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懸崖上的貓
公眾號 l 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這幾天我在某報上看到一個調查數據,其中一個調查結論很離譜:有高達67.6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能在畢業10年內年入百萬。
對,你沒看錯,有6成大學生,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還有超過20%的大學生,預期自己畢業后會月薪過萬;
這屆年輕人,對自己進入職場后的薪資,倒是挺樂觀的呀。有夢想是好事,但夢想定的太高了,在面對現實的時候大概率會受不了,因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嘛。
他們所幻想的今年賺10萬,明年賺20萬,到第10年,賺100萬的理想收入,在現實職場中大概率不存在呢?
肯定有是有,但是鳳毛麟角,因為真正厲害的人,在拿高薪之前,就明白一些普通人看不透的思維認知。
01 你所看到的“年薪百萬”,大部分都是錯覺
網上有不少人說自己年入百萬,剛下航母,千萬富翁滿地走,豪宅豪車滿天飛。家里沒個1000萬,感覺都不會拍視頻了。
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你畢業十年后年入百萬的概率小到幾乎為零,負債百萬去買房的概率倒是挺大的。這樣的東西看多了,很多大學生自然覺得自己在畢業10年內應該可以年入百萬。
很多電視節目街頭采訪路人,一些小姑娘直接對著鏡頭說“月入一萬以下的男人不配結婚”,聽起來很好笑,但又突然顯得那么理所當然。
年入百萬最多就是個基本生活,月入一萬連人都不算,當然不配結婚。對自己畢業10年后年入百萬很有信心的大學生們,我怕你真畢業了心態要爆炸。
很多人總有個誤區,覺得自己賺的少,是因為沒在大城市。只要去了大城市立馬就能年薪百萬。
實際上,真不是這么回事。一線城市除了房價高得明顯之外,人均收入水平相比其他城市并沒有明顯優勢。
不信的話你可以把各種招聘網站打開來看,對比一下一線城市和二三線城市同等職位的待遇就知道了,如果你覺得招聘網不真實,自己去實地體驗一下也可以。
你覺得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后應該拿多少工資?清華北大這可是天之驕子啊,每一個都是市狀元省狀元,絕不是一般人能考進去的,個個都是文曲星。
我表妹當年也是在成都某重點中學以70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的,那問題來了,這些文曲星們畢業后應該多少月薪才合適呢?
身為大學生里的絕對塔尖人物,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后的實際工資,可能遠遠低于普通人的想象。
從平均月薪來看,僅1萬出頭,注意這是平均,你要是專業不好,清華畢業了月薪七八千這很正常。
我表妹當年是學的建筑專業,剛畢業那幾年確實收入還不錯,但月薪也還沒有過萬,5年后,她完全適應了社會,潛力大部分發揮出來后,月薪確實漲了點,月薪變成了1.1萬元,不過清華大學的平均月薪是1.49萬元。
這幾年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她的收入也連續下降,現在月薪又只有在萬元邊緣了。是不是感覺低的有點過分?而這是實事!你所看到的“年薪百萬”,大部分都是錯覺。
02 關于平均工資,其實是平均人工成本
某招聘網站提供了基于23.9萬份調查樣本得出的工資水平報告,上海市的平均月工資為6378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和什么年入百萬差距相當巨大。
統計局說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每年6.9萬,民間招聘網站說上海的平均月薪是6378元。不完全一致,但都在一個水平線上,差不太多。
再來看看2020年全國31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能看出來,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2232元,緊隨其后的北京居民可支配收入為69434元,廣東省則為41029元。掰著指頭算算,這個年收入水平大概只相當于當地非中心區一平方米的房價。
統計數據中的中位值基本是排在50%中位的數值,所以從這個角度測算,盡管在一線城市有很多高收入人群,但仍有至少一半人月入不到5000。他們被少數高薪者一平均,收入就被動提高了。
這絕對不是隨便說說的,中國有6億人月入低于1000元,這是引用總理的原話,如果你月薪突破5000就超過了95%的中國人,這是引用統計局和稅務局的原始資料。
事實上,關于平均工資這個事,并不是你理解的那樣。它囊括了公司支付的員工工資、獎金、福利、年終獎、各種現金、非現金形式的補貼、以及公司代繳部分、個人繳納部分的社保公積金等等。對了,還是稅前工資。
所以年報上的真實數據,與其說是平均薪酬,不如說是公司平均人工成本更合適。另外,平均薪酬里的“平均”二字也大有門道。
什么是平均?類似于我和姚明平均身高1.98米,我和馬化騰的平均財富幾十個億。我在這里面是個什么角色?是被平均的那個。
03 年入百萬的人,都善于尋找和整合資源
這個世界太大了,大到你看到的,只代表你能夠看到的。你幻想的,也只代表你幻想的。
這個世界大到每個人的經驗和認知,都只是特例??梢?00%確定地說:年入百萬無論在任何國家、任何城市、任何行業,都是極其頂尖的存在和小概率現象。
第一,當前什么樣的人能年薪百萬?
