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突出,已是不爭的事實。2017年全國老齡委有數據顯示空巢老人占比高達49.7%,大中城市包括獨居的空巢老人更是高達56.1%。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多種多樣,大致可分為兩種。
首先是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要不斷地去學習新技能以適應工作崗位,這就使得工作壓力驟然增大,為養家糊口疲于奔命,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群要去外地謀生存謀發展。
即使是和父母在一個城市里生活,每個月去探望一次,一年到頭聚在一起的時光亦是少得可憐。
另一方面是我國1970年開始控制人口并于1981年正式實施的計劃生育,直至2006年才放開二胎政策。在這期間出生的獨生子女們,如最早的已是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經濟與精神壓力最繁重的階段。
撇開自身工作不談,小的要畢業找工作、要結婚生子、要買房買車。老一輩則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年邁花甲白發蒼蒼、身體機能下降,都是需要照顧的關鍵時期。
而老父母晚年身體機能退化、狀況不佳時,尤其需要能有人陪在身邊。可是子女工作忙碌又走不開,這就客觀上造成贍養不力照顧不周的情況發生。
如之前有西安媒體報道;一名女子好多年都沒有回去看望過父親,等她得暇回去時,老父親早已經死去,只剩下一堆白骨。這一人倫慘劇的發生,為人子女者怎不痛心?
如今,國家以及社會力量興辦的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引人關注。
在國家的監督和指導下,養老院的康復醫療、飲食衛生、文明護理、娛樂作息、突發狀況處置等管理體系日趨完善。遠比老人自己待在家里,兒女們幾個星期才會探望一次,自己生病遭災無人照料要好上太多。
可是,要怎么張口和父母說這件事情呢?世俗的觀點是“養兒能防老”,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好像是子女忤逆不孝的表現。
我在鄭州工作,父母在東北獨居,都有腦血栓后遺癥,和我妹妹生活在同一個城市里。我曾經和父親提起過養老院,老父親顫顫巍巍地質疑;“為什么要去養老院?我就當沒有兒子,我找人伺候行不行?你這樣讓別人怎么看你?”
怒氣沖沖的三連問,送養老院這話休提。父母現在已是風燭殘年,妹妹每兩個星期會過去看望一回,來去匆匆。這些年來,一直也沒有找過保姆,實在不敢想象老父母是怎么過活的。
我在鄭大附屬醫院附近居住,總有一群非院方的護工守候在醫院門前等待雇主。我曾問過幾個護工,她們每日的工作時間是8~10個小時,日工資300~500元視病情而定,不能自理者概不接受。
這一大筆費用送給養老院可以說綽綽有余,只是老一輩“金窩銀窩,不如自己草窩”的這種思想一時半會又難以改觀。或許等我們老了,才能真正去接受養老機構吧。
不要說空巢老人這個話題和你無關,要不了多久,等80后、90后這一群體也步入中年時,這一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對于勸老人去養老院,您有什么看法呢?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寶貴意見。