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歷來就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熱門話題,人口老齡化是現在很多國家都在面對的嚴峻挑戰。而農村老人相比城里來說,不僅少了很多的福利保障,加上農村各項設施的落后,農村養老問題依舊刻不容緩。值得欣慰的是養老保險正在逐漸完善,加上社會發展的迅速,農村養老大多在子女的奮斗之下有了明顯緩解。不過即便如此,但依然有一種特殊的情況使得老無所養的情形依舊時有所見。而這種社會現狀的背后更是讓人心酸,因為不是養不起,而是不想養,前些年有一則新聞說的一位85歲的老母親盡然餓死在自己兒女的門前,更為觸目驚心的是七個兒女盡無一人盡孝。
“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的觀念深入人心,很多家庭更是為此鋌而走險,尤其是以往的農村,這種現象尤其明顯,更有甚者為了躲避制度便先生下來然后讓別人撫養。但事實證明多了并不一定能駕馭得了,畢竟還有“龍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老話。這也是為什么女兒眾多卻依舊難享晚年的原因之一。筆者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一母能養七個兒,七兒難養一個媽”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其背后所揭示依舊是前文提到的兒孫滿堂卻無人贍養的世態炎涼。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自白易懂,大家也都能理解。母親的偉大自不必說,雖然一母養七兒的比較少見,但同時養育四五個的定然不會陌生。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將五個子女撫養成人,尤其是在農村,這無疑讓人為之動容。反觀當下很多人只能勉強養活自己,倒是相形見拙有趣的很。言歸正傳,一個母親撫養七個子女容易理解,可為什么七個子女卻難養一個媽呢?究其關鍵不在于并不是“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病態的社會現狀呢?
我們一定見過這樣的情形,子女越多反而多不周全,父母為了不讓子女為難往往自受委屈。相比之下,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反而能夠安度晚年。主要原因是多子的家庭有了相互推諉的條件,而獨子的家庭則剛好相反。當然,最為主要的還是因為教育不周,以至于子女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才使得“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觀念蕩然無存。
如今很多家庭一個子女都疏于管教,還常常將忙于工作當成冠冕堂皇的理由,試想孟母為了孩子能有良好的成長環境三次搬家,那樣艱苦的環境下還能毅然搬家三次,何等的理性和偉大。工作可以緩可以知足長樂也可以換,但孩子的未來緩不得。但如今很多孩子基本等于放養。要知道如今的社會五花八門,而對世界充滿好奇和興趣的孩子又如何能夠辨別是非曲直吸收正確的知識呢?連孔子都說三十才有對社會和自己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一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那三十歲以前沒有引路人,就只有成龍飛天,成蛇鉆草,各安天命了。
很多父母在兒女誤入歧途后悔恨萬分,也有父母時常攀比艷羨他人子女,并以此埋怨自己的兒女不爭氣。殊不知中什么因得什么果,總想子女爭氣,卻不教爭氣之法,到頭來徒有生氣也是必然。不過反過來想,有這樣想法的父母想必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爭氣,又如何教得兒女爭氣?終歸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只會打洞罷了。我們常說養育成人,而如今很多家庭只知“養”而不知“育”,這也是為什么七個女兒卻難養一個母親的根源,不是沒條件,是沒孝心。而培養孝心的關鍵就在于“育”,養育二字如影隨行缺一不可,只養不育如同賭博,而賭注正是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