年薪百萬的人群在國內現在基本由以下3類人組成的:
1,稀缺職業的從業者
比如網紅,流量明星,以及一些高端研發或高端稀缺品的開發和鑒定從業者等。這些人所從事的賽道,一定存在某種競爭優勢,其它人無法在短期甚至永遠無法超越,簡單說就是贏者通吃,不少從業者可能已經做到頭部,幾乎賺錢如流水。
2,創業者和企業家
這部分人成功的比例并不高,因為創業最難的其實是每年持續賺100萬,我就見過有人頭一年賺數百萬,第二年負債累累,這時候如果個人的認知和能力跟不上財富增值的速度,到手的錢也會嘩嘩流走。
3,企業高管
這部分人是普通打工人里的佼佼者,也是普通人憑借努力能夠達到的極限。通常集中于發展速度快,行業紅利高的行業,崗位離市場或者客戶越近越賺錢。這些高管的收入非常多元,除了固定年薪,還有年終獎,股票期權,投資收入等。
第二,想賺大錢,就要善于尋找和整合資源
從上面年入百萬的人群特點可以看出,年薪百萬的人群在中國雖然稀缺,卻擁有極其統一的特征:那就是都善于尋找和整合資源
對于賺錢來說,通常100萬是一個初級門檻,但是賺100萬一也是有捷徑的。如何做到?取決于兩點:選擇和能力,兩者缺一不可。
選擇很好理解,大多數人都知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雷軍對此曾有深刻的反思:我比馬云還勤奮,做互聯網比馬云早,為什么比不過馬云?
雷軍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站在時代的風口上,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才是普通人崛起的不二法門。
很多人通常理解的能力,是技術能力、創新能力、業務能力、學習能力等等,這些都只能算常規東西,如果你身邊有比較成功的老板或賺到過大錢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普遍都有一項能力特別強,就是善于尋找和整合資源。
尋找資源就是如何盡可能多的在外面接到訂單業務;而整合資源就是把業務和能干活的人聯系起來,促成交易,賺取利潤。
整合的資源都是對未知的資源進行現整合,而不是利用現成的資源。這與很多人認為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萬事俱備才能行動的思維是相反的。能賺大錢的人,其實本質是善于尋找資源然后整合資源的人,并且不是擁有現成資源的人。
04 永遠不要停止向上生長的欲望
有欲望的人,才會不斷向上生長。就像很多業界大佬和知識分子,退休后還在不斷學習精進,很多人都是厚積薄發,比如肯德基創始人,再比如巴菲特,他們都是在晚年才擁有的巨額財富,在年輕的時候幾乎和普通上班族沒區別,甚至還不如你。
你可以嘴上喊著躺平,但背地里需要很努力,這一代年輕人,雖然天天嘴上說躺平,那股子努力勁可比我當年還要上頭。這也側面反映了,他們的同齡人,也都在飛速成長。
年輕的時候,就應該不要停止向上生長的欲望,你有最多選擇的時候,就應該做出人生最難的選擇,比如選擇去最大的城市,到最有潛力的行業,做最能產生復利的事,然后抓住時代紅利,敢折騰 ,不惜力。敢折騰保證了稀缺性,不惜力提升了創收能力。
最后,話說回來,那些人均年薪百萬的鍵盤俠,飯后可以給自己吹牛減減壓,這無關緊要,你聽了樂呵一下也就行了。
但要是真信了,還以此做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是擇偶的標準,那最終也只會毀了自己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自有其運轉規則,包括職場、財富場上也一樣,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你要是真想拿高薪,第一步就是要先認清自己,認清這個世道,欺騙自己只會讓你的薪水不斷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