氏是風姓,因為上古三皇五帝之首伏羲的父親燧人氏就是風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也”。“姓”產生后,代代相傳,不會輕易更改。而“氏”就會隨著封邑和官職的變化而改變,這樣就可能會出現一個人的后代有幾個氏的情況。
后來戰國時期,人們的自我意識有所提高,就出現了姓氏逐漸合一的現象,人們這才有了自己的姓。中國的姓氏數量繁多,據《百家姓》收錄,就有504個姓,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中國自古就對姓氏非常重視,因為這不僅僅是對后世的傳承,也是一種家族符號,每個姓氏的家族的不同,就要通過不同的姓氏來區分。
《百家姓》收錄的500多個姓氏里,每一個姓氏都有其獨特的家族演變歷史,諸如“溫”姓,在中華姓氏之中,這個姓氏也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如今關于溫姓在中國歷史上的起源,有五種說法,其中之一便是明朝永樂年間,國庫充盈,國泰民安,造船業已經居于當時世界的首位,鄭和多次下西洋就已經說明了我國的航運事業逐漸發達起來,他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明朝和外邦的經濟文化交流。
1417年,蘇祿島(今菲律賓)的東王、西王、峒王就帶領一眾親屬和侍從,浩浩蕩蕩地漂洋過海,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京杭大運河來到大明朝訪問,受到了永樂皇帝的盛情款待。根據史料記載,蘇祿國使團在京居留27天,在此期間,皇帝指派專人,陪他們到處游玩,領略中原的風土人情。回程的時候,永樂帝還賞賜了他們一些本國特有的禮物帶回去。行至山東德州的時候,東王巴都葛叭答剌突發疾病去世,朱棣得知后,派禮部郎中陳世啟親赴德州,以藩王之禮安葬東王,還賜謚號“恭定”,并為其在德州選擇地址建陵,還親自為他撰寫了碑文,贊他“聰明特達,賦性溫厚”。
東王在大明境內去世,并沒有挑起任何戰亂,沒多久東王長子督馬含便回國繼位,在德州守墓的則是三子安都魯和侍。永樂皇帝對東王后裔照顧有加,不僅賞賜他們良田住宅,還為他們免了賦稅,因為他們的生活習俗跟中原的回族相似,皇帝還從山東歷城遷來了三戶回族居民,照顧其起居。
到了清朝時期,蘇祿國東王的后裔正式編入戶籍,并以溫、安為姓。后因歷史上發生了幾次重大災害,有不少的東王后裔離開德州,如今,蘇祿東王的后裔,已經遍布全國各地了。
時至今日,山東德州仍有不少溫姓和安姓的人,都有可能是蘇祿國東王的后裔。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人的生活與我們已經融為一體,不分彼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