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7年中國痛風現狀報告白皮書》中顯示我國高尿酸血癥患者人數已達1.7億,其中痛風患者超過8000萬人,而且正以每年9.7% 的年增長率迅速增加。高尿酸血癥發病率從1998年的10.10%上升到2008年年的17.90%,而痛風的發病率從1998年的0.34%上升到2008年的2.0%。2020年,痛風人數達到1億。現今痛風已經成為我國僅次于糖尿尿病的第二大代謝類疾病。所以了解痛風的四個時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
1.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
僅有波動性或持續性高尿酸血癥,從血尿酸增高至癥狀出現的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10年,有些可終身不出現癥狀,但隨年齡增長痛風發病率增加,且與高尿酸血癥的水平和持續時間有關。
這個時候患者是沒有任何癥狀的,所以患者根本不會發現自己患上了痛風,這是一個比較容易被人忽視的痛風時期。
2、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大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征兆,或只有些許疲乏、冒冷汗、食欲不振。然后在夜間突然發病,出現關節疼痛劇烈,通常難以忍受。大多是單個關節,發作的部位多會出現紅腫、發熱及活動障礙,更有甚者皮膚會發亮的癥狀。許多患者在熟睡中因針刺樣、刀割般的持續疼痛而醒來,常伴有全身不適和發熱。
3.間歇發作期
這個痛風期是急性期到慢性期的過渡,在兩次急性發作中間的靜止期,患者往往感覺不到明顯疼痛或不適等(很多患者往往不重視,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經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在一年內就會復發,然后發作間隔越來越短,受累關節明顯增多,從下肢到上肢,從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
4.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慢性的痛風是由于急性的痛風反復發作后產生的痛風結節演變形成,此時期會出現慢性關節炎及痛風石。痛風石是大量尿酸鹽晶體沉積于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比較薄,破潰后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更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行動。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
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是尿酸鹽晶體沉積于腎間質,導致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
(2)尿酸性尿路結石是由于尿中尿酸濃度高,在泌尿系統沉積并形成結石,其發生率為20%以上,且可能出現于痛風性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可以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對于患者的排尿無影響;結石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統感染等。
(3)急性尿酸性腎病因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于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繼發原因引起。
痛風是一種病,也是“一連串”病。如果您出現了以上癥狀,請及時去醫院檢查尿酸指數是否過高,早發現、早治療。如未發現,也可盡早預防。
如果已經發現是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這些:
1.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禁食動物內臟、干貝、魚子等。
2.保持理想體重:限制飲食或減輕體重均可改善病情。
3.禁酒:乙醇不僅可致體內乳酸和酮體聚集,抑制尿酸排泄,還能促進腺嘌呤核苷酸轉化,使尿酸合成增加,血尿酸升高,誘發痛風性關節炎。
4.多飲水:保持每日尿量2000~3000ml。為防止夜間尿液濃縮和利于排除尿酸,在睡前或半夜適當飲水為宜。
5.增加攝入堿性食物:香蕉、西瓜、南瓜、黃瓜、草莓、蘋果、菠菜、蘿卜、四季豆、蓮藕、海帶等,都是天然的堿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